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总,您好!麻烦您给我们介绍下贵公司的具体情况。
潘新华: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地点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庐山西北麓,其前身是创于1982年的民营九江庐山真菌研究所,是集食(药)用菌研、育、产、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食用菌十大龙头企业、江西省食用菌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公司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为首的28位教授、行业专家等为中坚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中国首家地衣菌藻类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先进科研成果25项。公司产品精深加工率达97%,生产的灵芝、食用菌系列产品100多种被国家权威机构认定为有机食品。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和欧美国家,还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选用。公司建设了由国际GAP庐山灵芝出口基地、国际标准GMP车间、检测中心、庐山灵芝文化馆组成的“中国首家灵芝全产业链可视工厂”,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仅旅游销售收入就突破8000余万元,成为全国农林业多产融合、联动发展的典型。
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食用菌并不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那时,您是怎么想到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呢?
潘新华:1979年高考落榜后,我跟着父亲在家种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福建青年》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福建青年农民用科技创新种蘑菇发家致富的报道。赣菇是我国传统名菇,贵为四大名菇之一,是江西有名的特产;九江植被丰富、气候温和,具备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条件。那个时候,在我的家乡江西省九江市,香菇可是稀罕物,一般只有逢年过节、请客吃饭,才有香菇上桌。而且只要看到香菇是用线系着的,就意味着不能吃,因为那是借来的。我当时就想,学习种菇,不但可以让家乡人吃上香菇,而且自己还能致富,重要的是能带动周边的人们一起致富。
记者:当年在江西,种植食用菌的人并不多,您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的?
潘新华:当时,我打算到福建去学习种植技术,但那时家里经济困难,无法为我提供学费和路费。为解决费用问题,我只有到收入相对高的砖瓦厂做窑工,出窑的工作十分辛苦,窑里的温度在50℃以上,搬砖的手都会烫起血泡,眼睛被煤灰呛得都难以睁开,每天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我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4个月后,我人瘦了一圈,皮脱了一层,挣了300多元钱。我揣着钱赶紧南下福建,到了福建后,除去坐车、住宿、吃饭等开销,300元已所剩无几,又没钱交学费了。所幸福建师傅被我的真诚打动,让我留下来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跟着学习。为了省钱买种菇资料,我只好一日三餐躲在外面吃油条。也许是那时吃多了油条,现在一见油条我就反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边干活边学习,我基本掌握了种植食用菌的主要技能,并从福建带回了50余公斤木屑,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记者:学会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后,您返回家乡创业应该遇到了很多困难吧?
潘新华:虽然学会了技术,但是种菇并不容易。种菇需要木屑,没有粉碎机,我就用砍柴刀把树枝剁碎;没有接种箱和恒温箱,我就用土法制作,但却很耗电。于是,村里就有人说风凉话了,说我是不务正业;家里第一次出现了那么高的电费,我也很心疼。一辈子习惯了节约的父亲一气之下,把我实验用的菌棒都扔掉了。但是我痴心不改,在屋外搭了个草棚,守着我视之为希望的菌种和菌棒。为了全面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我还四处取经,遍访国内外知名的食用菌专家;我不顾酷暑寒冬,骑着自行车深入周边各地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了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我自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科技资料。同时,我开始研究食用菌袋料栽培技术,利用九江当地大量的稻草和棉籽壳等农作物废料种植食用菌。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我利用木屑熟料袋栽银耳,采取室内发菌、野外出耳实验获得成功,生产出了首批30多公斤鲜嫩欲滴的银耳,这些银耳也让全家看到了希望。1985年,我又成功研发出“袋装黑木耳卧式栽培法”,使黑木耳生产周期缩短20天、产量提高30%,让原料得以充分利用,该技术得到了国内数位行业专家的好评。
随着种菇技术的普及、周边种植户的增多,菇价在我们当地市场越来越低。食用菌鲜品易烂,不易保存,难以长途运输。当时,九江市场批发鲜菇,大家互相踩价,鲜菇当天不卖出去,就会烂掉。保鲜难成了制约食用菌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我开始钻研延长鲜菇保鲜期的技术。我一边种菇,一边学习,一边做实验。2001年,经过几百个配方和上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活性保鲜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艺”。该项技术一举破解了食用菌保鲜难、深加工难、规模化种植难、菇农增收难等多道难题,为菌菇大规模生产及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也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这在当时是一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该项技术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批准。
记者:您的产品都通过那些渠道销售出去?
