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佳
〔摘 要〕民间祠堂是家族的精神核心,代表着整个宗族的权力,族人通过敬奉祖宗的活动敦宗睦族、教育子孙,它所承载的是千秋万代的文明沉积。其中,作为古建里特有的构件,匾额集文辞书法、装饰艺术和精神文化于一体,人们通过匾文对子孙后代教而化之,彰显每门每户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在一方方匾额里,埋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根茎,它们维护着封建伦理纲常,目睹了家族的兴盛与顽败。
〔关键词〕民间宗祠;匾额;教化;家族文化
一、民间宗祠匾额的内容与造型特点
1.匾额的内容
民间宗祠匾额的题材广泛,从民俗风尚、伦理道德、宗族规制至人文精神,均可题之于匾。正词通常为二至四个字,简明扼要,言近旨远,表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款书写受赠对象,下款书写赠匾人及时间。形形色色的款识形式受到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影响,被安排在不同功用的匾额之中。匾额落款后钤印盖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辨别题写者的身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匾额中的文化内涵
(1)吉祥文化 吉祥文化源远流长,用来表达“福禄寿喜”的内容层出不穷,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逐步渗透到了宗祠建筑的匾额之中。这类匾额有的用来镌刻族人功业和彰显家族实力,如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武侯祠大拜殿上的“舜业尹功”“名垂宇宙”匾;還有的用来表达人们对于护佑后人、福荫子孙的殷切期望,如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高村乡闫景村李家大院拜殿上的“萬善同歸”匾,由此可见题匾之人希望族人相互敬重、共存共荣。
(2)礼俗文化 “礼俗”指礼制和民俗,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征候。“礼”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其主旨为宗法和等级制度。约束人们心理观念与行为举止的“三纲五常”被广泛运用于民间宗祠匾额艺术中,起到耳濡目染的教化作用。千百年来,推崇礼教的儒家思想凭借“八德”与“贵和尚中”的内容来维系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除礼制文化之外,“民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我国传统社会的历史长河当中,它体现着民间的日常习俗与家世家风,表达“累世同居”“恩荣”等观念的文字被题写到匾额之上,使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再现。
(3)劝诫文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常常通过赐匾行为来劝善化俗、弘扬正气,匾额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发人深省的辞藻传达人们的价值理想并自励勉人。如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大院中乔氏祠堂的“绳其德”匾,挂匾之人希望后代能够继承祖先的德行。“绳”解释为继承和延续,对乔家人来说,德行比功业更重要。
(4)耕读文化 “耕读传家”的观念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我国优良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可荣身,耕可富贵”成为家族传家的法宝。许多宗族都在各自的家规家训中告诫子孙后代读书的必要性,以此博取功名,耀祖光宗。
3.匾额的造型特点
祠堂匾额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衍化,集辞 赋、书法、篆刻等多个艺术手法于一体。在四周边框上,常采用雕刻或彩绘的艺术手法装饰着植物、花鸟、器物、瑞兽、几何纹样等吉祥图案,反映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此外,牌匾的悬挂也不是随意而为之,约定俗成于院落的某些位置悬挂,体现其特有的家族文化。
二、匾额——家族文化重要载体
1.敦宗睦族凝血亲 中国传统村落由一个个家族或宗族为单位组成,宗族的强大力量使人们联接在一起。古代社会非常注重家庭关系的和睦淳朴,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道德感情,这种伦理观对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儒家学提出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理论原则,顺应了宗法社会的需要。在匾额之中,特别是在牌坊上悬挂的,频频以“孝”作为题材。王家宗祠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立大型青石牌坊一座,以旌表其孝义之举,敕封儒林郎。孝义坊为石结构仿木两层牌楼,上悬圣旨,坊心石匾额上有“孝義”二字。百善孝为先,劝勉子孙要对祖辈行孝。两侧还分别刻有“表行”“坊言”四字,教育族人在言行上要为人表率。
