未成年视角下的耽美文化研究综述

2020-04-01 19:50胡婧瑜谢晨
传媒论坛 2020年5期

胡婧瑜 谢晨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耽美文化传入中国起,耽美文化也成为了学术界一个热门议题。基于文献资料,将耽美文化的既有研究分为原因探讨和影响分析两个类别进行梳理和呈现。同时,基于这两个部分的整理可以发现,目前的耽美文化主要是在未成年视角下展开,并且构建了一个以耽美文化为聚集口的未成年耽美群体,这将是耽美文化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关键词:耽美文化;未成年;耽美群体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2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网络平台的耽美文化传播愈加盛行,耽美网站就是互联网环境的产物,是新媒体大趋势下的先驱者。桑桑学院,著名综合性动漫网站,同时也被认为是大陆最早创立且影响较大的耽美站点。桑桑学院出现后,大陆地区纯耽美性质的论坛也陆续出现,如“露西弗俱乐部” “墨音阁”等中国耽美网站论坛逐渐增多。借助社交网络平台,耽美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从漫画、小说等传统载体发展到网剧、广播剧等新型载体,形式更加多元,灵活。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耽美文化受众也开始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获取耽美资源。

二、耽美文化概述

耽美一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主要是指描写少年间的爱情漫画,之后逐渐发展繁荣,“耽美”一词也逐步演变为专指描写男男间情爱作品的含义。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的耽美文化开始流入我国台湾、香港及大陆地区。在耽美文化进入我国大陆以及港澳地区不久后,本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各种耽美小说、图片、影音以及广播剧类型层出不穷,更新迅速。1994年,一些纯粹的日本耽美漫画开始在我国发行,其中《尾崎南·1989》这部漫画作品被称为中国大陆耽美文化的启蒙教科书。

三、未成年视角下耽美文化研究情况

目前,我国对耽美文化的研究大多以未成年为对象进行,主要对该群体追逐耽美文化的原因以及耽美文化对该群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故基于现有文献,将综述分为耽美文化盛行原因及耽美文化影响两大类别进行梳理。

(一)耽美文化在未成年群体中盛行原因研究

既有研究表明,耽美文化之所以盛行主要可以从未成年群体平等意识、心理诉求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第一,未成年平等意识的觉醒是我国耽美文化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易思(2017)直言耽美剧中对男性角色的消费具有一定的性别解放色彩,被观看的消费对象开始由女性转变为了男性,未成年群体具有了一定的自由话语空间,反映了未成年对以往“被动观看”地位的一种反抗以及对性别平等与独立话语权的追求。从受众的角度看,这也是未成年受众“使用与满足”的实现。[1]杨婷婷(2017)发现耽美作品对人物角色的设定进行了大的转变,未成年渐渐不再承认性别之间的差异,男性角色更加融入女性色彩,男性之间的恋情被构建。因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在耽美文化里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反映出未成年之所以喜欢耽美作品,与他们的社会地位需求和心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2]朱清河与张晓明(2017)则强调耽美文化蕴含着颠覆传统“男主女客”审美模式的革命因素,更加注重平等的爱情,耽美文化的受众显然意识到平等的爱情是强强联结,而不是强弱组合,当代男女关系的不平等根源就在于强弱关系的不对等,而男男爱情相对于男女爱情来说无疑是更加独立的。[3]即未成年对耽美文化热衷首先源于他们对两性平等意识的认识与内化。

第二,部分研究认为耽美文化在我国的盛行蕴含着未成年群体自身对审美的追求。易思(2017)认为耽美文化的受众大多是90后和00后,耽美文化代表的同性恋文学,不同于以往的文学题材,给受众们带来的敏感又刺激的感官体验,从而吸引了这些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受众。[4]杨婷婷(2017)也提出耽美文化將作者内心对于理想恋情和恋爱当中的两性关系体现和表达出来,符合未成年内心对理想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审美追求。[5]