潘新华:随着“活性保鲜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艺”这项专利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应用,公司陆续开发了食用菌和山野菜的清水系列、干品系列、铁罐系列。有了技术,出了产品,关键还要有市场,于是我又當起了推销员。在上海,我骑着自行车、三轮车跑市场。一次,我向一个客户介绍产品时,客户没好气地说:“走开!走开!别烦我!”我忍气吞声,还是面带微笑地向他介绍产品。第三次上门时,这个客户终于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当时就进了10箱货。
由于新产品外观、口味和营养价值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一经投放市场,就立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很快打开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市场。2002年,仙客来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被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选用。不断创新,仙客来产品已有包括食用菌和山野菜两大品类四大系列近60个品种,占有产业链高端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2012年,仙客来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产品早已畅销上海、北京等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并进驻沃尔玛、家乐福等2000多家大型商超,出口日本、美国、越南、韩国、俄罗斯、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家。
记者:据了解,您还担任过九江县(现在柴桑区)岷山乡大塘村村委会副主任,在这期间也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能简单介绍下吗?
潘新华:最初在庐山真菌研究所做工的一批人,他们把种植技术学到手后纷纷自立门户开起了自己的种植场。但这些家庭作坊分布零散,基本上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区域特色,难以产生集聚效应。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开始尝试从种植向收购转型,与种植户达成收购约定,以随行就市的价格,包收全部产品。为了保证原料质量,降低精深加工成本,2008年,我公司牵头组织农户注册成立了九江市义门陈农林专业合作社,与九江县岷山乡大塘村建立了第一个村企合作模式,走“公司+基地(合作社)+村镇+农户”的新路子。2012年,我以全票当选九江县(柴桑区)岷山乡大塘村村委副主任。村民如此信任我,我更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我引导合作社社员按照一系列全新的种植技术标准科学种植,我公司则就近收购,为精深加工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原料,带动当地600余名农户走上了种菇致富之路,户年增收4000余元。實现村镇组织强化、企业兴旺壮大、村民增产增收、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为解决菇农扩大食用菌种植的资金问题,增强菇农的抗风险能力,我提出由仙客来公司联合中央、地方财政和中国食用菌协会共同出资400万元,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信贷担保基金,为500余户菇农解决融资难题。仙客来公司也成为全国第一个食用菌担保基金试点单位。
记者:您在担任江西省人大代表期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都做了哪些工作?
潘新华:能当选省人大代表,我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是国家和广大群众对我的信任和支持,这份信任和厚望也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大代表为人民,我更应该紧紧依靠群众、根植群众、倾听群众、服务群众。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代表的义务和职责。我经常到群众中去,收集群众的呼声,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在此期间,我提出了关于食品安全、城市交通、大学生就业、儿童上学、民营经济发展、关爱老人健康等方面的建议100余条,很多建议被评为省人大会议优秀代表建议或被提名为江西省人大会议重点议案,得到了政府认可、媒体关注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记者:在您的创业过程中,您非常注重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些方面您和公司都做了哪些工作?
潘新华:现代社会,知识最值钱。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创造财富;掌握了知识,就掌握主动权。30余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完全体会到了知识对我个人能力及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科技型民营企业,仙客来公司一直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的投入,企业在这方面每年投入的金额不低于企业年销售收入的3%。在企业年度发展报告中,我都会将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列入重点计划。公司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集聚了一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必须的各类专业人才,基本形成了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公司自1999年申请注册了第一个“仙客来”商标以来,到目前已拥有注册商标190个,并申请了马德里国际注册特别联盟116个国家商标保护。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个,其他专利及版权等30余个。发明专利“灵芝蛹虫草颗粒”被中国发明协会评为第23届全国发明展览银奖,仙客来公司被评为“江西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007年,“仙客来”商标,在农村信用社质押担保成功贷款2000万元,并入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动产担保创新经典案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动产担保司法解释的经典案例。
记者:事业成功后,您没有忘记回报社会,这么多年在公益事业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潘新华:作为江西九江本土创业、本土成长的企业人士,我以“立足家乡、扎根家乡、奉献家乡,服务桑梓、带富乡亲、感恩社会”的态度发展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走“科技扶贫”“精准扶贫”之路。构建“三送一带”扶贫模式:送产业、送帮扶、送健康、带发展。在全国累计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3.4万余亩,发展食(药)用菌种植特色产业,累计带动3万余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自2008年开展村企合作以来,累计捐赠管理费30万元;在许多贫困山区举办健康知识、营养保健知识讲座,向各民族地区群众宣传健康知识,提高群众保健意识;公司通过推进乡村旅游,带动旅游经济多渠道发展,推动了公司休闲体验式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户增加了150万余元收入。
38年来,仙客来热心公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仙客来的身影。我们为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助教助学、扶贫济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2019年6月,仙客来公司向社会捐赠1000万元,建立抗癌基金。公司被九江市委组织部、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日报社等单位授予“热心公益、关爱专家”的荣誉称号,被评为“九江市十大公益慈善单位”和江西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先进民营企业。
(本刊记者 程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