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泽华,邵秀英,邬 超
(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国内学者对古村落的关注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古村落旅游研究相伴而生,在古村落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知识图谱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图形绘制等手段,可视化表达学科关注热点以及反映学科前沿与相关知识关联特点,多用于古村落研究综述。韩禹文等(2019)[1]、韩宸辰(2018)[2]、张海和卢松(2019)[3]运用Citespace 软件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知识图谱的研究,但由于传统村落概念始于2012 年,传统村落旅游研究文献不足以涵盖古村落旅游研究。本文以CNKI 论文库中有关古村落旅游的研究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古村落旅游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对其研究动态、研究变化规律进行可视化分析,有益于更为全面地揭示我国古村落遗产旅游研究热点与动态。
知识图谱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来展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4],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分析和可视化方法。Citespace 软件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之一,可以将CNKI 数据库导出的数据绘制成各类知识图谱,并通过图谱中各节点大小、网络关系等信息,展示研究领域的研究变化和热点动向。
本文数据来自CNKI 数据库期刊论文。考虑到国内古村落与传统村落概念有一定重叠,将检索主题限定为“古村落旅游”和“传统村落旅游”;以此主题在CNKI 数据库中检索到相关论文最早发文时间为1994 年,因此将检索时间跨度定为1994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3 月28 日;为了增加论文广泛性,本文采集CNKI 数据库符合主题的期刊论文,没有对发文期刊给予限定。依此共得到1 323 条结果,经人工剔除了相关度低的文献并去重后,最终获得1 116条结果作为数据基础。
国内对古村落旅游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从1994—2005 年发文数量缓慢增长。2006 年开始,古村落旅游研究相关论文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也开始深化,包括古村落旅游影响、开发模式、文化遗产等。2014 年开始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发文数量快速增多(见图1),传统村落旅游主题出现,与2012 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申报有关,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利益主体、空间形态、文化符号、景观及风貌等,涉及主题更加多元。
图1 1994—2018 年中国古村落旅游相关论文数量图
在Citespace 软件中,利用作者可视化分析功能,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得到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见图2)。图谱中的节点说明单个作者的发文特征,而连线说明的是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节点中年轮的颜色越深说明发文的时间越早;连线越粗代表两者间合作强度越大,连线越多则说明该作者合作者越多,连线颜色越深说明发生合作越早。从图2 可见,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作者形成了4 个团队,但节点间的连线及形成的网络普遍较少。其中,以卢松、陆林为核心,团队人数、研究成果多且合作密切,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以刘沛林、李伯华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合作规模与强度上不及卢松、陆林团队,但其近几年发文量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隋春花、方磊为核心虽然出现了合作关系,但未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另外,邵秀英、李文兵、车震宇等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虽然较大,但还没有形成古村落旅游研究合作网络。
图2 1994—2019 年古村落旅游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从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见图3)的分析可知,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机构分布极不均衡,其中,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发文量最多,在国内古村落旅游研究中占绝对优势;从发文机构间的联系来看,各节点间连线较少,且线条较细,说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较松散,即使有网络联系也主要表现为临近机构之间的合作,地缘合作研究明显;从发文机构的所在地域来看,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江苏等南方地区,与古村落数量、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古村落旅游开发程度等因素有关。
图3 古村落旅游研究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关键词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和核心思想的概括,对古村落旅游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梳理并归纳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首先,对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检测,得到9 个关键词具有突发性检测值(见图4)。其中,古村落、传统村落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古村落”作为了文化遗产,引起了学界对古村落旅游研究关注;2012 年传统村落概念问世,但“传统村落”在2017 年才开始突现,说明古村落旅游更为学者认可,两个概念也具有一定的时间转换过程。2000 年,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进入公众与学者视线,皖南古村落成为古村落旅游研究的重要对象,居于第三位。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7 年古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普遍受到学者关注,体现了古村落旅游研究深受国家战略的引导。
