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华 孟雅睿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北京西郊的大瓦窑村诞生。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建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农村传播的历史见证,对推动北京农村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和政治舞台,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20年10月,李大钊、邓中夏等在北京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初,邓中夏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农专学校”。1924年3月8日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4年后简称“北农大”。)组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杨开智、乐天宇和蒋文孝。由于北京农专学校当时的实验场位于五里店,与北京大瓦窑村相距不远,因此在1921年上半年,邓中夏將大瓦窑村在内的毗邻村庄定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活动根据地,在大瓦窑村附近进行革命宣传。
1921年夏天,社会主义研究小组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散发到农专附近的各个村庄,借此教育和启蒙村民。许多人因为阅读小册子而首次接触马克思主义,进而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大瓦窑村的小学教员张永祥是他们的代表。他经常前往农专学校与社会主义小组讨论社会主义社会的远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怎样反抗帝国主义,以及如何带领人民推翻黑暗统治、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受到教育。除了通过小册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张永祥还在一位同乡的引见下认识了乐天宇(1924年乐天宇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彼时,乐天宇正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于广安门外至卢沟桥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在他的带领下,张永祥开始投身农民运动。
乐天宇辅助李大钊负责北京地委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在他的指导下,农民运动有序开展。罗道庄、小井、大井、小瓦窑、大瓦窑等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强迫、监督政府的外交政策,纷纷挂上“外交后援会”的牌子,以表达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坚定意志。1922年,大瓦窑村建立以改革农村为宗旨的群众性公开团体——农业革新社。农业革新社因此成为丰台最早的群团组织。同时,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农专支部的帮助和指导下,大瓦窑村开设农民夜校,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帮助农民提高觉悟、教导农民学习文化,并以此为渠道宣传革命理论,积累革命力量,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力。二七厂是工人大罢工的策源地之一,也是大瓦窑村诸多村民的工作单位。1923年二七惨案的发生让村民们看到了北洋军阀的残暴和他们沦为帝国主义奴隶的本质,也见证了中国工人阶级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组织纪律性。这一事件对大瓦窑村农运斗争起到了明显推动作用。
随着农运活动的迅速发展和党组织的积极培养,张永祥不仅在群众运动的斗争中得到锻炼,也在与社会主义小组的不断探讨学习中收获丰富知识,加之乐天宇的影响,张永祥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农运骨干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1924年下半年,在乐天宇的推荐和发展下,张永祥成功入党,成为北京西郊第一位农村党员。另一方面,农运热潮不断掀起,北京附近各县城及农村受其鼓励,纷纷加入其中。农村逐渐具备了建立党小组、党支部的条件。为了进一步展开对农运斗争的领导,在北农大党支部的帮助和张永祥的努力下,大瓦窑村顺利建成党支部,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张永祥任党支部书记。在大瓦窑村村民张霖的回忆中,以张永祥为书记的党支部带领村民办学校、成立村公所、建立村长制。他曾回忆道:张永祥“不管对宣传红色革命还是对地方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大瓦窑地区能接受先进思想,应该说张永祥同志起了个好头儿,打下了根基”[1]。在张永祥的带领下,大瓦窑村沿着共产主义路线相继开展除暴安良等活动,先进思想随之传播,大瓦窑村的革命运动掀开新篇章。
1924年至1925年是北京革命运动的高潮时期,北京当时仍受北洋残余军阀的军警统治,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北京农运斗争丝毫未见衰减之势。农大党支部在西郊组织了强有力的农民革命队伍不断进行农运斗争,继承了历史上京郊农民暴动的革命传统,其中,突出表现为历次天安门大会中打击反动的工界联合会。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由学生牵头、工人响应、村党支部推动,以大瓦窑村、公主坟等村为代表的西郊农民积极响应,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和群众集会中成为主力军,各村的外交后援会活动开展得亦非常活跃。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迅速席卷全国。6月伊始,北京的工人、学生等各界人士纷纷罢工罢课、罢市罢岗,声援上海斗争。6月9日,北京西郊各村农民在农业大学学生讲演队的推动下,自发组织起西郊农民救国大会。其中,大瓦窑村村民深受农大讲演的启发,自动召开了农民大会,并在会上做出了“凡当日到会农民与北京西郊农民联合一致加入北京国民大会”的决定。
1925年6月,为抗议英日帝国主义在五卅惨案中惨杀我国同胞的恶劣行径,北京工人、学生、农民等各阶层爱国人士勇敢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之中,至此,国民革命运动在北京进入高潮。6月10日,“北京各界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于天安门举行,以大瓦窑、公主坟、罗道庄三个党支部为中心,在北京西郊发动了三百多名农民进城参加游行示威。其中,大瓦窑村“青年三杰”赵德清、王竹泉、宫星甫一同前往。大瓦窑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祥作为农民代表登台演说,声讨帝国主义的野蛮罪行,表达了农民群众反帝的决心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当日,农民群众在游行过程中曾于前门西车站避雨,日本驻华使馆趁此间隙指使流氓多人寻衅挑事,指责游行农民无理取闹并对其进行殴辱,打伤农民代表张永祥及数名农民群众。闻讯后,北京地委立即派宣传部长邓洁和乐天宇到卢沟桥一带慰问受伤民众,在乐天宇的陪同下,邓洁特地去大瓦窑村找到张永祥,并向西郊农民运动的起点——大瓦窑村党支部送上了一面写着“为民前锋”的红旗,后来乐天宇回忆:“大家都说,字很像是胡子(大钊同志当时通用的绰号)写的。”[2]
正如邓中夏所言:“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汪洋”[3]。整个6月,大瓦窑等村的外交后援会在中共北京农业大学党支部的组织下,积极配合工人罢工,开展反帝运动。同时,为了更好地协调和领导农运工作,大瓦窑村等较大村庄均建立农会协会,代替外交后援会处理相关工作,但外交后援会的名称对外依然存在。1925年至1926年,在北京农大党组织的带领下,以大瓦窑村党支部和公主坟党支部为代表的卢沟桥、丰台一带村庄经常举办讲演等活动,将农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
大瓦窑村党支部不仅冲在农运斗争的最前方,作为斗争后方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背叛国民革命,开始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制造了白色恐怖。白色恐怖时期,城里很多党员因身份暴露而无法立足,不得不选择隐蔽到敌人势力比较薄弱的附近农村支部里,农村支部因此一度成了众多城市党员的落脚点,为他们提供了庇护所,发挥了后方保障作用。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爆发,地处卢沟桥、丰台一带的大瓦窑村、大井村、黄土岗等村庄的党支部迅速发动农民行动起来,配合二十九军的抗战。抬担架、挖战壕、旧伤员、搬物资,农民群众在七七卢沟桥战役中尽力应战,不少人为此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壮烈不屈的战歌。
大瓦窯村党支部是北京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创建与发展,对周边农村党支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农村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建立及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奋起抗击、反对剥削压迫、追求解放的历史见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和红色革命火种在中华大地迅速播撒的典型缩影。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与经验研究”(18KDC011)的支持;本文受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17JD710094)的支持。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党史馆——张霖专访.https://v.qq.com/x/page/p05191wgwmx.ht? ml.2017-06-28.
[2]中国农业大学档案馆编.王步峥,杨滔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史料汇编(1905-1949)上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324-326.
[3]邓中夏.邓中夏全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2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