第三,网络特性推动耽美文化的迅速传播。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及匿名化的特点为耽美受众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空间,使“沉默”的少数在庇护所一样的“次反公共领域”活跃起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话语,并由此获得了身份认同。周亦琪和李琦(2016)认为互联网的匿名性为普通耽美受众带来了“技术赋权”,彻底消除了传统媒介中无处不在的霸权压制,使普通耽美受众打破沉默,跃升成为意见领袖,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互联网特有的交互性使耽美受众集编码、解码等多种身份于一体。这一传播模式使平凡的耽美受众们成功夺取话语权,并且拉近耽美文学作者与“粉丝”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密切联系,确立了耽美受众间的身份认同。[6]此外,曾雯婷(2017)也强调网络传播和制作的成本十分低廉,低廉接近无成本又进一步扩大了网络的包容性,使之几乎成为无限性,庞大的耽美文化资料让耽美群体变成一个庞大的群体,耽美作品也几乎全免费的在网络空间中传播。[7]

(二)耽美文化造成的影响分析

除了聚焦于耽美文化盛行的原因之外,对耽美文化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较多。简而言之,耽美文化给大众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杨揄熹和刘柏因(2012)提出耽美作品的出现使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且耽美文化的受众在此类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同性恋者的态度改变,增强了部分受众对这类群体的宽容性。[8]同时,郑植文(2018)认为耽美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未成年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所处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丰富了他们的认知,推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思考。[9]特别是耽美文学开始让此类亚文化的声音和话语更多地被听到,未成年群体的需求被重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固有的传统社会文化。

但从消极层面来看,特别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部分耽美文化呈现低俗态势。杨揄熹和刘柏因(2012)提出耽美文学内涵主旨偏离,色情描写泛滥,为了阅读量而“注水写作”的情况屡见不鲜,作品良莠不齐,荼毒未成年的思想。并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10]周亦琪和李琦(2016)更是强调现在传播的大多数耽美作品脱离现实,充满了臆想性的味道,沉溺其中的话可能会导致未成年的性取向认知障碍。与现实脱节,还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产生不良影响。[11]

四、耽美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在耽美文学逐渐盛行的情况下,同时也衍生出来一个群体——未成年耽美群体。与传统异性恋相比,耽美文化中的同性爱情更接近于精神之恋,且这类爱情比以往突破艰难险阻的爱情反抗因子更加强烈,是对传统体制与传统设定的一种抗争与颠覆。这种对传统设定的抗争正好满足了未成年对角色形象和“乌托邦”爱情的想象。并且耽美文学的背后隐藏着未成年耽美群体对传统设定的颠覆,符合未成年的情感追求,因此未成年耽美群体成为推动耽美文学群体的特殊存在,也成为耽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势。在互联网提供的“次反公共领域”下持有獨立话语权的未成年群体也成为耽美文学创造的主体,这使爱好相同的未成年在专属所在群体的空间内,用特有的耽美文化话语,抚慰彼此孤独的灵魂,确立耽美爱好者的身份认同。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有的耽美文化相关研究中还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以质性访谈的方式来认识热爱耽美文化的未成年耽美群体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以此为起点,从群体的角度来深入理解耽美文化给未成年受众带来的满足感,同时还可以深入讨论耽美文化对未成年日常生活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易思.耽美影视作品热播背后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7 (14):39-40.

[2][5]杨婷婷.耽美文化流行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浅析[J].戏剧之家, 2017(10):268.

[3]朱清河,张晓明.耽美文化的媒介赋权与价值祛魅[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4):12-17.

[6][11]周亦琪,李琦.“腐女”群体与耽美亚文化的新媒体传播[J].传媒观察,2016(06):31-33.

[7]曾雯婷.浅析耽美文化传播过程——以网络传播和腐女角度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7(01):136-137.

[8][10]杨揄熹,刘柏因.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06):15-16.

[9]郑植文.新媒体视域下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以中国大陆的耽美文化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5):90-91.

通讯作者简介:

谢晨,女,汉族,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