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一个鲜明特点,那就是,总会以不同的方式重演,或把我们带到似曾相识的十字路口。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我们要铭记,历史的逻辑和本质从来不会改变,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过去近两年时间,两个世界大国间围绕贸易发生的摩擦、纷争和博弈,让全世界都为之关注,关键人物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着世界市场的神经。
美国着力维护自己的竞争力和世界角色,而中国一再表明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非常艰难的时候,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了历史性会面。要避免战略误判,必须加强对话而不是对抗。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全球福祉,双方都要小心翼翼地保持克制,努力从解决战略争议转向避免战略分歧,从加强危机管理避免矛盾升级,转向确定共同目标。所以才有了第一阶段协议的成果。
这背后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开明的国家意志、明确的政治意愿、相互信任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来努力修复裂痕,建立可持续的对话机制及改善双边关系。在双方各层级的共同努力下,渡过了这个历史峡口的第一道激流险滩,这一天来之不易,当弥足珍惜。
近年来,随着中美结构性竞争日益常态化,贸易摩擦也日趋频繁。孟德斯鸠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贸易精神促使人拥有一种精确的公道观念,一方面与劫掠针锋相对,另一方面与某些伦理道德背道而驰。
中美的结构性竞争和经贸摩擦让我们思考的东西很多。一个国家的开放度,取决于这个国家及其最高决策者是否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即“开明的国家意志”,从而引领国家的进步。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一个大国在东方的再次崛起,中国循序渐进地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打破了僵硬呆滞的体制之困,着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艰辛探索并有序推动根本性的制度变革,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大国。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有三个动力源:一是源于市场开放的增长即“斯密增长”;二是源于制度变革的增长即“诺斯增长”,三是源于技术创新的增长即“熊彼得增长”。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最根本的驱动是“诺斯增长”,即制度变革引发的持续增长。
而在同一时间段,一些强大守成的帝国则固守单边主义立场,传统的“世界警察”自身陷入了日益麻烦的治理困难。不断的摩擦使得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日趋不稳定的风险阶段,有人说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大国博弈的棋盘波诡云谲,既充满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斗争,又有无时不在的谈判策略和妥协技巧,有斗争也会有让步和妥协。我们欣慰地看到,在艰难谈判中,一些核心要素没有变化,两国领导人对中美经贸关系和大国关系重要地位的认识没有变,这是谈判得以推进并取得成果的压舱石。
双方多次表示“希望两国经济团队共同努力,积极解决双方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美方的“核心关切”,中方一再作出明确表態:中国政府坚定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没有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以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世界发出了坚定改革扩大开放的最强音。双方最高决策层都以负责任的务实态度把握大趋势和大方向,掌握底线和实现均势的再平衡,从而使得整个事态的演变进程没有出轨、脱轨,避免了大国关系全面脱钩、乃至铁幕降临的风险。
回望中美关系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曾有过多次剑拔弩张的非常时刻。如果时针倒拨,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就历经波折,谈判艰苦卓绝,“黑发人谈成了白发人”。
2001年,多哈签字前夕,我采访龙永图,他说中美关于农产品的谈判几次到了脸红脖子粗。有一次,美方代表提出一个无理要求,凡是美国肉类检测机构检查合格的肉制品,就可以无条件地进入中国市场,中方应免检。龙永图反驳说,那我们要设检验检测机构干什么呢?撤了算了。中国是主权国家,美国肉类产品进入中国必须要检查检测。
但对方傲慢无礼,龙永图和他拍桌子,拂袖而去。当然,最后双方还是回到谈判桌前。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测事关国家主权,不是谁可以任性胡来的。这种针锋相对的斗争伴随了大国谈判的全过程。