图4 1994—2019 年古村落旅游研究关键词突发性探测结果
其次,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时间线程,并得到了宏村、乡村旅游、城市化、古村落、对策、可持续发展、村落、游客、旅游资源、生态保护等10 个聚类主题(见图5)。总体上,古村落旅游研究主题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增多,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也更加丰富。对古村落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我国近25 年来古村落旅游研究热点内容。
1.古村落旅游资源价值。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研究是古村落旅游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看,涉及的关键词包括文化景观、历史风貌、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李文兵和张宏梅(2010)[5]从旅游者感知角度将张谷英村的旅游价值分为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和认知价值,孙克勤(2009)[6]总结了北京头沟区的古村落资源的特点,吴必虎(2016)[7]认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活化继承,与现代功能相融合。
2.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古村落作为一种遗产,需要在旅游开发中进行有效保护。如有学者从旅游影响的角度提出保护措施,李东和和孟影(2012)[8]从保护与利用两个维度,提出了原址保护观光利用、原址保护功能转换利用、异地搬迁观光利用、异地搬迁整合利用等四种模式。有学者对古村落旅游实施中的收益差异开展研究,如张剑文(2016)[9]分析了PPP 模式三种具体方式(BOT,狭义PPP,PFI)应用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优缺点,陈腊娇等(2005)[10]对比了以村民自主开发的诸葛八卦村与以政府投资开发的郭洞村,得出村民自主开发模式优于政府投资开发模式的结论。
3.古村落旅游市场研究。伴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客源市场分析成为古村落旅游研究的关注重点。如冯淑华(2002)[11]从知识层面、客源地层面等多层面对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类,卢松等(2004)[12]对宏村西递的游客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其游客流的时空规律,讨论了游客流的快速增长对宏村西递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游客感知是旅游地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游客感知影响因素[13]、感知差异[14]等。
4.古村落旅游管理与社区参与。古村落的旅游涉及政府、社区、村民、企业、旅游者等不同主体,伴随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多方主体利益诉求带来的利益冲突,需要实施有效管理。颜亚玉和张荔榕(2008)[15]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及利益激励四种机制对三种不同经营类型(政府开发、企业开发与村民自主开发)下的古村落旅游进行利弊分析,邵秀英和田彬(2010)[16]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对古村落旅游地及其旅游开发保护中的问题进行了界定并提出解决途径。而古村落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影响着居民对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章锦河(2003)[17]研究了西递当地的居民,认为西递的居民对旅游基本持较强的正面影响感知,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用比较理智的支持态度对待古村落旅游开发。
5.古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从关键词出现频次及出现实践来看,近年来学者的研究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如詹国辉和张新文(2017)[18]对S 县5 个村的共生系统分析具有非稳定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李菁等(2018)[19]运用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传统村落所面临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开发、乡村环境建设等问题。
以CNKI 中收录的古村落旅游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V 软件对作者及合作网络、发文机构及合作网络、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1)从发文时间来看,我国古村落旅游发文量逐步增长,并表现为缓慢增长、波动增长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2014 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2)国内古村落旅游发文的核心作者已具有一定规模,但联系性较弱,只有少数研究者形成合作网络体系;(3)从发文机构来看,古村落旅游研究的发文机构比较集中,表明古村落旅游研究差距较大,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发文机构的合作强度也较弱,以地缘合作为主;(4)从研究的关键词来看,古村落旅游研究关键词主要有古村落旅游的资源价值、古村落旅游开发和保护、古村落旅游市场、古村落旅游管理与社区参与及古村落旅游与国家战略。
古村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截至2019 年全国有中国传统村落6 189 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成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和载体。古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古村落旅游研究提出了更多的研究空间。展望古村落旅游研究:首先是研究对象与区域选择上,一方面是东部、南部地区古村落旅游中的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开发主体多元化及其利益诉求之间博弈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区域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古村落旅游模式、路径的研究。其次,古村落旅游将成为省市级行政单元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对象,探究中等尺度古村落旅游差异化发展、古村落保护与旅游整体战略、文化旅游融合等将成为古村落旅游研究的热点。最后,古村落遗产旅游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