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无锡惠山泥人探究民间泥塑的发展

2020-03-31 13:21岳亚茹
艺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艺性

岳亚茹

〔摘 要〕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以民间艺人收学徒,言传身教的教授方式在民间流传开来,逐渐形成自己区域的泥塑风格。由于每个地区风俗习惯的不尽相同,形成了各个地区不同的泥塑种类。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在民间手工艺人创新的艺术观念下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泥塑语言,体现了以民间艺术家为创作主体的深厚底蕴和创新力量,进而带动民间泥塑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民间泥塑;惠山泥塑;泥塑语言;工艺性

一、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历史概述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简称惠山彩塑或惠山泥塑。当年的泥塑艺人,大多数都是看祠堂的人,由于靠看祠堂维持不了生计,闲暇时就靠做泥人贴补家用,那时的惠山泥塑不仅仅是手工艺品,还是一种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有着美好的生活期盼。以前的惠山泥人店大多都在惠山祠堂里面穿插着,可见民间泥塑是自发性的文化现象。随着明中后期受新的商品经济、新的启蒙思潮、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影响,惠山泥塑开始以店铺的形式出现,民间泥塑市场也大有发展前景,经过明清两代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民间泥塑的典型代表,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关于民间泥塑的记载最早见于《古今图书集成》,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记武进县元旦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做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午”。这段文字记载说明从明代开始无锡(梁溪)就成为民间泥塑的产地,脸谱、面具品种繁多,“工且肖”说明当时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据此计算,惠山彩塑已经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明代绍兴人,文学家张岱,号陶庵,在他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说明当时受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当时的泥人已经成为商品进入市场销售。

從清代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战火,社会动荡不安,民间彩塑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期间很多的民间手艺出现了失传、断代的现象。民间彩塑举步维艰。抗战胜利后,民间艺术有所恢复,但已经失去了大批优秀的匠人和精湛的手艺。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弘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民间彩塑换发活力,1954年7月无锡市成立了惠山泥人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惠山泥人厂,惠山泥塑得以高速发展。1959年6月,郭沫若先生参观惠山泥人厂,挥笔题诗:“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有很高的赞赏价值和收获价值。

现在的惠山泥人已经没有粗货和细货之分了,在制作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作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泥人作品。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惠山泥人工艺及风格

无锡惠山泥人的题材都是根据传统神话故事、戏曲、小说等情节,再加上民间手工艺人的经验创作而来。传统上,七夕、中秋等都是玩具偶人、是向织女祈求美貌、智慧、爱情的节日,七夕的娃娃也是呈现爱、智慧、美的作品。中秋节,各地有陈设嫦娥木雕和泥塑像的风习。做寿的时候,也都要赠送工艺雕像,男性做寿赠寿星老人,女性做寿赠麻姑。举行婚礼时,还有赠和合二仙、笑口常开的弥勒佛的。在明清时期七夕夜的乞巧桌上,塑造着各种象征爱情、友谊的制作,主要就是牵牛织女、梁祝、白蛇传、西厢记,还有和合二仙、高山流水等。泥塑也多用于幼儿玩具、家居摆设。

1.粗货工艺

惠山泥塑分为耍货工艺和细货工艺两种表现形式。耍货泥塑又称粗货泥塑,首先其取材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为一公尺以下的黑泥所制,泥土质地细腻,弹性好,干而不裂,可塑性极好,经过捶打、摔、揉,有时可能需要加一些棉絮或者蜂蜜。泥塑的模制需要分四步走: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找一块和好的泥,用搓、揉、捏、塑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晒干之后经过磨光、修改;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有单片模和双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胚胎,一般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再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上色,固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着色之前会先上一层底色,彩绘的颜色会调以胶水,这样一来就会加强颜色的附着能力。粗货工艺由此形成。

2.细货工艺

细货工艺以手工捏造为主。最初细货主要是“捏段镶手”,先捏出身段、胳膊等,再把其各个部件粘在一起;到后来又出现“印段镶手”,先模制出头部和身段,再捏出手臂镶在一起。在制作过程中都需要在泥土中夹一些棉絮,以此来更好地塑造。细货多为表现手捏戏文,造型方法讲究“一印、二捏、三镶、四压”。一印是用模子印出头型的胚胎,再稍加装饰;二捏,捏出身段;三镶,把头和手臂安在身段身上;四压,是在镶好手臂的泥人身上压印出衣纹。细货工艺由此形成。

3.惠山泥塑“大阿福”

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关于大阿福有一个这样的神话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因为大阿福最早是作为神供在惠山寺内,因为它有避邪的作用。

大阿福是清代中期制作的,大阿福是一男一女二神的形象,大阿福的泥塑语言通过民间手工艺人的塑造表现得淋漓尽致。民间艺人对大阿福的塑造,从传统的神话故事开始构思,无论是在造型还是用色上都颇为讲究。在造型上,民间艺人把他们塑造成壮健的男女娃娃形象,怀里抱着百兽之王——狮子,表示驱邪迎福之意。它盘膝而坐,头上梳着发髻,满面笑容,怀抱青狮,身上画着青地红花,很富情趣。大阿福头戴牡丹花寓意富贵;身穿五福衣寓意纳福(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胸前配长命锁寓意长寿;怀抱青毛狮寓意辟邪;足穿粉底靴寓意登第。造型上讲究概括丰满,完整健康。一个“满”字,可称是惠山泥人造型的基本特征。惠山泥人在色彩上讲究一个“爆”字,就是强烈跳动的意思,大胆使用大红、正绿、金黄、云青等原色用为底色,对比强烈醒目,风格独特,乡土气极浓。由此大阿福成为江西惠山泥塑的典型代表。

结 论

民间泥塑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披荆斩棘而又充满了时代特色。民间手艺人们的用自己的勤劳和无上的智慧,创造出了具有中华魂的民间艺术瑰宝。民间泥塑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大师的神奇创作中,让泥捏彩塑赋予了时代鲜活的生命,形成了属于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气息。它们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艺人的手中,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不仅闻名于国内,而且享誉世界各地。在民间艺人们的手中默默地传承这项技艺,使得古老的手艺延续至今。

民间泥塑有着自己的物理生命,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实物可能会越来越稀少,再加上民间泥塑的传统只在少数民间艺人那儿得到延续,所以要加强对民间彩塑的保护,对民间手艺的传承,这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如今政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资金的注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坊也活跃开来。各大高校也开了相关的雕塑课程,为民间艺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因此泥塑的市场有了生机和活力。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要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我们的民间泥塑才能在好的环境下继续发展。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 柳家奎著:《惠山泥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1日,第一版.

[2] 陆君玖著:《彩塑:塑性赋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猜你喜欢
工艺性
航天飞行器电子产品设计工艺性提升与改进管理实践
高强钢BS700MC焊接工艺性分析及验证
重型卡车车架装配工艺性核查浅析
浅谈机械结构设计与工艺性分析
“主流技术和标准化”意识下的电工技师论文工作要略
电子钣金结构设计的工艺性分析
浅析电子式电器的工艺性和可靠性设计
冲击式水轮机水斗根部的工艺性结构优化
浅析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
铲板工艺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