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三阶段、五联动”实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0-04-01 15:08李国生许如根华鹤良吴慧张小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学专业模式实践

李国生 许如根 华鹤良 吴慧 张小强

摘要:农学专业是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专业。在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过程中,采用“三段式、五联动”的创新实训模式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突出的农学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训;模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194-04

扬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确立了“十三五”发展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农学专业是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强势和优势专业,理论教学方面优势明显,学生实训方面短板现象不断显现。要使所培养的农学专业学生在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生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以及县域经济等方面有所担当,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实训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创新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一)创建一流大学的需要

一流大学的发展定位是面向世界、立足国内、彰显特色。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瓶颈所在。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资源的短缺,导致学生的实训环节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短板。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发展受制于体制、机制的约束,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创新发展思路、立足特色发展、面向世界竞争,确立自己的立足之地。

(二)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国际背景下的农业竞争异常激烈,需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农学人才,才能满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强化实训环节创新建设与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全面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农业现代化人才和农村现代化人才。

(四)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农学专业学生更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训中提高自我、增强竞争力。

二、创新实训模式的内涵:“三阶段、五联动”实训新模式

传统农科实训模式强调的是教学主体的定位,以模式确定学生的配合,按照教学者的要求完成相关的实训,忽略了学生主体发展差异性、阶段性及学生成长发展的多元化特征需要,更缺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便捷的交流和互动。

随着大学普及化教育的推行,招生规模和招生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农学门类在校本科生由2000年的126949人增加到2015年的275293人。有限教育资源及就业竞争加剧导致各高校侧重教学而忽视实训,高分低能、黑板教学所产生的后遗症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诟病的主要原因。

(一)“三阶段”实训新模式的内涵

“三阶段”是依据学生四年本科教育所处的不同学习阶段和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一年级)为感知实训阶段,专业教育阶段(二、三年级)为验证实训阶段,发展教育阶段(四年级)为发展实训阶段。

1.感知实训阶段:将农学一年级学生列为以感知实训为主的阶段,强調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专业意识的培育,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觉悟和爱好,促进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克服观望、彷徨及抵触的情绪和态度,对提高学生爱农、学农、为农起推动作用。

2.验证实训阶段:农学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进入以验证实训为主的阶段。围绕专业课程学习及实践需要,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控度及熟练程度。通过系统的课程对接的现场实训和远程联动实训,强化师生互动、情景再现与点对点的交流与沟通,突出学生个性及季节转换知识点的衔接。

3.发展实训阶段:围绕大四学生本科毕业后的不同选择要求,实行差别化、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实训。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则借助企业平台,进行就业指导和辅导,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以未来寻求创新创业的学生,通过校企联动设立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全真模拟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支撑;对准备继续升学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结合校内重点科研课题项目,企业协同参与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培育。

(二)“五联动”机制的建立

1.校企联动:建立扬州大学农学院与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校企联动,借助企业资本和资源优势,为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利用企业专业化程度的集聚优势,为不同阶段学生的实训提供足够的保障和资金支撑;利用学院教学和科研优势,在共同培养人才的同时,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项目开发、技术改造及技术创新。

感知实训强调校企联动对农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专业态度及专业目标意识的培养和引导。通过培训、座谈、参观、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农、爱农、为农。

验证实训期间,校企联动突出学院担负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及专业知识的指导,突现在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教学与辅导上;融入企业现场指导,突出场外联动及成熟管理优势。

对于发展实训的学生,校企联动着重解决学生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准的培育问题。通过组建发展导师团队,全程介入学生发展实训。

2.师生联动:重点解决“教”与“学”的有效联动。依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突现联动效果。通过组建不同类型的双导师机制,强化师生联动效能。

将“引”与“学”作为感知实训师生联动的主要体现。通过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引”导导师队伍,侧重学生专业理念、专业思想、专业意识的引导和专业前景信心的树立;企业围绕感知实训组成的指导导师队伍,通过参观指导及现场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学好专业的意识和信心。

以“学”与“用”为目的的验证实训,通过强化教学导师生动教学和辅导及实训导师的实训指导和交流,提高学生专业实训的效果。借助智能手机等信息平台,加强师生随时、随地的互通交流,满足学生学与用的需要。

依据学生未来发展开展的发展实训阶段,强化导师的辅导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就业实训、确立创新创业项目模拟演练、介入重点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微信、QQ、校园网等信息平台,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

