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要:惯用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广泛使用,是日语学习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一直以来日语教学中惯用语却未受到足够重视。惯用语中占比最大的是身体词惯用语,且使用频率很高。文章以“目”类惯用语为例,探讨惯用语教学思路,通过分析日语惯用语的语义和语义扩展模式,结合与汉语惯用语语义扩展的对比,提示一些惯用语教学思路,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惯用语。
关键词:惯用语;教学;语义扩展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228-02
惯用语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结合而成,形式比较固定且整体表示一个特定意义的惯用表达[1]。日语的惯用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广泛使用,日常语言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约有3500个,且绝大多数与日本人的生活、思维方式相关[2],是日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惯用语的习得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因为仅从各构成要素的语义无法理解整个惯用语的意义,惯用语中词的本义往往发生了隐喻或转喻性转义。日语中的语义扩展模式与日语学习者母语中语义扩展模式的不一致是惯用语记忆负担重、难以习得的原因之一。人类通过自身和身边的事物来认识感知世界,构成惯用语的单词与天文·气象、河川·山脉、动植物、人际关系、人的身体、生活等密切相关,用于描述人类的生活、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潜藏了人们的思想、理念,是语言与思维研究的重要途径。涉及身体部位的惯用语在人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更是无处不在,构成日语惯用语的单词中数量最多的是与“身体”相关的词,即包含身体词汇的惯用语。本文拟从认知角度分析其中包含“目”的日语惯用语的语义及其语义扩展模式,并结合与汉语惯用语语义扩展的对比,来探讨日语惯用语的教学思路。
一、认知理论与日语教学
隐喻和转喻源自修辞学,它不单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理解、表述抽象概念以及事物的有效手段。籾山(2001)指出:隐喻是指两个事物概念,基于某种相似性,用一方事物、概念表示另一方事物概念的比喻。转喻指两个事物基于外部世界的邻接性,或两个事物在思考、概念上的关联性,用一方事物概念表达另一方事物概念的比喻[3]。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其研究结果不断被运用到教学中来,隐喻、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惯用语的意义。从认知语义角度进行研究,能有效理清惯用语的语义扩展模式,对我们理解掌握惯用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目”类惯用语教学策略探析
“目”是人体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基本的身体词之一。日语中“目”有许多词义,其基本义指人或动物具备的受光线的刺激,感知外界状况的感觉器官,其他词义都是这一基本义向外扩展的结果。日语中“目”的语义主要以“视觉器官—眼睛的运动—看事物的能力—看事物的态度—鉴赏力、判断力—映在眼中的样子—经历、境遇”的过程扩展。
(一)“目”类日语惯用语的认知语义分析
笔者抽取宫地裕(1982)中所收录的“基本惯用句表”中所有包含“目”的惯用语,并结合《日语惯用句词典》中“目”类的惯用语,总结了其主要语义如下:(1)目を細める——喜悦(2)目を丸くする——吃惊(3)目をつぶる——宽容(4)白い目で見る——蔑视(5)目を三角にする——愤怒(6)目頭が熱くなる——感动(7)目に余る——不满(8)目に入る——看、看见、视力(9)人目を避ける——耳目、视线(10)目が肥える——鉴别力、判断力(11)目に遭う——经历、境遇(12)目を引く——关注、关心(13)大目玉を食う——斥责(14)目で知らせる——暗示(15)目が回る——忙碌(16)目がない——热衷(17)目の中に入れてもいたくない—珍惜(18)目が覚める——睡眠(19)目の黒いうち——生死(20)目と鼻の間——远近
从以上语义整理可知日语包含“目”的惯用语其语义扩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人体器官向情感域的语义扩展。主要有“喜悦、吃惊、宽容、蔑视、愤怒、感动、不满”等情感态度。如“目を丸くする”原指“将眼睛睁大”,惯用语语义多指“吃惊(得睁大眼睛)”,由眼睛的动作映射出内心情感。又如“目を細める”原义指“眯缝眼睛”,这一眼睛的动作往往是表达高兴时出现的表情,其惯用语义指情感上的“喜悦”。像这样用特定感情所引发的生理影响来表达这种感情,即通过生理的“目”间接表现感情的方式,属于原因—结果关系的转喻映射,从而实现了惯用语语义的扩展。
另一种扩展模式是由“看的行为”、“眼睛的功能”等生理机能向抽象域的语义扩展。如,“鉴别力”是“目”的功能之一,由“视力”这一眼睛的功能向判断力这一抽象域擴展而来。“鉴别力”和“目”是基于部分和整体的转喻映射。再如人类睡觉时会闭上眼睛,停止“看的行为”“目が覚める”用眼睛的动作表达“睡觉”这一整体行为,意指从睡眠中醒来,属于部分和整体的转喻映射。基于与睡眠机能的相似性,“目が覚める”向抽象域发生了隐喻扩展,指人的思想从迷茫状态中醒悟过来。又如“目を引く”惯用语义表“关注”,是由“目”的“目光、视线”这一语义向“注意力”这一抽象域进行的语义扩展,也属于转喻映射。