1994年中美围绕知识产权谈判,美贸易代表粗暴无礼地说是“在同小偷谈判”。中国铁娘子吴仪怒不可遏立即回击“我们是同强盗谈判”。在7轮艰苦的谈判离最后期限越来越近时,美方扬言如果谈不成就宣布对中国实行贸易报复清单。吴仪的回答是:“你们宣布报复清单之日,就是我们公布反报复清单之时。”果然,期限的最后一天来到,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亮出底牌,公布了对华贸易报复清单,两个小时后,中方就公布了对美的反报复清单。两份清单相对照,美国人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刚回国的坎特又致亲笔信给吴仪,邀请中方代表团到华盛顿进行清单实施前的“最后谈判”。中方同意谈,但坚持最后谈判必须在北京。谈判规格升级,美国总统特使飞来北京,双方最后的拉锯式谈判各有让步,要价不断向最大公约数的中间价靠近。国家之间的竞争如同一场漫长的赛跑,比耐力和持久性,显然,任性的一方最缺的是韧性。“闪电站”、“速战速决”这时候不管用。
中国加入WTO最后一轮关键谈判陷入僵局时,朱镕基总理对女儿辈的巴尔舍夫斯基动情地说,“根据你的信,我们开了会,半夜开的,凌晨3点多才结束。我睡了几个小时,你们可以算得出来。但请记住一点,我70多岁了,比你们都大得多,你们在座的比我的女儿都还年轻。”在最后几个问题上陷入僵局时,朱镕基出现在谈判第一线,他说,我不是来谈判的,我是来做决策的,“代表政治局常委和江主席”。剩下的几个问题,两个问题我可以让,其它你们必须让步。如果接受,马上签字。谈判最终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一切根本的还在于中美间存在的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美建交近半个世纪以来,每遇到重大摩擦、冲突和分歧,双方都能通过艰苦的对话和谈判机制,有效地管控可能擦枪走火的重大风险。前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南海撞机事件、多次发生的台海风波,都有可能造成局部地缘政治冲突,但最终都化险为夷。这背后是政治领导人坚韧的意志、求大同存小异的博大胸襟、民族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大局观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基于共同利益和大局,最后时刻化干戈为玉帛。
去年此时,王歧山副主席在瑞士达沃斯论坛演讲时意味深长地说,“发展壮大了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考量是一把钥匙。昨天今天明天紧密相连。”
不久前,我在美国短期访学,与美方金融、学界和媒体人士交流中,大家有一个共识,中美的局部摩擦和结构性碰撞会增多,这是常态,但是中美合作才是主旋律,中美关系不会也不应该出现大的倒退,及时有效地管控分歧应成为两个伟大的国家“开明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基辛格博士在《论中国》一书的结束语中委婉地写了这么一段话: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访华的公报达成一致时曾说:“这将震撼世界。”40多年后,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
这位世纪老人引用《克劳备忘录》的话警告说:“双方都很强大,如果稍有不慎,庞大的机器失去控制迎头相撞会把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我们要小心行事,小心翼翼,否则双方都有可能把自己推入自我实现的预言。相互竞争的阵营通过自我定义形成自我和对方。一旦这种模式被固化就越来越难以打破。模式一旦创立,联盟一经形成,即难以挣脱自我增强的要求,无法摆脱内部的假设。”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大国间贸易摩擦如果不及时管控和化解,在民族主義和民粹主义思潮推波助澜下,可能演变为各种动荡乃至冲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任何时候都要努力避免对抗和失控,必须严肃对待每一个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风险,围绕各自内部的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再平衡加强沟通和对话。
此次中美经贸谈判迎来一个阶段性成果,是一个宝贵的时间之窗。如何通过深入持久的工作和对话机制修补裂痕、弥补分歧,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双方能携手共进,“让美国再次伟大”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路同行,Together we go far!这才是世界之福。
在中美关系这艘巨轮面前,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航路,一边天高海阔,另一边波涛汹涌。下一个40年中美关系将向何处去?用基辛格的话说:“我们终将是平等的,最后你可能比我还强大,但我与你必须合作,请坐,我们讨论一下这个世界的问题吧。”重回谈判桌前,并签署具有历史意义的协议,这是追求共同利益和长期道义目标,基于对人类尊严基本准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责任的承诺,也是适应各自国家内部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贸易再平衡的共同需要。
此时此刻,所有参与者当深感负托之重,期望之殷——对两国人民,对整个世界都如此。
最后,记住这句话:“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搞好中美关系,而没有一个理由搞坏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陈志龙,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特聘教授)(文章来源:公众号“ 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