3.现场与远程联动:面对实训现场远离校园的现状,采用现场与远程联动机制,对提高农学专业学生实训效果、降低实训成本的作用明显。

当学生处于感知实训阶段时,现场实训主要采取座谈、现场参观交流;远程实训则通过播放采集视频资料或远程现场连接进行集中和个别的交流互动。

进入验证实训阶段时,现场实训主要安排必须现场进行的实训项目,如田间准备、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田间管理及调查观察;对于作物生长期及生长状况的观察、调查,通过远程视频播送或远程在线交流方式进行。对于学生节假日及寒暑假无法现场开展的实训内容,通过企业实训导师制作视频资料,供学生选择学习,确保学生验证实训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发展实训阶段的学生,有实训与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安排现场进行顶岗实训、创新创业实战演练和课题组科学研究内容;对岗位实训过程、创新创业发展进展及科学研究的要求,可以通过远程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

4.课堂与大田实训联动:课堂实训能够解决知识结构的问题,大田实训能够解决技能和知识验证的问题。课堂教学对农学专业而言,往往与作物生长季节(大田进程)不完全一致。实现课堂与大田联动,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完整地进行知识学习、理解和运用、创新。

5.“互联网+”的双评价联动:为了确保实训效果,需要及时掌握学生实训的动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学生实训的不同阶段运用“互联网+”的评价机制,对确保实训效果的取得、适时进行必要干预的作用明显。通过“互联网+导师、互联网+学生”的形式,建议导师适时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点评和考评、学生实时对教学导师和实训导师进行效果评判和建议,促进导师改进指导方式、完善指導内容、提升指导效果,有利于学院、企业依据实时评价结果进行必要的导师队伍完善和调整。

三、创新模式的实践

(一)新型双导师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训效果

采用校企融合筛选教学导师和实训导师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学导师的教学特长和实训导师的丰富经验,并在学院学工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克服了过去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各自为政的弊端。

通过农学1601班为对象的感知实训,成效明显。通过组建学院、农牧场的教学和实训,由农学院组成的以学院领导、权威教师、专家学者及优秀校友为教学导师团队,承担了农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经过座谈、交流、调查和培训,有效转变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专业兴趣和热情、转变了专业态度;实验农牧场通过筛选以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实训指导团队,通过参与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实训基地参观交流,激发学生学农、爱农、为农。座谈会上,同学们与张洪程院士、杰出教师杨建昌、校友代表薛云龙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看到了专业发展的信心。实验农牧场精心组织农学1601班同学先后参观江苏省高新农业企业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江苏省太仓现代农业园、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魅力,增强了同学们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勇气。

农学1501班结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按照夏、秋主要作物进行大田实训,秋季种植油菜、蚕豆、大麦、小麦;夏季种植水稻、玉米、甘薯、大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选择不同作物开展具体的大田实训。由学院方面筛选由专业课程主要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导师,主要承担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辅导、疑难解答和实训对接,克服了目前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能力强、实训指导经验不足的缺陷;学生的具体实训指导完全交由实验农牧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实训导师进行全程实训指导,从种植准备、整地、播种、施肥、除草、收获及日常管理,由实验农牧场的实训导师进行指导。对学生无法及时到现场进行实训的内容,实验农牧场实训导师将通过现场拍摄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微信、短信、QQ及校园网络平台及时发布,使得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里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田间作物的生长动态和状况;对必须到现场实训的内容,如播种、间苗、除草、施肥、收获等环节,事前发布通知,学生利用近期空闲时间及时进行现场实训操作,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动态。同时及时解答学生实训过程的疑惑,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完成实训的需要。

2017年组织农学1501班参加“扬大康源杯”蚕豆营销大赛,同学们就农产品的营销策划、营销模式、营销理念及营销方式进行实战演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智慧,市场直销、网络销售、微商、互联网+电商等模式的应用与实践,锻炼了学生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采用、销售成本的控制、销售额管理及利润保证。在学院举行大赛中名列前茅,突现了农学人的活力和魅力。

通过农学院方面遴选的以就业指导专家、学院领导和重点科研组负责人为主的学院导师团队,围绕学生就业、创业和升学的发展实训阶段学生,分设就业、创业及升学三个组别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实验农牧场建立的以经营实体负责人为主的导师团队,具体指导学生顶岗实训、创业实战实训及科学研究技术协调等,并在场地、人员及资金方面通过预案予以确保,同时做好后勤保障与管理工作。