2.左昭右穆示尊卑 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左昭右穆”的等级秩序,想要维系这样的宗法制度,主要依靠匾额反映出来的祠规对族人进行约束。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形成“前堂后殿”式的庭院风格,既满足起居功能,又为族人提供了尺度宜人的交往空间。建筑格局与匾额的悬挂一并做到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体现出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3.以敦教化昭后人 “家族”不仅反映出具体的生活场所与潜在的伦理关系,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人文关怀。“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族人对“家”的情感既表现为对居住空间的眷恋,又把它当作内心的归属。王氏宗祠祠门为上下两层的砖木结构,正面上悬竖匾“奉旨恤赠太僕寺卿”,其下方挂有醒目的“王氏宗祠”四字横匾,彰显王家气魄。左右之匾,“奕葉相承”出自汉蔡邕《琅琊王傅蔡郎碑》,意为代代相传,反映王氏对其宗族生生不息、繁荣兴旺的美好愿景;“積德累功”则旨在号召家族后代积聚仁德,多创功业。祠堂正厅为砖木结构两层三开间楼阁,用来供奉祖先。一层悬匾三块,正中匾书“尊祖合族”,呈现出王家对尊敬祖先、团结族人的重视。左侧匾“積厚流光”,倡导族人累积功业,给子嗣流传恩德,体现了家族对子孙行善积德的劝勉。右侧匾“長發其祥”则表达出族人祈祥纳福的愿望。二层为祭祖堂,正面上悬竖匾“钦赐世襲恩骑尉”,背面匾书“肅雍和鳴”,意为庄重、和谐之声。语出《诗经》“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即祖乐和谐足矣打动先辈,昭示王氏尊祖孝亲、合家和睦的家训。与其相对有一正殿,用于祭祖,建筑内部分别悬有“告孝告慈”“以享以祀”“祥開厥後”“無忘祖德”“孝思不匱”“流澤孔長”和“克昌厥後”等多块彰显王氏家风的横匾。清康熙年间,王氏以经商发迹,商业活动鼎盛于乾隆、嘉庆和道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逐步进入官场,是晋商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劲旅。王家祠堂以其封建礼制格局体现着我国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传统和永垂不朽的家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族文化不仅形塑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特质,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依托材料。
三、民间宗祠匾额教化的社会功能
1.祈福纳祥话如意 百姓们通过匾额上的文字进行明示或暗喻,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殷切期望。民众借助“本支百世”“螽斯衍慶”等字样的匾额追求“五福”,即长寿、富裕、康宁、修好品德和考终命。人们以务实的心态在兢兢业业的劳动与奉献中谋求这一有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希望祖先、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实现愿望。
2.旌表人瑞颂功德 《后汉书·百官志五》中曾提道:“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后世多将此泛称为“旌表制度”。在我国古代,积极践行封建伦理道德、对社会贡献显著者,多被授予匾额,称为“扁表”,得到朝廷的扁表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旌表的方式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庶民提供了一种赢得荣誉的机会。由于这类匾额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故被历代地方政府所看重。
3.教化引导正民风 宗祠匾额也具备道德功能,有劝诫和引导的作用,对子孙后代教而化之。在傳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常常通过悬挂匾额来宣扬特定的祖训家风,这为端正社会风气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常见的“奉先思孝”“立修齐志”“乐善好施”等。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泊里村的杨家祠堂里有一块“立修齐志”的砖雕匾额,其中“修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浓缩,是封建时代士人修身的圭臬,充分体现出杨氏家族的文化修养和门风传承的优良。
结 语
在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匾额作为我国独有的文物,为各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兴旺家族气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共同的血脉,是人们情感的归属。一方方匾额背后记载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呈现出世代的绵延,展现着我国历史的变迁。民间宗祠中的匾额作为连接代际沟通、传承有序、家庭和睦的精神纽带,提醒族人正心、修身、齐家,也让子孙后代学会感恩、责任与担当。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对匾额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我们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对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罗冠林.匾额文化与传统民居环境[D].长沙:湖南大学,2008:20,27,40.
2段金威.耕读文化孕育下的宗法家规--论《白鹿原》中凸显的家族文化[J].吕梁学院学报,2015(6):9-11.
3窦贤鹏.民居建筑中的匾额文化探析--以山东曹县冯庄为个案[D].沈阳:辽宁大学,20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