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就其狭义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称呼的用语;广义来讲,称谓语是构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纽带,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几千年来,我国称谓语,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随着岁月变迁,许多事物还保持着本来面目,称谓却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已消逝于岁月长河之中;有些称谓则生发出完全不同的含义。了解称谓语的变迁,亦可一窥时代。
回顾
当代那些消失的称谓语
万元户——消失时间:1997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有极少数的农民通过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在当时,全国人民普遍不富裕,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万元户在失去原有的标杆作用后,成为历史名词。
香港皇家警察——消失时间:1997年7月1日
1969年4月,因在1967年香港暴动中的贡献,香港警察队及香港辅助警察队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皇家”二字。从此“别动,这里是皇家香港警察”成为香港警匪片中的经典台词。1997年7月1日零时,五星红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香港回归中国,香港皇家警察的称谓成为过眼云烟。同这云烟一起飘散的还有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不堪回首的屈辱史。
天之骄子——消失时间:2001年7月
1979年,“文革”后恢復高考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入学率大约只有1%,这群“凤毛麟角”的年轻人一毕业就是铁定的“国家干部”,理所当然被视作天之骄子。如今,大学生拥有更多命运选择自由权,同时也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就业压力。“天之骄子”们往往一入校门,就准备着成为求职大军中的一员。
人犯——消失时间:2017年7月
2017年6月15日,公安部发布了《看守所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对在押人员的称谓也由原来的“人犯”改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犯”这个喊了几十年的称谓终于“寿终正寝”。“人犯”隐含着有罪推定的陈旧思维,但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任何人在被司法机关判决之前,都属无罪之身——而在此之前,如果他被依法关进了看守所,只能称之为被羁押人;如果他被起诉,只能称之为被告人;如果他涉嫌犯罪,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
小贴士一
古人名字里“子”的由来
古人名字里的“子”来自周代分封的爵位,后来逐渐表示了对有道德、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等,他们本来都有自己的姓、名、字,但是人们往往在其姓氏之后加上一个“子”子来称呼他们,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后来,在“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夫子”,这是更加郑重的称呼,是对年老有德行、有声望的人的尊称,也多用来指称老师。
【学以致用】请找一下下面句子中的“子”,看看哪些是表现尊称,哪些不是。
(1)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
(2)子也者,亲之后也。
(3)子墨子闻之。
(4)太岁在子日困敦。
答案:例(1)里的“子”不是尊称,指的是楚王的爵位;例(2)里的“子”不是尊称,指的是孩子;例(3)里的第一个“子”指的是“夫子”,表示尊称,第二个“子”也表示尊称,和“孔子、孟子”等其中的“子”一样;例(4)里的“子”不是尊称,指的是“天干地支”的纪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