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艳
识字教学历来是基础教育乃至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识字教学上的“创新”就是把枯燥无味、抽象、难于理解、难于认识的汉字,变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掌握汉字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新能力,保持孩子们强烈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笔者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识字的快乐。
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掺入“玩”的因素,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学习了合体字后,我设计了—个游戏“摘星星,找朋友”,把所学的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星星上,打乱贴于黑板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星星”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儿歌识字,妙不可言
儿歌或顺口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针对此特点,我适当地根据字形自编儿歌。如“燕”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要记住有一定的难度,便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廿字头,黑字尾,北字中间夹个口;又如在让学生区分“已、己、巳”这三个字时,可以借用电脑字根助记词“已半巳满不出己”,并加以讲解:“已”的竖弯钩包了一半,“巳”的竖弯钩包的满满的,“己”的竖弯钩一点儿也不透出来。在过后的教学中,我发现每在黑板上书写“燕”“已”“巳”“己”等字时,学生便惯性似的把诸如此类的儿歌脱口而出。像“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等顺口溜,学生乐此不疲。可见,儿歌、顺口溜识字,幽默风趣,寓教于乐,易学又好记,学生印象深刻。
巧编字谜,其乐无穷
猜谜语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根据生字的结构和意思,编成谜语,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认读汉字的积极性。教师抓住重点字设计趣味猜字谜,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让他们发现猜字谜也是识字的好方法,使他们爱猜、乐猜、会编、多编。
猜字谜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字能力,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关键是学生的识字变得轻松有趣多了。
给字配画,据画认字
低年级学生对绘画比识字有着更浓的兴趣。几乎每一个学生早在幼儿园时就已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教一些形象字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字配画。如学“燕”字时,教师一边提示,学生一边画:我们把廿字头看成小燕子的头,北字中间夹的口看成小燕子的身体,北字分开是小燕子的翅膀,最后画上它的黑字尾,学生很快就画成了一只小燕子。这样将绘画与识字结合起来,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绘画中认识了生字,激发了他们的识字愿望,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绘画和想象能力,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
现在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家长的辅导下对生字以及各方面知识的掌握已超出課本要求的范围,所以当学习新字时,出现新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教师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超前的能力和表现欲。
这样,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示出特殊的才能,同时还使其他学生轻轻松松地达到认字识词的目的,又有助于把基本强制的教学过程同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的自由选择时的那种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不同的爱好、特长及其他潜能的表现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走进生活,挖掘资源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标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扩大识字量。还通过“每日一句话”“ 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寓识字于社会环境中。我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识字,走进生活,走入社会,使学生在母语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识字。学期初,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取名“采蜜集”,鼓励学生去认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如各种商标、牌匾、广告牌、报纸,并把认识的字写在或剪下来贴在“采蜜集”上。并举行各种主题的识字交流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识字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成就和彼此激励中增加识字的乐趣,形成一种“越认越识”“ 越识越认”的良性学习规律,积极主动地去识字。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生字。让他们拥有独立探索、大胆想象的能力,这样,识字教学就会变的很容易,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