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朔
摘 要:新媒体时代,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报道形态“即时深度”。以前我们会认为即时和深度是个矛盾体,“即时深度”这样的字眼不会出现。但在新媒体端,由后方数字编辑统筹、前方记者写作发布纵深或观点性、调查性的报道,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即时新闻的前端拼的是线索和发现能力,中端拼的是新闻内容的硬度和时效性,尾端是“快积快发”的即时深度,这应该是一个完成的新闻生产链条。
關键词:即时新闻;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0-02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新闻发布者,职业新闻媒体的核心职能——通过新闻报道的职业行为对生存环境进行监测,看起来似乎正在被已步入新媒体时代的“每个人”蚕食,情况果真如此吗?事实上,新媒体技术为新闻媒体的核心职能注入了新的内涵,即时新闻成为数字媒体人必须拼抢的重要战场。即时新闻的最大好处是,让编辑记者打破固定思维定式动起来,对新闻的反应时间从1天,到1分钟、1秒钟,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编辑记者来说,这是个巨大转变。而在这种报道形态的巨变中,如何协调报道的“快”与“深”,成为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一、“唯快不破”和“即时深度”的统一
从2016年开始,北京青年报启动即时新闻尝试,到现在已4个年头。经过这些年的历练,北青即时新闻从无到有,慢慢摸索出模式的同时,也打造出北青Qnews、北青深一度、青流视频等多个现象级的数字新闻产品。每年在北京青年报新闻客户端、腾讯、今日头条、百度等新闻分发平台的流量都超过10亿。从这些年的报道来看,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分享。
根据网络传播的趋势,传统的稿件写作模式不能说不好,但不少稿件其实存在着一些无效内容。过去可能对于一篇稿件的考量,短消息和一个千字左右报道相比,后者付出的成本更高,天然上获得的认可和奖励也更多。但在新媒体时代,客户端传播时更注重的是新闻的有效内容即“干货”而非字数,有时一篇时效性非常强的短消息,阅读量会远远大于一篇内容更详实但时效很慢的稿子。所以,我们在考核评价时,也会重点关注这篇稿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北青即时新闻担负着北京青年报新闻客户端新闻内容推送的任务,在抢快讯推送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这件事情无关文采、无关核心事实之外的细节,只有“唯快不破”,没有别的选项。例如在魏则西事件中,记者当时在医院门口的现场,发现张贴着医院紧急停业整顿的通告,迅速经过核实确认了涉事医院刚刚被停业整顿的事实,在现场立即写出百字左右的短消息,发送给后方编辑,经过层层迅速审核,报道很快发出,在新媒体端获得极大关注,不仅是北京青年报客户端,腾讯、今日头条、百度、网易等几乎所有新媒体大型分发平台也都弹窗推送。
而在男子高铁霸座事件中,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即时深度”。即时和深度客观上是一个矛盾体,在平面媒体时代,以往以版面为核心进行生产时,“即时深度”这样的字眼不会出现。但在新媒体端,尤其是在男子高铁霸座被处罚的系列报道中,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在前方记者采访的基础上,由后方编辑统筹写作发布纵深或观点性、发现性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系列报道不仅曝光了此次高铁霸座事件,还梳理调查发现,类似的事件以前曾多次发生,而由于没有处罚细则,肇事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严厉处罚。编辑又安排记者采访多位权威法律人士,就高铁霸座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分析,指出社会面临的法律尴尬。系列深度报道在新媒体端发布后,获得极大反响,相关铁路部门和公安部门高度重视,随后不久,全国铁路警方就出台了规范细则,严厉打击非法霸座现象。这次成功的“即时深度”报道,也获得了2018年度北京市新闻奖一等奖。
个人的观点是,在当下的“每日新闻”竞争中,快讯和“即时深度”应该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尤其是后者不但考量记者的发现、突破新闻能力,也考量团队协作的统筹能力。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上有很好的先天基因,应抓住优势,巩固壮大。
二、即时新闻不仅是新闻类别,而且是新的节奏和模式
