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桃
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石,中西部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政策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给予所需专业毕业生许多好的福利待遇,但是中西部企业缺乏一些人才培养机制,没有把待遇和培训问题落在实处,导致人才引进难、人才外流快。各个企业应该找出问题所在,积极地去做出分析,在人才开发上做出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
中西部制造企业虽然不断引进人才,但是普通技能工人还是出现了断层,制造业的技能工人一般都是来自于各个高职院校,但现在从院校的发展到招聘就业,技能工人的培养程序出现了问题。例如,现阶段很多本科院校都是大幅度地进行扩招,一些高职专科院校也把相应的专业升级成本科,高职院校的这些变化没有引起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数量减少;中西部企业在招聘时,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嫌环境艰苦,不愿意去中西部就业,这就造成了中西部企业人才基础薄弱,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有所起色。
通过对中西部制造企业现阶段的调查,很多企业的人才都出现了断层现象,技能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占有多数,而技师、高级技师数量偏低,目前不少高级技师都是曾经的中专毕业生,文化水平不高,在新形势下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有的高级技师对新时代的设备和信息化的操控技术掌握不了。这种人才断层现象越来越普遍,企业内部的人才机制和传统观念也在导致人才不断外流。例如,企业在招聘时都重视高学历的毕业生,对高职院校和拥有职业技能的毕业生不重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内部通过努力即使考上了高级技师,也依然是工人岗,薪酬待遇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晋升空间更是希望渺茫,很多企业的技能工人有了机会后,都纷纷跳槽到外资企业或者私人企业,以寻求更好地发展和更高的薪酬待遇。现在外资企业和中西部大城市的制造企业人才还相对稳定,而规模较小的地级市和县镇上制造企业的技能人才极度匮乏,甚至一个县里就只有一个高级技师。
高职院校现在的人才培养也比较单一,教育观念落后,许多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实践能力较弱,完全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上学期都是三年,学习时间较短,教育管理者不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育上,课程教材也是多年以前的版本和内容,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不知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明确培养学生专业的具体方向。企业内部现在复合型人才比较少,许多技能工人从上班到退休都只是在同一岗位上会一种技术,一旦有些岗位缺人不能及时顶上,企业的运转受到了掣肘,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相当不利。例如,企业里电工和电气焊两个岗位,一旦会电气焊的工人请假或者调走,电工岗位的工人不会使用电气焊,面对急活不能临时顶上,影响企业生产甚至造成停产的局面。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做好人力资源调配的一个重点方向。
中西部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是中西部提升经济的重要举措。如图1 所示,其为高技术产业总体情况表,由图中数据可知,当前对于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较高,技能人才的开发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环节。现阶段在新形势的推动下,许多企业都要求技能工人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中西部制造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是产品在质量、创新和外形加工方面还是不如沿海发达城市的水平,中西部制造企业基于这种局面,就迫切需要有创新能力、技术突出、文化素养高的技能人才加入到中西部的企业当中,这些技能工人的加入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巩固企业发展的基础。
图1 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体情况表
中西部制造企业要主动去和对口的高职院校结合,把培养工作从学校开始抓起做到真正地有的放矢。例如,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企业可以派遣高级技术人才到高职院校去讲课,把企业的设备操作和在工作实践中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和企业一起开展合作,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企业可以委托高职院校定向委培所需专业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会去对口的企业进行工作。在课程调配上高职院校也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对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材进行革新,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如果课程和教材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那么学生就会白白浪费在学校学习的时光。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要跟的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顺利地体现。
企业应该加大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把高职院校当作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基地,企业可以对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投资,建设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设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投资企业可以在合作的高职院校中建设出模拟的学习教室,所设立的教学实践课程也紧贴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会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制造出相关产品。学生通过这些仿真的工作程序,掌握了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就能够得心应手。企业向高职院校加大投资力度,展开深入的合作,不仅能够培养服务于企业的人才,还能创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许多学生在学会了投资企业的工作流程后,在毕业时也会主动去相关企业工作。
