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建勇/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课程研究院院长
在北京市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西门有一句话“Hello,带着你的梦想来”。我们希望学生每天都能带着梦想来,在未来小镇的三年里,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
作为学校怎么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具有龙樾品质的学生,成为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其实国家已经给出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蓝图。那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到了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在通过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落实国家课程育人精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我们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中对课程设置有着明确的要求。根据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
在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统一的主干课;同时学校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了分层、分类、特需、综合的课程资源设置,以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语文学科会给学生提供基础阅读、专题阅读的课程资源;英语学科会给学生提供英语口语、原著阅读、时事传媒等课程资源;数学学科会给学生提供书院课程;艺术学科给学生提供戏剧课程、影视赏析课程、书法课程,等等。
例如,A 和B 两名同学,首先都有共同的学习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道德与法治;同时A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体育的健美操,英语的原著阅读,语文的拓展阅读,技术的工业设计,艺术的流行舞;而B 同学选择了体育的体能,技术的乐高机器人,英语听说I,语文的基础阅读和艺术的流行舞。两位学生的课表设置(见图1),既保证了面向全体,又保证了面向每一个,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努力让学生在龙樾的三年中逐步发现自己潜质,认识自我,厘清志向,学会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质,也成为具有龙樾品质的毕业生,即梦想家、自我管理者、科学学习者、好搭档、世界眼中国心、感恩诚信、体育艺术双技能、成长性思维。
1.探究学科与德育的深度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意见》中指出,要深化课程育人。各学科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相遇到一个学习过程当中,生成育人的契机,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
历史学科提出了“育人三则”(见图2)。历史学科的价值诉求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过去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建立价值底线,树立共同愿景,创造未来。以中国古代史学习为例,教师们将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问题抽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溯源历史事实的过程中,理解大一统和民族交融这两个历史概念,从而认识到现在中国奠基于过去中国,未来中国出自现代中国,在事实的基础上生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信心。
图1:两位学生的课表
图2:历史学科“育人三则”
图3:“阿中哥哥知多少?”的英语作业
英语学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时布置了一份“阿中哥哥知多少?”的作业(见图3)。请同学们用英语介绍中国之最、当代科技、中国历史、美德故事、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等内容。同学们的作业有的用英语介绍了中国的长城、中国的简书、中国的语言、中国的丝绸之路和北京天安门;还有的用英语介绍了孙康映雪,了解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学习、能吃苦的民族;还有的用英语介绍中国的5G,介绍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相信这些学生将来会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会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会用英语向世界表达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丰富体育课程,培植学生强身健体之元气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强健的体魄是关键。《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体育技能的掌握能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为培养终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坚强的意志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游泳、滑雪等课程,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从多方面野蛮孩子的体魄,效果显著。
3.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满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建构了可选择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含梦想孵化系列,自我启动系列,合作与感恩系列,世界眼中国心系列等,打破学习的边界,提升综合素养。比如梦想孵化系列,在学科课程物理的课堂上,老师从兴趣入手,进行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设计——交通工具电动小汽车的制造,从知识、技能和迁移方面着力;在课堂外设计了传统文化加科学文化的飞行节,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了解飞行原理;在学校的研学中又进行了以中国交通为主题的研学课程设计:到天津船舶厂、基辅号航母、北京铁道博物馆、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实验室、北京航空博物馆等实地考察;职业考察课程也涉及到了交通领域,所有这些课程的设计都旨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帮助学生完成由兴趣到志趣的过程,实现他们的梦想与抱负。
4.探索跨学科、PBL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培养学生高阶能力
跨学科课程学习、PBL 学习是以真实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是延续性、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学校还开展了生物化学跨学科研究、历史地理跨学科研究、爵士舞服装设计跨学科研究及PBL 项目式学习。
技术学科《模型设计制作课程》中的《小镇咖啡馆灯具模型设计与制作》课例,是基于龙樾的小镇文化,在深度挖掘公共空间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开发设计的一个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即:为咖啡馆设计制作一款原创灯具,来辅助咖啡馆照明、改善咖啡馆环境,提升咖啡馆的灵动与活泼(见图4)。
该项目具有整合学习、实践学习、连接学习的特点,包含了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的过程;体现了技术学科设计学习、操作学习的特征,基于学生特点和学校育人理念,通过建立真实问题解决的链接,提升学生的小镇公民意识。
图4:科技学科课例——小镇咖啡馆灯具模型设计与制作
该项目通过一系列工具、量规的设计,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1)通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图谱的梳理,建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评价”体系;(2)通过全过程的项目规划和任务拆解策略,将严谨的工程设计思维、创造性的工程技术应用、科学的问题解决路径落实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3)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构建“低阶-高阶”六级能力图谱,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将问题解决回归到环境中去,建立“技术与环境”的调研评价。
图5:英语学科:用量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Holidays
5.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研发评价工具,让评价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
学校进行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价体系的开发,逐步从只关注学习结果的“对学习的评价”,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估,逐步走向把评价作为学习的一种方式,让课程评价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丰富化,扩大了评价的内涵。如,英语学科制定的量规(见图5),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和自主规划能力。学生通过量规的质性表达,既知道了评价标准,又明白了更高层次学习的方向与方法。
学校还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细化学生学习目标,探索课程学习工具的研发,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探索游戏化思维,激活学生内动力,探索空间育人课程,提高空间课程领导力,探索博物馆课程,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程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进行诊断与评估。主要从课程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落实、课程计划与进度、课程资源配置、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方式、课程设置、主观感受等方面进行。
2.基于“学”的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研究学生的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元认知。学校成立了脑科学研究实验室。从学校层面上为非线性教学提供基础支持,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个体层面上使其了解自我学习潜质特征,科学用脑,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调控学习动机,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启动自我内动力,成为科学的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
3.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学校通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教研中寻求教研范式的转变,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逆向研究中解决目标为先的问题,学术周寻求核心素养落地的策略途径……以学术周为例,学术周有课堂展示、专家讲座、学生活动、圆桌论坛等活动。活动之后有反思,如本学科在此次学科周活动中的亮点是什么?有什么意外收获、惊喜?后续深入研究的课题是什么?您想和全校老师分享的话题是什么?您最想点赞哪些学科周活动……在反思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找完善课程的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要全面落实好国家课程,让国家课程在学校的实施更符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律;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和民族梦想、国家梦想结合起来,为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