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是浙江省庆元县当地菇民秉承传统香菇种植技术形成的农业文化系统。800多年前,庆元县龙岩村吴三公(1130—1208)将空气中弥散的野生香菇真菌孢子浸染在朽木的刀痕上种植香菇,形成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自此,庆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从事香菇生产至今,形成了总面积1898平方千米的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下产业发展、香菇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香菇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遗产地分布在庆元县各个乡镇,核心区为百山祖镇。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该地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26℃,最冷月平均气温7℃,森林覆盖率86%,非常适宜菌菇生长。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800多年前,吴三公发明剁花法;1967年,庆元县利用香菇菌种栽培椴木香菇获得成功;1979年,庆元县成立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开展袋料香菇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吴三公发明剁花法的巨大意义,在于他使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朽木”得到合理的利用,开创了森林菌类产品利用之先河。吴三公的发明也使庆元县成为世界香菇之源,为中国摘取了一项世界农业的桂冠。
800多年来,香菇产业一直是庆元人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香菇产品遍布全国11个省200多个市、县,庆元香菇以“历史早、产量高、市场大、质量好”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庆元菇民世代在深山中劳作,形成了包括菇山语言“山寮白”、地方剧“二都戏”、香菇武功等绚丽多姿的香菇文化。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差,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冲击,庆元传统香菇栽培技術与文化面临严重威胁。随着国内外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庆元县高度重视与香菇相关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全面开展香菇相关传统技艺调查工作,并通过加强菇林木资源培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庆元香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本刊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