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浅析

2020-03-31 03:09杨雅慧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

杨雅慧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九大提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这一大背景下,绿色金融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的资金存量不断增加,资金规模居世界前列。绿色金融具有着绿色投资效益增长潜力大和绿色项目金融风险低两大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还处于初级阶段,依旧存在着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为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手段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关键词:绿色金融  供给侧改革  绿色债券 绿色信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短短70年间中国从贫窮落后的衰败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速度”让世界瞩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产业基础薄弱,农业占据主要地位。为推动经济发展,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世界经济角度看,我国产业发展地位处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由于人力资本的低廉,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吸纳了众多跨国集团来中国建厂,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几年,这一负面影响越发显现出来,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出现,是大自然给与我们的警告。而早在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面临着这一发展困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面临的难题。由此,“绿色金融”应运而生。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及国家政策

“绿色金融”指的是为有效改善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暖和资源高效利用,对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投资项目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总称。 为了弥补经济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概念,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以及对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

2015年我国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并要求加强对绿色信贷的宣传推广,鼓励发放绿色信贷,促进环保、高精尖科技行业的发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搭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打响“蓝天保卫战”的战略指示,并制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发展成为高质量增长阶段”、“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产业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更多重视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质量。这种方式不仅会导致企业库存积压、产能过剩,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经营效益。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政府提出“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是要深化供给侧改革,用改革的方式矫正生产要素配置不平衡,提升供给方对需求方变化的适应程度和灵活程度,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当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加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有益探索。

二、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现实基础,而绿色投资极具社会效益,是拉动我国经济从发展疲软时逆周期增长的重要经济手段。但是一项产业体系构建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这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有效满足其需求,引入民间资本是破解资金缺口的重要路径。

我国绿色金融的途径主要有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两种途径。其中,绿色债券主要由政府发起,政府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绿色信贷则主要有商业银行提供,是绿色环保企业获取资金、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途径。据中国金融学会调查显示,自2016年来,中国境内和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达到3500多亿元,同2018年相较,增长率超30%[1]。中国绿色债券呈现出发行规模持续攀升、发行主体更加丰富、品种创新接连不断、政策助力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同时,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累计8.23万亿元,相较于上年增长了16%;较2018年新增绿色信贷余额1.13万亿元,占同期新增贷款总量的14.2%。

三、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

以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仅顺应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金融行业具有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作用,而社会资本的配置方向又会对其他社会资源的流向带来引导作用。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本质上是由于资本逐利的基本经济特征所导致的自然现象。随着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收益的高增长必然会吸引社会资本的不断涌入,这只是时间问题。绿色金融具有着绿色投资效益增长潜力大、绿色项目金融风险低两大优势,具体表现为:

1.绿色投资效益增长潜力大

据研究表明,绿色投资效益与企业的市场风险负相关,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表现在股市上,绿色投资项目股票收益更高。这主要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是遏制边际生产力递减趋势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传统投资忽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短缺岁企业发展的束缚逐渐增大,企业用于环境治理的成本不断提升,导致企业增长速度减缓,由此带来的增长副作用不断扩大。相反,绿色投资行为将生产投资和污染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消除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的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绿色项目金融风险低

金融稳定受环境风险的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与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的增加,会导致经济活动减少、失业率提高,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物理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企业为获得进一步发展势必进入向低碳经济转型期,由此引发同企业转型成本、政策调整影响和转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波动,因而造成金融系统性风险,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转型风险”。

此外,绿色金融较其他行业信贷風险更低。以绿色信贷的不良贷款率为例,2018年北京市主要银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近100亿元,相较于前两年,年平均增长率8.4%,而绿色信贷不良率0.7%。由此可见,从中长期经济发展角度看,绿色金融具有着独特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

四、我国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创新型品种更加丰富,金融信贷机构数量众多,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绿色金融的推进,诸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例如外部效益内化困难、信息披露不够充分、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等。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国家应当不断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等各类主体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增长。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

1.激励机制政策更加完备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需要,绿色投资需求和利益空间不断增大。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绿色金融领域,进而推动中国经济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国家应当建立一整套完备的绿色投资价值转换机制,其中包括成本的补偿机制、资产的交易机制等。同时,在发展前期,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形式,减低绿色金融项目的融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待后期项目成熟之后再逐步退出。

2.建立可量化市场体系

将长远的绿色金融效益转化成现期可量化的收益,从而提升绿色投资的内生动力。例如,将碳排放、节能量等绿色经济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将绿色金融投资与量化指标挂钩,使得项目投资的绿色效益可量化比较,有效解决资本更多向绿色投资项目分配的问题,激发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动性。同时,对市场主体增强约束,明确金融机构和企业主体的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于环保风险过大的项目减少信贷资金供给,降低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融资成本,从而促使企业朝绿色经济发展。

3.深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国家应当进一步鼓励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一方面大力扶持绿色债券和绿色债券投放市场;另一方面创新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加大对绿色领域的技术生产与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发展绿色股票指数。通过进一步深入探索发行绿色市政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压力测试和完善绿色债券监管政策工具箱等手段,提供更加适宜的可预期的绿色金融政策环境,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到绿色金融项目中。

4.推广绿色投资理念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投资者认识绿色投资,推广绿色投资方式和理念,搭建绿色投资者的网络体系,鼓励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参考环境评估指标,引导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主动承担环保社会责任和完善相关绿色信息披露。同时,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理念在全社会的推广与宣传,从而带动中长期阶段不断增加社会资本投入,解决绿色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和经济绿色发展。

注释:

[1]赵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规模持续攀升[N].金融时报,20200123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供给侧改革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