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的再创造

2020-03-31 13:21李启东
艺海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李启东

〔摘 要〕本文的研究基础建立在培根的访谈录上。本文意图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剖析弗朗西斯培根的绘画动机,从而对艺术本体的原理进行剖析和论述。对于培根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

〔关键词〕创作主体;绘画动机;艺术特征

艺术本体可以界定为:以实践为基础,趋向审美自由的人的感性整体的生命活动。这一界定标明艺术本体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系统结构。人的审美精神活动在这一系统中处于制约和支配其他层次的中心地位。艺术本体世界是由艺术家的内外世界构成的一体化世界。如果排除了艺术家的内部世界及其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所谓的外部世界就成了陌生的自在世界。艺术的本体世界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向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包不包括艺术家的自身世界在内呢?以往我们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艺术家的自身世界是具有其不以他的个人意向为转移的客观性的。下面我将以20世纪英国著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为例,试图探究艺术家的自身世界与艺术本体的关系,尝试回答艺术本体这个艺术基础理论中复杂的问题。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人生经历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英国画家,出生于爱尔兰。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如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那在培根的作品中究竟是什么因素给人以犀利的恐怖感呢?是狂暴的笔触吗?是变形的人物带来的陌生感吗?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不列颠骑兵团就驻扎在培根家的周围,他们使用的马是培根的父亲所训。在战争期间培根被带到伦敦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的父亲在陆军部任职,所以培根从小就有了很强的危机感。后来的培根回到家乡与其祖母同住,在他外出时经常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情景。十六岁的培根后来去了柏林,更是目睹了种种的暴力。1939年再次爆发战争,战时的培根在巴黎生活。所以培根自己说“这就是我说习惯居住在暴力形式里的原因了,或许这能影响到一个人,也可能根本没有影响,但我想多半还是会有影响。”作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崛起一代,培根面对的是遭遇了彻底瓦解的大时代。因为常年战争,许多人变得堕落颓废。面对分崩离析的世道培根笔下的人物也就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美感了。我们可以得出:培根作品中恐怖的美感是来源于他曾亲身经历的世界大战,其画风与传统的偏离其实是一种来源于自然的选择。

培根早年做过家具设计师,当时培根设计的家具已经在界内声名鹊起。后来的培根在罗森堡第一次观看了毕加索的画展,也第一次有了真正开始绘画生涯的打算。他于1943年——1944年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在此之前培根做过很多种工作,甚至当过一名律师的厨师。用他自己的话形容这之前的生命:“在此之前的生活,还真的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可言。”

弗朗西斯·培根的创作特点

在弗朗西斯(Francis Bacon)的慢长创作生涯当中,三联人物画创作一直贯穿其中;在他丰富的艺术创作中,三联人物画成为了最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甚至成为了他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原本作为中世纪基督教祭坛画样式的三联画被培根用作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主要创作形式。他的三联画不再是祭坛画,内容也不再反映宗教故事,更不具备叙事性。他的三联画不具体地描绘某个人物,更不具备再现的功能。由于极度的变形夸张,他画中的部分人物呈现出动物般的造型。形体与形体狂暴地扭曲在一起,画家在扭曲中却要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令人震惊的是,画中的人物没有快乐的神情表现,而完全是痛苦的宣泄。他虽然很想画微笑,但是呈现出来的却是无声的叫喊。因此,与其说这些作品是现代人生命状态的呈现,不如说是画家自我心理世界的揭示。

艺术家的活动与存在既然具有客观性,那么艺术的本源(艺术创造的源泉)就不仅是艺术家的周围的世界,同时也包括艺术家的自身世界。

我们看到在他想象的空间中不仅有形式的抽象还有超现实画家提倡的对偶然性的经验。所以,他的家具设计师经历为他的绘画提供了某种灵感。这也是培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材质的家具的原因,体现出一种冰冷,生硬的画面氛围。培根早年以三联画名声大噪,他的三连画不具备叙事性,但是具有连贯性。在《床上人物的三幅习作》中,我们得以看到培根典型的画面气质,三幅画采用了清晰简明的造型,都有一个明亮、坚硬的背景。这里置于空间中的三张床是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的。在培根被问到为何他的作品都是成系列的时,他说“一部分原因是我看任何影像总用移动的方式与几乎变动的次序,所以我才多少能把所谓的普通形体画得比较有深度吧。”我们知道,培根早期曾受毕加索的影响,但是他笔下的人物与毕加索则是迥然不同的风格。

培根在创作前没有去画草图的习惯,因为他采用的创作方式决定了创作前的草图是没有必要的。培根经常用手抓着颜料朝着画面扔,这一动作其实也来源于理性的思考。他希望手中的颜料通过“扔”这一动作,在画面上得以形成希望得到的形体。(虽然这一形体本质上是通过偶尔性来得到的)

我们知道绘制草图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例如伟大的文艺复兴三杰在其各自的创作之前都要准备大量的素描草图,很多大师的手稿甚至被认为比其完成品更具艺术价值。)艺术创作中当然需要理性地积累。当这种理性的积累足以让画家心中有数时,他们则会通过绘画这一动作将活捉到的这种物象创造成一个结构,并将这种结构捕捉到的东西保留下来。培根绘画的方式则是让人觉得诧异,因为他从不对画面进行预先的演练。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培根如是说“我常常觉得应该这样做,但我没有。对于我的绘画方式来说,这种方法的作用很小。肌理、色调、颜料的移动方式的确都有意外的结果,导致事先画好的任何速写都只能成为骨架似的东西。”这种兴趣点使得培根是这样作画。培根对于创作中的意外与机遇十分看重。

培根的画中人物好像陷入一种未知的紧急状况,画中的人物好像被死亡的氛围所包围着。培根总是感觉人终有一死,他认为既然生命可以让人兴奋,那么死亡也可以做到,虽然这是生命中阴暗的一面。培根认为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但人活着的时候就赋予了它意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培根的作品中充斥着令人恐吓的信息,总是让很多人觉得有明确的暴力的威胁在内。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存在态度使得培根去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

“对我来说,绘画的奇妙之处在于,如何完美地呈现出表象。”“关于制作表象却是件相当奇妙的事情,这点事毋庸置疑的,因为你能意识到表象会透过一些偶然的笔触鲜明起来,这是其他可接受方式办不到的。我总想要通过机遇和意外发现表象,然后发展它,创造出其他的新形体。”

培根的画在技法上来看,好像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尽管我用的画法是所谓传统的,但我还是用它尽量创造出不同的新东西,那是这些技法从未做到的。”培根在创作时会经常将颜料捏在手里,然后甩到画布上,他总是做这种尝试,任颜料在画布上任意流淌。他会借用这种意外的效果去进一步更清晰的抓住表象。这个过程的艰难之处也是培根的兴趣所在,正如他所说“我在试图画肖像時的理想是,满手沾满颜料,然后甩在画布上,而后肖像就自己浮现出来了。”

结 语

培根的画作意蕴丰富,以人物的面部扭曲、坚硬响亮的背景为特点,张力极强。培根在深深地挖掘着所处时代的痛苦,通过他的绘画,他的内心获得了解脱。培根通过在画面中不断地探索、在意外中发现新的造型,在造型中体现了一种源自美学基础上的造型变形。这样处理过后更加地尖锐、富有张力。培根的绘画艺术是一个个体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地确立自我的过程。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 英国大卫·西尔威斯特. 著 陈美锦.《培根访谈录》.译林出版社.2016.09

[2] 黎山峣.《艺术本体论》.

[3] 许江 焦小健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对话凡高
蘩漪和陈白露人物形象艺术特征浅析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