即时新闻不仅是一种新闻类别,而且是一种新的节奏和模式。即时新闻的选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为:突发新闻(大、中、小型)、热点话题(已经有热度、有成为热点的可能的)、独家爆料(独家线索、独家策划)等。突发新闻是各家主流媒体的必争之地,很多媒体会有专人24小时监控。大型的突发新闻来源有时是官方通报,比如说沉船、塌陷事故等,所以这种情况下,哪家媒体能更快找到当事人、目击者等不同渠道的增量信源,并迅速采访,往往能增加即时新闻的关注度。
而一些中小型突发新闻的选题线索,往往是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监控得来。相比大型突发新闻的天然关注度,这类突发新闻,在选题角度上或许需要一些设计。
在热点新闻的选题上,对于已经有很高热度的选题,如何寻找第二落点和增量信息是关键。比如2018年昆山龙哥反杀案,最初呈现的是网上一个反杀案件的短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随后各家媒体迅速持续报道,让事件本身慢慢清晰起来,而事件背后的深层法律问题等也一一展现。在这类选题上,“即时”或许意味着:快速+深度增量。
对于那些看上去“有可能”成为热点话题的视频、事件,也是不能放过的。很多时候它可能看起来并不是大事,但是却符合大众在当下的阅读关切,趋向于“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天然关注”,例如“翟天临学术抄袭事件” “西安奔驰女车主坐机器盖维权”等。在这类选题上,即时意味着:迅速搞清事情真相(这类新闻事件有时会出现反转),采访到核心当事人,对网上信息进行多方求证,即时发布核实准确的新闻内容,这也是每天各大新闻媒体即时新闻方面都在做的事情。
即时新闻作为一个新闻类别,刚开始起步时,更多是对新闻事实短平快的报道,为的是第一时间发布,但内容略显干瘪和浅层。但随着即时新闻的发展,新闻机构的新闻制作节奏进行调整,它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比如说,除了快讯意外,可以更及时地跟进发布事件的进展和真相、对话当事人等。也就是说,发布新闻成为随时随地都在做的事情,而不是等一个截稿事件,这也在拼抢独家新闻上设置了更为开放也更为紧密的节奏。
三、新闻报道回归“即时深度”的必要性
在所有人都可能并且有能力成为“传播者”的时候,作为专门搜集并发布新闻新的职业新闻机构,我们的优势或者说强项在哪里呢?这是一场职业对抗非职业的较量,是一个“点”对“所有人”的较量。[1]瓦解职业新闻媒体的碎片式报道基本属于平面的、孤立的、散点式的报道,受众通过阅读这些由单一信息源提供的“片面事实的碎片”,很难对主体新闻事实的意义进行全面把握,甚至很容易产生误读,远离事实真相。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由“所有人”都可以做的“浅”报道转型到只有职业新闻机构才能承担的“深度”报道。
新闻机构回归“即时深度”报道,这给新闻从业人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即时发现碎片式的新闻线索,还要迅速联系采访、成稿、刊发。不仅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还要有深度、有延展。在新媒体资源泛滥的情况下,新闻机构必须坚持新闻的原创特征,而且还要强化,把即时和深度有机统一起来,坚守好互联网阵地的新闻原创力和公信力。
即时和深度相结合,还要在制作手段和传播手段上有突破,不是简单地重复报纸深度报道的传统模式。美国传播学家做过试验,研究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时对各种信息的接收程度,最后得出结论:人获得的信息中有20%左右来自文字,30%左右来自声音,40%来自图形和图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2]。即时深度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赋予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综合各媒介传播优势,采取最便于受众理解,全面立体地展示一个新闻事件的多重层面多维视角,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3]。
四、结束语
在全民媒體时代,信息更加碎片化的呈现,但准确、快速、有深度的报道远没有过时,一直是稀缺资源。传统媒体机构只有充分将即时新闻的“快”与“深”结合好,通过自我创新,努力实现转型、变革,才能在新媒体信息竞争中,重新聚合读者的注意力,赢得新媒体时代的重生。
参考文献:
[1]陈娟.论新媒体语境中职业新闻媒体核心职能的裂变[J].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2010.
[2]邹学麟.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深度报道研究[J].福建论坛,2011.
[3]易成章.新媒体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出新[J].今传媒,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