2017年农学1401班的6名创业组的学生,在实验农牧场出资30万元创业资金、启动资金的支持下,围绕实现油菜机插机栽机械设计及机插油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创新,协同农机生产厂家,突出了油菜机插的可行性和技术规程,实现了油菜栽培从人工走向机械化。该项目先后获2017年扬州大学“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7年“新农菁英”江苏省大学生涉农创新创富大赛金奖、2017年“‘枫泾—巨如杯大学生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8年全国农科学子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上获特别奖。

进入遗传基因组学、作物生理栽培重点项目及作物精确定量栽培3个重点科研项目组实训的12名学生,全程参与课题立项、实施、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论文写作与发表等一系列过程,就研究方案资料查询、方案形成、项目申报、试验开展、数据收集与整理、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及课题结题等进行系统了解,从中学会研究、能够研究和熟练研究,提升他们未来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其中9名同学先后在不同期刊上参与发表学术论文7篇,11名学生考取了本校和校外研究生(其中中国农科院2名、中国农业大学2名、南京农业大学2名、华南农业大学1名)。

进入就业实训的学生,安排到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和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进行实训,通过学院导师的就业能力培训、指导和就业辅导,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实验农牧场实训导师的精心指导,提高了就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6.7%。

(二)“三阶段、四联动”机制,全方位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农学1601班,作为刚入校的新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专业意识不明确、专业兴趣欠缺、专业目标不确定等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教育的关键是要尽快稳定专业思想、明确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兴趣。利用有针对性的感知实训方式,在学院、实验农牧场联动双导师指导,借助现代智能手机、微信、QQ及网络平台,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培育专业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如此才能促使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

对于进入专业学习的农学1501班,课题教学与大田验证实训有机结合,才能及时让学生掌握和领悟专业知识的内涵,才能有效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训过程中创新和发展。有效的验证实训在精干的专业导师和实训导师的引领下,使得学生的实训工作有序、完整开展,实现了专业知识学习、领悟和应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学院与实验农牧场的有效对接和合作,确保了学生的实训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师生交流和互动的效能,降低了学生验证实训的成本。

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的发展实训,促进了农学1401班同学的个性化发展,依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所确立的就业、创新创业及科学研究类别的差别化实训,提高了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性和目标性,明显提升了就业率、创新能力及考研比例。借助多方联动机制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互联网+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生实训效果的提升

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学生实训效果的评价,对完善和改进实训工作、提高实训的目的性和效果具有显著的成效。通过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案,在每个实训阶段结束时进行网上优先评价,再结合教学督导实地调查和互评情况,综合得出最后评价结果,体现公正、客观、公平原则,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促进实训工作健康发展。

四、结语

农学专业作为农科类的主要专业,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相对较高。尽管在招生制度、就业体制及行业发展诸多方面,农学专业的发展受制因素较多,但人才培养质量事关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扬州大学依据特色发展要求建立的农学专业“三阶段、五联动”实训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农科专业学生实训中所面临的问题,将双导师制融入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需求中,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实训效果、降低了实训成本,强化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衔接和完整,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新的实训模式的应用和实践,将对其他专业的实训起到示范推动作用,同时将全国的农科实训实现联网共享,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农科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汤苏宁,岳岩峰,裴子慧.“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280(8):69-72.

[2]谭晶尹,李剑富,徐梅珍,等.农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现实困境及路径研究———以ESI学科排名为基准[J].中国农业教育,2018,3:32-42,93.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01):108-110.

[4]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5]赵小敏,蔡海生.基于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农业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2:11-16,92.

[6]彭騰.习近平“三农”思想初探[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91(1):85-90.

[7]陈源,张祥,陈德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203-204.

[8]祝超超,张继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6,3,3:24-26.

[9]金登宇.高等农业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6,3,3:27-29.

[10]徐迪新,吴长孙.“互联网+”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8,1:31-34,93.

[11]刘春桃,柳松,谭莹.农科类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7,(5):47-51.

[12]张灵枝,王鹏程.转变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新生思想的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6,732(26):106-107,154.

[13]许泉,刘欣.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6):40-43.

猜你喜欢
农学专业模式实践
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