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作品梗概”(统编本六下)教学设计

2020-04-01 07:22傅贵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2期

傅贵成

教学目标:

1.借助例文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写梗概的表达样式。

2.尝试给《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写梗概,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并对没有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最近,有一位同学在朋友圈里发出这样一封求助信,我们一起来看看:

江湖救急!江湖救急!最近班上要举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会,我想把最喜欢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推荐给大家。哪位大神能教我怎么写好这个故事的梗概呀?万能的朋友圈!在线等!

2.什么是故事梗概?从《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我们就知道了,写作品梗概就是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3.最近我们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如果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如何来介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着写一写故事的梗概。(板书:写作品梗概)

(設计意图:激发写作欲望是打开学生习作之门的前提。教学伊始,引入朋友圈的一封求助信,不仅有助于激发兴趣,更能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

板块二: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1.过去的两周,我们共读了这本《汤姆·索亚历险记》,谁来说一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在这位同学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汤姆·索亚历险的起因是……经过是……结果呢?是呀,他找到一笔宝藏,成了小英雄。(板书:情节起因:逃学、捣蛋……经过:海盗、岩洞……结果:宝藏、富翁……)

3.刚才我们重温了故事的情

节,人物作为小说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他们和小说的情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情节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共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同学们都制作了这本书的人物图谱,请同学们按小说中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介绍他们!(板书:汤姆、波莉姨妈……)

小结:看来,梳理故事脉络,概括人物特点,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个故事。

(设计理念:通过提取“人物”这一关键要素梳理故事脉络,有利于学生把握整本书的内容。依据“人物图谱”介绍人物,旨在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而在“读薄”中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故事内容。)

板块三: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1.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有一天晚上10点多,汤姆和哈克贝利一起去一块坟地想听一听死人的说话声,从此,他们就开始了历险。他们共有几次历险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故事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阅读第9~34章,根据课前概括的章节内容,试着将围绕同一个意思写的内容合并到一处,理出故事的情节发展图。(友情提醒:想一想,汤姆·索亚共有几次历险?)

2.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一:我们觉得可以将第8~12章合并到一起,这部分讲他们到墓地检验胆量,结果却亲眼目睹印第安·乔杀人的经过。这应该算是汤姆·索亚的第一次历险吧!

小组二:我们组认为第13~24章可以合并到一起,因为这里都是讲的汤姆·索亚、乔·哈波和哈克贝利三人一起到杰克逊岛当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做海盗应该是他们的第二次历险。

小组三: 我们小组认为第25~29章讲的是他们的第三次历险,说的是他们一起到鬼屋寻宝,结果发现印第安·乔想把抢来的钱埋在地下,他在掘坑的时候,真的掘出了以前的海盗埋下的金银财宝。

小组四:我们组认为第30~32章讲的是汤姆和贝琪在山洞里探险,迷了路,两人筋疲力尽,汤姆把食物留给贝琪吃,又找到了一处泉水,但贝琪还是绝望了,她说她宁愿等待死亡。汤姆还在苦苦支撑着,他在探路时见到了躲在这里面的印第安·乔,印第安·乔没看清汤姆,以为他是来追捕的,吓得跑了。这是第四次历险。

小组五:最后一次历险是从第33章到最后。讲的是印第安·乔饿死在山洞里,汤姆和哈克重新进入山洞,把海盗遗留下的金银挖了出来,汤姆和哈克都成了富人。道格拉斯寡妇为了感谢哈克,把他当义子看待,教给他礼仪,穿干净的衣裳。但哈克受不了,有一天他消失了,人们都找不到他,汤姆在一个空木桶里发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他,他穿得破破烂烂时才觉得自由自在。

3.我们在学习复述时,学会了用关键词提示的方法。那么,这五次历险,你能否借助关键词理出结构图呢?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吧!

4.小组汇报交流,全班共同完成历险结构图。(见下图)

(设计意图:去除“枝叶”,保留“主干”是写梗概的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绘制结构图的方式提炼各部分内容要点,这是儿童思维可视化的体现,有利于学生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那些内容合并到一处。)

板块四: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1.同学们,对照情节结构图,汤姆·索亚和小伙伴的五次历险过程就一目了然了,现在你能试着像课文《鲁滨逊漂流记》一样,说说这本小说的故事梗概吗?先在小组内练一练,说一说。

2.学到这儿,你来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梗概吧。其他同学准备评价。

3.学生评价,老师小结。××同学抓住了汤姆·索亚历险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这样就很有条理。他还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补充,这样更有意思。在讲述五次冒险时,他还注意了详略,重点讲述了鬼屋寻宝这一次冒险,有详有略的故事才能吸引听众。(板书:有条理、有补充、有详略)

4.怎么样?给他一些掌声吧!为了让他能把这本书完美地推荐出去,我们能不能再给他一些建议?你觉得××同学讲述五次冒险时过渡不是很自然。是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那怎样才能过渡自然呢?向谁请教?“老师”来了,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8页,把《鲁滨逊漂流记》作品梗概中的过渡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5.你找到了哪些过渡语句?(生汇报,师依次圈画。)

读一读这几句话,大家发现了什么?如 “十八年过去了”“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后”。对,这是作者借用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来连接故事。那“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这一句,是用什么来连接故事的呢?是的。是通过地点的变化来连接故事。从《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中,我们发现,作者是借助表示时空变换的语句来连接故事情节。(板书:时空变换)

6.再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说第77、115、204、244、274页第一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连接故事情节的呢?(依次出示这几页的第一句)是的,是通过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来连接的。(板书:情绪变化)

小结:我们在连接故事的几部分内容时,可以借用时空变换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可以借用人物情绪的变化来促使故事不断向前。不同的故事,连接故事的方法也不一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有心人,你一定会发现这些连接的秘密!

(设计意图:如何做到在连贯的语言表达中保持作品的完整性?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结构”,也就是注意前后内容之间彼此相互勾连。这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难点。为此,借助例文引路,让学生从故事中寻找内容之间的连接点,习得过渡连接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在自我发现中抵达自然过渡的目标。)

板块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我们再来问问××同学,现在你有信心把《汤姆·索亚历险记》推荐出去吗?其他同学有信心把你们喜欢的书推荐出去吗?说说你写作品梗概的小窍门吧!

老师把大家的智慧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整本阅读写梗概,

读懂内容提要素。

去枝留干梳脉络,

前后勾连理关系。

删选概括建结构,

并段补充讲故事。

巧妙过渡连内容,

语意清楚又连贯。

課后,请同学们修改完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梗概,并自主选择一本你喜欢的书,写一写作品梗概,让更多的人了解你喜欢的作品。

(设计意图:语言有奥秘,表达有技法。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感悟写作品梗概的小窍门,并及时回归阅读实践,让写作品梗概的方法深入学生心中。)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