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教育设计,如何高维且现实?

2020-04-01 05:53葛小丽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初一年级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时机小镇育人

葛小丽/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初一年级主任

面向未来的初中教育怎么办?如何构建一套12 岁至16 岁青少年的成长方案?这是年级育人最初的命题,也是三年周期始终的探求。

初中教育承上启下,既要实现小升初的顺利过渡,又要为高中培养优秀的学习者,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踏实而稳健地度过青春期。因此,从年级育人的维度,初中三年需要进行整体的教育设计。设计需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路径清晰,在行动研究中论证、审视、调整,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如何进行整体教育设计呢?以终为始,逆向设计,会构建起一套高维且现实的教育方案。

何谓高维?2016 年,学校建校和年级建立之初,正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为我们指明了育人的方向;2019 年,当第一个年级三年周期完成,我们在反思和升级2.0 版本的育人课程之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八个更加”,又帮助我们清晰了研究的重点。基于未来教育所需的当下教育去构建我们的教育行动,始终是我们的教育初心和使命。

何谓现实?我们将三年整体育人目标进行了阶段化的切割,化大为小,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小课题研究:初一新生第一堂课为他们上什么?初二现象该如何解决?在中考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我?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做出了初中三年的教育设计方案。

初一:新生学院课程,关键词“体验”,以期实现自我觉醒。

初二:青春成长课程,关键词“思辨”,以期实现自我认知。

初三:科学学习课程,关键词“行动”,以期实现自我管理。

现将三年教育设计进行具体解读。

初一:新生第一堂课上什么?

有一句话讲得好,一个孩子最初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就是他想要成为的样子。学校和教育也是同理,一个学生来到学校最初见到的生态,就该是学校育人模型的形象呈现。新生学院课程,重点研究新生入学后文化认同,期待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唤醒。我们重点做了如下设计。

新生第一堂课从真实的教育情境开始。通常的教育是创设情境,我们的突破是学校本身就是最适切的情境。为此,一个空间教育场“未来小镇”的概念由此诞生。学校是一个微缩版的小镇,师生是小镇的公民,公民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小镇的建设中一步步提升和完善。小镇发展蓝图,小镇式建筑格局,小镇公民纲要,小镇治理生态,小镇生活场景,小镇文化繁荣……凡小镇应有,我们无所不有。于是,有了“农场”中忙着栽培的“小农场主”,有了“法庭”中很专业的“律师”“法官”,有了小镇自己的龙市,也有了小镇的各种节日和仪式……师生都是小镇的公民和主人,共筹共建着这个真实的生活场,而所有的育人目标便在这真实的场景体验中生动而深刻地得以实现。

新生的第一堂课从真实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初一一年,学生主创或参与的实践体验项目如为你读诗、科学魔术秀、知识银行、六一飞鸽、超级演说家等有近百项。与传统概念中参与活动所不同的是,这些实践体验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均由学生提议-发起-策划-论证-实施-总结,老师是合作伙伴、助手、顾问或者是参与者;整个活动均为项目推进,完全真实体验,强调个性选择,关注个体感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尝试的平台和空间,给予有任何想法的同学以尝试的机会,将试错作为教育的起点,做中学、学中做。几乎所有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发现了真实的自己、自己的优势和所爱;所有孩子都感受到来自教育的善意和魅力,深深迷恋于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成长方式。

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实践,真实的育人,学生从中实现自我唤醒,课程完成了文化认同。

初二:初二现象该如何解决?

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初二是青少年问题多发期,也是学生快速发展期。因此,有效解决初二现象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也是初中教育的一大难点。基于问题的初二现象解决方案即青春成长课程便在行动研究中应运而生。

1. 基于学生的问题——开发教育微课程

任何教育设计的起点,一定是学生。取之于学生所需,用之于学生所痛,如此,教育才真正具有了力量。因此,定期的调研便成为我们教育行动的常态。借助问卷、访谈、观察、信箱等方式,采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加以梳理整合,定向分类形成专题教育微课程,以讲座、工具、资源包以及方法论的方式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借助线上线下,通过导师会、主题讨论、思想沙龙、成长讲坛、海报、公众号等形式发布,多措并举,有的放矢,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真正的问题。

如针对学生提出的碎片化时间管理不善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时间管理主题课程,推荐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方法和每日规划表等具体工具,真正帮助学生学会时间管理。

问题从学生中来,课程回归到学生身上,以理性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工具去解决具体的困扰是我们课程的不变追求。

2. 基于教师的问题——学生个别化研究

我特别欣赏一位教育者的一个表述:教育绝不应当只看到一片森林,教育者眼中应有的当是一棵棵鲜活的树木。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问题,问题如何解决,优势如何发挥,个别化分析的意义便在于此。