中西部制造企业技能人才现今处于断层局面,很多企业的技能人才在培养机制上遵循陈旧观念,不重视技能人才的引进。企业的很多工人工作多年,逐渐没有努力工作的动力,如图1 所示,其为人才培养流程图,企业要改变人才的结构调整,加大对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的待遇,提升技能工人的地位。例如,企业可以制定出针对每位工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工人可以从初级工开始取证,然后再考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这样的职业规划过程,工人的工资待遇和不同工种的等级挂钩。企业每两年可以举行技术比武,所有的技能工人都可以参加,取得名次的前三名,企业可以给予相当大的奖励,每年年底企业也可以根据一年的工作表现,评选出生产先进个人和先进生产班组,对工作积极认真、业务知识能力强的技术工人在整个单位进行表彰,提高技术工人的地位,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技能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图2 人才培养流程图
企业要细化人才战略,合理地利用资源开展人才竞争活动,提升在企业工作的技能人才的幸福感,满足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对表现突出的技能人才要拓展等级晋升通道,摒弃旧的管理模式,制定有利的人才发展计划。例如,企业在拟定“职业资格认证”时,可以优先考虑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有的工人是初级工,但在企业两年一度的技术比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名初级工可以破格晋升为技师。在人才发展规划中,要打破人才考级界限,采取一切措施调动工人的上进心。现在制造业发展很快,企业也在不断变革,需要更多复合型的人才胜任更多的工作需求。为了便于人才相互流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可以相互沟通,彻底打通人才服务通道,为工人创收,为企业增加利润。例如,A 企业因业务拓展,需要几名高级电气焊工人,A 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综合信息平台发布需求告示,B 企业有高级电气焊技师,可以以租赁人才的方式借调到A 企业去工作,A 企业等项目平稳过渡后要支付B 企业员工的劳务费。企业之间建立多维度的人才信息化平台,在培训上互通有无,每个企业还可以主动邀请另一企业的高级技师前来培训,各个企业之间通力合作、取长补短。
现在企业的产品要想有足够的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创新,企业的技能人才是产品创新的核心动力。企业要充分提升技能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效益。例如:企业可以专门设立创新资金,每年都下发指标,鼓励工人申报在工作中的小成果、小发明,管理层出台政策文件,只要有工人提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就要予以奖金奖励。在生产过程中每个运行班组都要填写《设备运行分析台账》,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并定期组织每个班进行探讨分析,集思广益共同改善设备的生产运行状况。企业的创新来自于基层工人,只有他们在生产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理论基础,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写入报告中,导致很多的创新成果没有很好的落实下去,企业在颁布创新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强基层技能工人的理论培训。例如,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教学,派遣高级技师去向学生传授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让一些技术工人去学校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并出具专业的创新报告,如果创新研究远离一线的生产现场,那将成为纸上谈兵。生产一线的工人对产品的结构和生产方法掌握的最熟悉,他们对如何改进产品的生产模式具有发言权,企业一定要重视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很多企业把一些高级技师的建议当作工作经验来传授给新工人,没有形成文案,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具有学历的毕业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想去一线当工人,很多毕业生总结的成果报告和设备故障分析都是来源于从一线获取的数据,这些高学历的毕业生没有一线的生产经验,写出的分析报告也成为了“水中花”,没有实践基础,经不起各个部门的审核和推敲。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长期在生产现场耳濡目染,有的高级技师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光凭声音就能判断出机械故障。这些拥有多年经验的技术人才,企业除了拓展他们的晋升通道,还要对他们生活予以更多的关怀。例如,企业工会可以统计每位员工的生日,在这个日期内给这些工人发蛋糕卡和礼物,每年的节假日可以组织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先进员工去疗养。这些举措能够让这些技能人才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降低了人才流失率。
能力突出、创新经验丰富的技能人才也拥有不错的思维能力,企业在审核他们提出的创新建议后,要加大对他们技术革新的投资力度,以达到落实创新成果的目的。例如,企业创办一个产品实验室,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技术工人能够运用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这种硬件设施的配套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持。企业要派专人跟踪工人的技术创新进程,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支持,为创新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高级技师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可以带动青年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到创新发明项目中来,实现老带新、传帮带的人才进步梯队,避免制造企业出现技能人才断层现象。
中西部企业制造业在人才发展战略上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重视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才能顺利推动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现在已经探索出多个途径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营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环境,通过提升待遇水平和拓宽晋升通道留住高技能人才,提升工人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在人才开发大战略下,构建出多个人才引进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