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让我成为美的表现者

2020-04-01 07:22余浩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学习惯课文

推荐语

余浩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体现出她的教学追求——爱与美。爱的传播,使孩子们在余老师的课堂里品词观文,如沐春风;课堂外彼此亲近信赖,教学相长。美的探索,促使余老师在语文教育研究之路上不懈跋涉,成为一名美的“学”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寐春风兮发鲜荣,在爱与美的期待中静候语文人生的春暖花开。

——孙双金

一、甘言美语,新教师的不二选择

中师毕业,20岁未到的我被分配到了本地一所名牌小学——江苏省丹阳师范附属小学。带着喜悦与一丝忐忑来到学校报到,我清晰地记得校长问我想教哪一门学科,我脱口而出“语文”。在从教的20多年里,同事们谈起语文教学的苦辣甘甜时,我总会想: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的选择依然如初。

回首那一次专业的抉择,细细思量,心底爱的其实是语文的本色。一直以来,我们的母语都被奉为最有温度的语言,当你沉浸诵读那些饱含温情的文字时,这种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语文教学让我们从文本语言中充分探寻、开掘到富有价值的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内蕴、语言情感的敏锐意识,构建起充满生趣的语文学习生活。

工作第一年,我有幸成为王松盛和毛焕照两位老师的徒弟。他俩一位在丹阳师范学校教授语文教材教法,一位是语文特级教师。两位老先生每周听我一节家常课。我至今依然记得自己每周夹带着语文书去顾问室请教的情形,记得老先生语重心长的话语:“教材解读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你得关注核心词句。”“语文教学离不开运用,要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学生习得语文的途径之一,你得好好锤炼教学语言、过渡语……”

我认识到自己的课堂往往会限定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机械互动之中,导致学生的阅读也总是拘泥于浅表性的阅读之中。两位师父的教导促使我思考语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语文教学的特性是什么。

这些问题促使我在日常教学中确立起文本意识,思考儿童语言习得规律,儿童认识体验的矛盾焦点,聚焦核心词句,关注表达策略,尝试设置出能够覆盖全篇、促发学生多向思维的综合性问题,从而迈向文本的深处。

我认识到阅读教学必须要引领学生从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所谓“来”,就是依循作者的创作思维,顺势而下,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所谓“回”,就是引领学生思维逆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洞察是用怎样的方法展现内容、抒发情感的。因此,语文教学要从语言内容出发,迈向扎实的语言实践。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作者为凸显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第5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通过“各种”“遍地”“厚厚的”等词语让读者感受到海岛上的海鸟多、鸟蛋多、鸟粪多,展现“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感知段落结构特点、关键词的表达作用。在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后,通过“也”字,启发学生想一想,西沙群岛还可能是什么的天下。进而出示一系列海龟活动图片,有海底的海龟游泳图、海龟与游人嬉戏图,有沙滩上的海龟休憩图、海龟产卵图、小海龟奔走图。学生兴味盎然,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或围绕“西沙群岛是海龟的天下”,或围绕“西沙群岛是海龟的乐园”,从海底到海岸的景象,从大海龟到小海龟的活动等多方面表达中心意思。在学生深入掌握这种段落的表达特点后,我还拓展段落的适用范围,引导他们在习作“这儿真美”中介绍身边的美景时中多加运用。

总而言之,文本中的意蕴之美、丰富内涵,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激发出来的,而需要在学生现有认知和文本内涵之间搭建一个实践平台,从阅读中感知内容、汲取信息、洞察主旨、揣摩形式,直至最后的实践运用,真正提升学生吸收信息、运用信息、形成解释、综合运用的语文能力。

二、和谐增美,人生的第一堂语文课

人生的第一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群初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孙双金校长开学第一天便走进了我这名新教师的语文课堂。他整节课都在微笑着聆听、不时地记录。现在虽已不记得他课后褒奖的话语,但他指出的两个问题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学观。孙校长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微笑的力量之大,往小处说,它会融洽师生的关系,让孩子们放松身心投入学习;往大处说,它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温暖整个人生。看到我课堂中随手拿起鸡毛掸子当教棒的教学行为,他告诫我: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

是啊,如同去除杂草一般,语文的课堂应当尽可能地去除芜杂,增加美与善。语文的课堂近似人生的课堂,观照的是孩子一生的学习。从此,做一名可亲可爱的语文教师成为我专业人生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将“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总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一两节課就能达成的,而是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每一节课中,在学生没有察觉的地方,关注孩子的一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可能需要一学期或是一年、两年,要持之以恒。

我认为语文课堂上需要培养的主要习惯有:

听的习惯。良好的“听”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听”才是学生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主要手段。

说的习惯。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读的习惯。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上花了很大功夫,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专心阅读的习惯、读书动笔的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常说常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

思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直觉思维形态提供了感悟力,形象思维形态提供了想象力,抽象思维形态提供了判断力等。直觉思维形态的“顿悟”“灵感”和“感受”,形象思维形态的“新异性”,抽象思维形态的“批判力”“条分缕析式”,这些思维形态的均衡发展是非凡思维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形成特殊思维素质倾向的源泉。

练的习惯。练习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做练习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作业;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这些需要教师在每一节课中提醒、指导。在我的课堂上,会经常听到我与低年级学生一问一答的儿歌:

师:一二三。

生:坐坐好。

师:小手摆摆好。

生:两脚放放平。

师:谁的耳朵灵?

