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蕾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加坡图书馆的概况,并从质量管理体系、现代化技术、阅读推广活动和空间设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图书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新加坡;图书馆;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1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图书档案馆位于生态城中部片区,作为2015年首批中新合作重点项目之一,我馆非常重视与新加坡图书馆的交流学习。近几年来,我们与新加坡图书馆先后在新加坡和天津举办了多次培训,通过参观与交流,我们学到了新加坡图书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一、新加坡图书馆概况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早在1994年,新加坡国家信息与艺术部就制定了图书馆2000年展望,明确提出新加坡应该通过图书馆及文献资源中心的国家网络提高国民的整体知识水平,为国民提供服务及学习的机会,以此促进新加坡国力的提升[1]。为此,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成立了国家图书馆管理局,隶属于当时新加坡中央的新闻和艺术部(现新闻、通讯和艺术部),同时承担了政府部门、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专科学校图书馆三大系统的运作。目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业务网络呈星状放射形分布,国家图书馆是全国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群,包括选书、采购、流通、典藏、节目开发和咨询服务等项内容[2]。
二、新加坡图书馆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为确保工作质量,新加坡公共图书馆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2年获得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体系的制定实现了图书馆运作流程的一体化,也使读者体验到了标准化的服务。
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离不开优秀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运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流程:及时跟进读者反馈的接收→进行严格及公正的调查→建立回复的标准→整理各个反馈并作出报道→对反馈进行分析,以便于在之后的工作中改进。可以看出,新加坡圖书馆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交流,并会积极地对读者意见进行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智能的现代化技术
2000年,新加坡公共图书馆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套电子图书馆管理系统,将RFID技术应用于整个图书馆系统中,使图书馆管理自动化和便利化[3]。RFID是一种类似、但优于条形码,使用无线频率进行版本识别、追踪和管理的系统。目前,通过RFID技术,新加坡图书馆实现了24小时还书,开发了RFID图书防盗安全门、RFID自助借书站和RFID分拣/盘库等自动化设备,大大方便了读者,无需排队即可快速借还书,并且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图书馆的运作成本。除此之外,新加坡图书馆还利用机器人进行书籍上架及定位。通过自动化实现资源优化,每间图书馆每年都能节省大量人力,这样的资源优化创新还可以将节省的资源用于更高价值的任务。
(三)人性化的阅读推广模式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001年,新加坡图书馆与医院进行合作,开创了新生儿阅读计划。在阅读推广方面,新加坡图书馆每年活动多达5000场,活动包括每周讲故事节目、学校假期活动、读书会、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涉及的人群也非常广泛。目前新加坡图书馆的常客是儿童、学生及家长,未来他们会致力于提高成人的阅读风气,推出上班族的阅读计划。
(四)灵活的室内设计
新加坡图书馆的设计原则一是温馨、舒适、以人为本。空间的设计要让读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通过舒适的阅读空间给读者带来卓越的阅读体验;二是注重开放式和灵活性。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图书馆的主要服务,而不再对空间进行分区;三是空间设计可以随时更改。空间设计要灵活,利于更换,例如升高的地板方便设备的移动而无需重新布线,并且少数的分区允许重新配置空间。比较有特色的乌节图书馆,是新加坡第一个通过征集采纳公众意见设计的图书馆。
三、对生态城图书档案馆运营与管理的启示
(一)服务更加贴近读者,以读者需求为先
新加坡图书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让人印象深刻。在未来我们馆的工作当中,可以制定一些能够量化的服务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设置相关的课程,以便于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另外,要定期开展馆员与读者的座谈交流会,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并采纳好的意见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适当做出改进,形成一个良好的读者意见反馈机制。
(二)空间设计更加灵活,注重读者感受
新加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给读者营造了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也给我们未来的馆内布局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空间布局方面,图书馆可以转变思维方式,以读者为本,提升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感。图书馆可为不同人群提供与其相适应的阅读空间。
(三)提供多样化阅读推广活动,助力全民阅读
借鉴新加坡图书馆的经验,我们在未来的推广活动中可以更加开拓思路,不拘泥于特定年龄,设计适合多层次人群的活动,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图书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与新加坡图书馆的交流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收获很大,这对我们的新馆建设是非常有益的。把这些宝贵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战.新加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4(12):65-67.
[2]杨玉花.新加坡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及其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6(5):94-96.
[3]邓滨.从新加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看馆员角色的转变[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