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学生史学思维训练强力培养发明创造原创意识

2020-04-01 15:08殷文佳张骏文刘梦飞蒋立科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12期

殷文佳 张骏文 刘梦飞 蒋立科

摘要:史学思维是被科学界视为整个人类历程中的贯穿性思维,并被广泛渗入军事、国防、天文、地理、历法、教育、医药、设计、音律和章典制度等各个领域,对后世的发明创造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史学内涵、诞生、成长及实际运用的阐述,剖析科学发展原创性的巨大作用,使史学思维对“四大革命运动”(农业、工业、文化、国防)发挥无可忽视的动力,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创新与超越。

关键词:史学思维;原创性发明创造;普世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083-02

众所周知,传统史学本身具有重大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正如刘再生指出:“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史学思维支配着历史研究的整个过程。”[1]可见,它对后世的发明创造,有着重大的潜在价值。因此,学会如何用史学思维思考问题,意义非凡。发明创造需要裂缝,那样光才能照射进来。无疑,史学思维即是这道裂缝,它能帮助我们获得灵感。所以,学会如何站在史学思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史学思维,继承和发扬祖先与代代先辈积累的智慧资源,推進人们社会发展进程,值得深思。

一、史学思维的形成

历史学是人类对前人所留下的档案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专门研究历史资料的科学。在史学成为一门单独、有特色的学科之前,它首先是作为一种存在于各个时代的史料研究者对前人人物传记、国家更替等以史官记录为代表的史料进行研究所产生的史学思维中。

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凭借生活体验及对史料的认识回忆,对直觉经验不断进行积累、加工和传承,由此形成史学思维,被应用于认识新出现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如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夏代的历法、陶瓷、纺织、天工开物、农业耕作、文字及孙子兵法等。清代以前,我国早在其他国家之前,就将其从这些历史现象的胚胎中萌发滋生出来。史学思维,被作为人类独特的思维方式,起源于人类本能的直觉体验的回忆。“这种回忆不是后天的文化行为,而是通过遗传基因的传递而世代承续的人类共同行为。这一生物学本能是史学赖以产生的本原。”[2]

二、史学思维的核心价值

人类历史文献随着国家朝代的更迭、人类社会的赓续而不断丰富,人类对所研究方向和层次也因社会活动的复杂化而衍生出多种思维形式:原始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这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既需要通过形象思维进行对历史真实事件的想象还原,又需要将历史原理从历史研究中抽象出来,进而应用到另一研究领域,再由此实现历史原理的普世创造性。中国人通过具体和模拟的思维方式,既能够与过去交流,也能够从历史中开发其意义。因此,历史经验在中国文化中就成为一所巨大的图书馆,现代读者可以在历史的图书馆里与过去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3]“现代人与历史的对话”,即阐明研究历史的价值所在。

三、史学思维对发明原创性的意义与运用

何谓史学思维,许多学者依自己的研究向阅览者提出各自的观点。如于友西先生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苏联学者莱纳认为,历史思维是史家运用已成为个人认识方法和历史观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素养,我国任之初先生把史学思维视为是人们认识过去、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概括上述,从史学研究者对史学思维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史学思维所具有的重要品格具有全面整体性、科学求真的客观原理性以及史学原理的普世创造性(后者即意谓为普遍适应社会发明创造的史学思维的源泉)。

四、充分发挥史学思维对新时代人的启发性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史学思维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史学不再是朝代更替的循环史,而“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求得其公理公例的进化历史”。学会用史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就是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前瞻性、创新性、包容性和自我升华性思维,这也是史学文化先天生命力的光辉延续。

(一)打破惯性思维,全面挖掘开拓史学资源,提高我国的史学思维能力

以史学思维角度思考问题给予人们的启发是多方位的,须保持敏锐与开放的心态去研究与感悟。“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其原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惟背文上差厚,后冷面铜缩多。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惟此一样光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二)宏观历史变化,思维灵活适应

时代与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史学思维在这个变化的时空环境中形成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史学思维机理的开发运用,需要以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它,保持史学思维适应不同时代的创新性。《周易》中有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种阴阳相互作用体现了互相依存与包容的思维,而史学思维与现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和适应性关系,正是其意义的体现。其中,有关“养”与“用”思想关系的阐述,从史学思维的更广维度上说,这是对资源的“养”与“用”。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史学思维支配历史研究整个过程的效果。

(三)传承古今之道,求同存异出新

史学思维是一种贯穿历史的思维资源,古今相通之处不胜枚举,应传承与发散,对不同之处应保持其独特性,以寻求新的价值。司马谈临终时有言: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13]史学作为一种传承的信仰,潜在地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寺道每岁摘造到草腊茶,如五百斤以下,听从便吃用,即不得贩卖。如违,依私茶法,若五百斤以上,并依园户法。”这是宋朝茶叶行业制定的《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一句话。这对打击茶商走私行为、维持茶叶行业的稳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于后世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时盗贩盐茶者众,鼎一切杖遣之。监司屡以为言,鼎不为变。”

综上所述,我国或扩大范围到整个世界,历史告知人们对人类的发明创造都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这既追溯到史学思维的形成并联想现代实际应用,发现其核心价值。史学思维方式及其原理可普遍适用于现代发明创造,其本身就具有原理提取重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论“杨黄学派”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J].音乐研究,2017,(05):5-18.

[2]郭小凌.西方史学史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

[3]黄俊杰,姜芃.中国历史思维的特征[J].史学理论研究,2013,(02):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