生:我的耳朵灵!

儿歌一念完,学生齐刷刷地坐正,眼睛紧盯着老师。轻松活泼的儿歌代替了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如被魔棒点化,一个个精神十足,进入了良好的听课状态。

三、各美其美,“自学+分享”的转换课堂

我在工作的第二年有幸参加了丹阳市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记得临比赛前一天晚上,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还在为我集体备课,孙双金校长的爱人冯俊粉老师亲自示范。重点环节的语言、课堂上神情动作的一一指导,让我明白什么叫全身心投入,什么叫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语言。

兴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从丹阳市到镇江市、江苏省、华东六省一市,我登上各级课堂教学竞赛与展示的舞台,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功”的课堂教学,促使着我走向教学的成熟,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不能将课堂当作教师的表演场,课堂里不应有学生的拘谨、胆怯、压抑,而应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懂得欣赏美,学会展示美。

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从编写本班学生的语文学习材料《预习导航》入手,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自学,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将自学所得充分展示,期待他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再发展。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导学材料《预习导航》的编写,不同于以往练习型的学习材料,而是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如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一文,导学材料分为五个板块: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课后生字描红;课文中是否有你不理解的词语,你可以借助文中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把你的思考标注出来。

2.读准字音:鳞爪(zhǎo)飞扬。

词语闯关(留待课堂中老师检测本课字词)。

3.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请试着在文中圈画出来。

4.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从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5.根据课文的意思,试着背诵课文。

这五项自学内容围绕五年级的自学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行为。在自学过程中教师给予方法的提示,如“试着背诵课文”提示学生方法——“根据课文的意思”背诵。自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当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有相应的自学能力后,一般将其作为家庭作业独立完成,教师不再布置其他家庭作业。

我借助《预习导航》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导航》的阅览,充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重点,解难点。课堂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同学间的自学互评,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一个互相认识、互相辨析、互相帮助的过程。这样的交流评价激发了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唤起了学生自学的内驱力。

从实践中提升,从教研到科研,以《预习导航》的使用为基础,我和语文组的老师们适时申报了课题《“合理儿童”“自学分享”学习的行动研究》(该课题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学分享”学习形式:

公开教学《松鼠》一课时,我依据文体特点,课前通过“读课文,分条写信息”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说明文是说明性文章说明事理的特点;课中引导小组讨论,整理信息条,发现说明文条理清楚,以“说明白”为成功的特点。最后,我提供信息素材,引导学生选材、裁剪、组合成一篇说明文。整节课学生在读、议、试中感受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节课上得轻简却有效,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展示,各美其美,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尽善尽美,做课程的创造者

语文教学应当是开放的,不应当局限于教科书,局限于教室。新课程理念促使我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适时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使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阅读的策源地,我的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课程。

如四年级上册“历史人物故事”单元的单元要素之一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练习安排“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西门豹治邺》课后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故事二则》则提示学生抓住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的学习要求从课文学习时的简要复述上升到流畅、生动地讲述历史故事。我在课文教学过程中相机推荐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華上下五千年》等读物,学生在学历史故事、读历史故事中“爱上”历史人物,进而充满兴趣地讲历史故事,分享智慧与启迪,由此又促使他们读更多的历史故事。本单元教学以“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推荐—口语交际指导—语文活动分享—持续课外阅读”这一开放的学习建构,使学生自然而然对历史人物产生亲近感,体会到历史人物所具备的精神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的开发不仅限于主题课程的开发,我和学校语文老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特色相结合,开发了校本课程《童声雅诵》。教学中通过背一背、赛一赛等形式,养成学生的诵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领悟能力;注重“生活渗透”,利用“小小故事吧”“亲子互动园”等形式,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采用“主题活动”,以辩论、实践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从注定是你的第一次选择,到经历人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从稚嫩到成熟,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课程……在充满魅力的语文生活中,我和我的学生自可流连徜徉。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教师是美的表现者”(丹阳市正则小学创始人吕凤子语)。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这位美的使者,用自己的言行展现美,引导一群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在文本和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

——余  浩

猜你喜欢
自学习惯课文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