教育个别化的本质是学生研究,而学生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一个完整链条,所以,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的基本分析流程是:采集数据现象-进行观察交流-形成结论评价-总结策略方法-进行干预追踪-进行效果对照-调整策略方法-效果有效性分析。按照这样的基本分析流程,对于一些问题突出或特点鲜明的学生进行追踪分析和有效干预,进行科学的学生分析和教育策略研究,形成个别化或类个别化研究案例。

学生个别化研究是初二阶段所有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年级会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方法和效果分享,大家也会以如此方式将研究案例进行共享,进行滚动式积累。一段时间之后,老师们的研究合力便形成年级所有学生的个别化案例汇编。每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或其他教师的案例记录,有针对性地了解和帮助每一位学生,也将自己的感受补充其中,使案例不断丰富详实。

个别化研究提升了教育的科学性和品质,在这样的行动研究中,一套青少年教育方案也日益成熟。

聚焦青春成长,形成系统课程;关注个体差异,深度研究追踪。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课程完成了文化塑造。

初三:中考背景下的时机管理系统

真实的情境和体验让学生具有更强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教育课程与个别化引导又让学生具有更成熟、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学生带着这样的基因步入初三已经具有了先天的优势,如何让学生在中考背景下成就最好的自我,成为一位科学的学习者和不忘初心的梦想家?这一年,我们在教育设计中把握了一个关键词:时机管理。

所谓时机管理,指通过找到群体时机,提高整个团队的协调性与效率。主要研究“什么时候做事”。强调“节奏”,从最合适的时机开始行动,实现更有效地工作和学习。群体时机、团队效率、节奏把握、自我管理是时机管理的核心和要义。

中考背景下,初三年级学习生活大抵由几次大考组成。以这几次大考为周期,把握好备考和成长的节奏,设计恰当的时机管理系统,便形成了科学学习课程。下面以一模为例阐述时机管理系统。

激励系统:理想时机是考前两个月左右,设计诸如“战名牌”“下战书”等趣味且不失轻松的挑战活动,以此激活紧张高压的复习生活,借助小目标,激励每位学生的学习动力。

指导系统:时机发生在考前两周,基于学生考试心理和应试素养以及答题技巧等,以讲座、互动、场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具体适切的考试细节指导和心理疏导。

调节系统:时机发生在考试刚刚结束,成绩未公布之前。学生此时既有大考后的短暂放松感,又存在轻度的成绩焦虑,同时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考前冲刺尚觉疲惫需要调整。所以,组织“北京文化情境学习”,将学生带到诸如科技馆、国家博物馆等蕴含大量知识甚至考点的学习场景中,既在实景中获得直观认知,又以此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身心调整,一举多得。

分析系统:时机发生在成绩发布后,群体是全体教师。分别从导师组、学科组、年级组各个维度,借助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展开多角度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个别化和类个别化解决方案。学生同步进行自我分析,确定提升策略。

干预系统:时机发生在分析完成之后,教师设计各种方式与所有学生展开交流,就存在问题与今后解决方案加以沟通,达成共识。同步提供资源工具和必要的辅导,进行弱点干预。

重启系统:时机发生在成绩分析后的下周周一,教师提供工具模板,学生在前期分析沟通基础上,梳理一模考试的问题与不足、经验与反思,同步确立下阶段小目标和具体要突破的薄弱点,教师和家长进行必要补充和建议,重启系统,形成新的循环。

支持系统:时机发生在考前和每一个恰当的时机节点,方式是设计温馨且暖心的小仪式,例如:幸运小礼包,考前壮行书,吉祥送考服,熊抱助力法等,以细节设计表达支持注入力量,以仪式感展现教育创意。

面向全体学生,研究中考动态,把握好如上所述的群体时机,进行系统教育设计,展开时机管理,持续行动研究,进而形成完善系统。如此,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课程完成文化自觉。

……

从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体验,到教育课程和学生研究影响下的个性化发展,再到中考背景下的科学学习;从自我唤醒到自我认知,再到自我管理;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塑造,再到文化自觉。三年的教育设计,重点突出却绝不割裂,着眼现实又指向未来,步步铺垫终至水到渠成,至此形成完整闭合。

基于未来所需教育,思考构建当下的教育课程,既要高维,且又现实,带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新的命题,在又一个三年新的周期,我们思考并实践着更加科学更为完善的教育设计,期待更新升级出一套系统完备的青少年教育方案,期待教育因设计而更有温度和力量。

猜你喜欢
时机小镇育人
安安静静小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师生互动4时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