另外“目と鼻の間”的惯用语义为“距离近”,因为眼睛和鼻子之间的距离很近,所以“远近”这一语义的扩展是基于这一相似性的隐喻映射。
日语惯用语的学习不是对惯用语语义的死记硬背,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先指导学生了解身体词惯用语主要扩展模式,然后结合惯用语的语义,通过列举一些典型的惯用语例子加以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日语惯用语各义项及其语义扩展,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惯用语。
(二)日汉“目”类日语惯用语的语义扩展异同
相对于日语中的“目”,汉语中有“目”和“眼”两种表达。“目”用于书面语,口语中几乎不用。汉语惯用语中多使用“眼”。汉语包含“眼”惯用语也有向情感域的语义扩展。在表达情感态度方面,日汉两种语言中都用包含“目(眼)”的惯用语来表达“喜悦”“发怒”“吃惊”“不满”“轻蔑”等语义。如汉语惯用语中有“喜眉笑眼(喜悦)”“吹胡子瞪眼(愤怒)”“傻了眼(吃惊)”“不顺眼(不满)”“冷眼、瞟白眼(轻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容)”等表达。日汉两种语言都通过原因—结果的转喻映射,用生理的“目(眼)”间接表现感情。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没有用“眼”表达“感动”的惯用语,即汉语中包含“眼”的惯用语没有这一语义的扩展。另一方面,由“目”的生理机能向抽象域的语义扩展模式,日汉惯用语亦有相通之处。二者皆由“看、看见”这一视觉机能向“视线、耳目”“暗示”“鉴赏力”等语义扩展。如汉语惯用语中有“千里眼(视力)”“遮人眼目、打马虎眼(视线)”“有眼光(鉴赏力)”“吸引眼球(关注)”“眼一闭,腿一蹬(生死)”“使眼色(暗示)”“合上眼、没合眼”(睡眠)”等表达。另外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映射,表达“远近”的语义扩展在汉语中也存在,如“眼皮底下(远近)”。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包含“眼”的惯用语中没有“经历、境遇”“斥责”“热衷”“珍惜”“忙碌”等语义扩展。汉语中表达“忙碌”时,焦点集中在“手、脚”上,如“手不停,脚不住”。此外汉语中惯用语中有“望眼穿(期盼)”“眼红(嫉妒)”等语义扩展,而日语中却没有。通过指导学生了解汉日惯用语语义扩展的异同,可以帮助汉语母语者更好地理解日语惯用语,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結语
我们在日语身体惯用语的教学中,可以先指导学生了解身体词惯用语的主要语义及语义扩展轨迹,同时结合与汉语同类惯用语语义扩展的对比,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惯用语各义项,掌握惯用语构成机制,更有效地学习惯用语。
参考文献:
[1]宮地裕.慣用句の意味と用法[M].東京:明治書院,1982:238.
[2]程长善.日本語慣用句の語彙的な特徴に関する一考察[J].経営研究第九巻,1996,(3):456.
[3]籾山洋介.多義語の複数の意味を統括するモデルと比喩[A]山梨正明他.認知言語学論考1[C].ひつじ書房,2001:29-58.
Explorations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apanese Body Word Idioms
—Taking Eye-related Idioms as an Examples
LI Man
(Foreign Studie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bstract:Idioms,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s,are an important part in Japanese language learning.However,it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in Japanese teaching.Body word idioms take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idioms and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ones.This article takes eye-related idioms as example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of idiom teaching.By analyzing the semantics and semantic extension modes of Japanese idiom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Chinese idioms,the author will suggest some strategies on idiom teaching to make it more effective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idioms.
Key words:idioms;teaching;semantic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