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寅,杨传明,2
(1.苏州科技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21 世以来,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所涉及的领域已从最初的仓储、运输向采购、生产、配送、货代、物流金融等供应链的各个方面拓展,物流成为了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时代下,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不断转型升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物流专业本科毕业生已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下企业对人才的各类技能要求[1],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已成为意义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传统物流业发展正逐渐跨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下,“智慧化”将成为一大亮点,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可借助传感设备、互联网平台、信息管理系统来搜集海量数据,结合大数据来实现商务分析、智能控制和优化决策,进而提高决策效率、降低人员成本。例如,京东物流在上海建造“亚洲一号”无人仓库,利用机械化设备和数字化技术来代替传统仓储作业中繁杂的搬运、堆垛、分拣等人工活动,提高了仓储效率;又如,美团公司开发了外卖即时配送系统,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和运筹优化方法来实现骑手的任务指派和路径规划,提高配送效率并推动了外卖业务的发展。
数字化时代下,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的改变也将导致岗位设定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见表1,传统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岗位一般由操作岗和管理岗组成,其中,操作岗包括叉车工、分拣员、搬运工、配送员等,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是保障业务运转的基础岗位,相关人员主要依托职业学校进行培养,需具备如叉车、堆垛机等各类物流设备的熟练操作能力;管理岗则包括车辆调度员、设备采购员、销售或客服等,以从事脑力劳动或沟通工作为主,主要进行流程管理、风险及成本控制等工作,相关人才多从本科院校进行招聘,需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和办公软件运用能力。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下,操作岗将逐渐被机器所取代,例如京东已开展了无人机乡村快递配送服务,同时尝试建设地下物流网络来实现城市包裹配送,进而导致传统的快递员岗位将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在管理岗的胜任能力方面,由于现在企业信息系统、传感设备每天可产生大量数据,因此数据分析和运筹优化方面的能力需求将被提升,管理者决策过程将从传统的经验主导向数据主导转变,由此也产生了相关的技术类岗位,包括算法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等。例如,京东专门开设了算法工程师岗位,主要从事智慧物流相关业务拓展,通过数据挖掘来制定科学运营计划,并要求相关应聘人员掌握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和运筹优化的相关理论;又如,美团公司向社会公开招聘配送优化技术专家,要求岗位人员具备较强的网络优化理论和运筹建模能力,能够通过定量模型来优化配送网络和调度任务。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数字化运作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人才关于叉车、堆垛机等各类设备的操作能力要求被不断弱化,取而代之是对于数据分析能力、运筹优化能力要求的提升,技术性岗位的出现成为数字化时代下物流企业一大亮点,这也对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岗位分类
目前,我国大部分综合性高校均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相应的教学培养方案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并辅之适量的实验实践环节。以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为例,其2018 年制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如图1 所示,培养环节由理论教学(70%)、实验和实践教学(20%)和毕业设计(10%)三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环节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播,主要利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向学生开设《物流学导论》、《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主干课程,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和邀请企业家来校讲座,来拓宽学生对于企业物流实践的了解,一方面通过开设ERP 实训课程、物流沙盘实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为将来进入企业打好基础;毕业设计环节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针对某项具体问题来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来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
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设计物流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时,已意识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融合的重要性,并增加了实验实践环节的比重,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在课程开设方面,现有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仍然以《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老一代的核心课程为主,而很少能够结合“智慧物流”、“地下物流”、“共享物流”、“工业4.0”、“新零售”等新出现的商业模式或管理理念来开设新课;在课程内容方面,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仍然以传统仓储管理理论为主,而很少能够针对京东、菜鸟物流的“无人仓库”来开设专门的教学内容模块,这将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落后于企业的发展趋势。
图1 现有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第二,教学模式比较保守。无论理论课程还是实验课程,目前课堂讲授法都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单一的教材,机械地传播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学习知识,这种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既制约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性,也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第三,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对应于课堂教学方法,考试成为了最主要的考核方式。虽然可通过考试来强制学生背诵和记忆书本概念,但很难通过考试来培养和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为提升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综合能力,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存在一定的必要性。
结合以上分析,对现有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培养方案如图2 所示。与原方案相比:首先,改进方案专门增加了科学研究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调查研究、纵向和横向课题研究,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其次,弱化了理论教学环节的比重,导入物流相关的新技术、新理念并重构课程内容,尝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3]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具体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进将在以下各节详细说明。
与原版培养方案相比,新方案主要对理论教学环节、科学研究环节进行改革,具体包括:
在理论教学环节:一是弱化了传统理论课程的比重,将传统的《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物流》等课程合并为一门新的《物流实务》课程,精简原课程中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同时从供应链管理角度串联各项物流实务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内容提纲并启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二是新增关于智慧物流、工业4.0 方面的专题课程,采用学生选修的方式,同时要求教师搜集各类行业报告、企业案例、科研文献,以纳入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为目标,自主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新增《商务数据分析》、《优化理论及算法设计》等方法论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程,从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既要讲授如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支撑向量机、神经网络等数据分析的基本模型和求解方法,也要讲授相关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图2 改进后的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在科学研究环节:结合学生兴趣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分别设置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三个方向,并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后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跟随对应的导师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学生选择调查研究方向后,其可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政府课题,如物流十三五规划等,通过参与相关的实地调研、访谈、数据搜集、数据分析等活动来提升现场调研、数据分析和写作能力,为今后进入政府部门或咨询公司打下基础;学生选择理论研究方向后,其可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纵向课题,如国家自科基金等,通过文献阅读、参与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来实现科研入门,并为考研升学打下基础;学生选择案例分析方向后,其可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企业横向课题,如物流配送优化系统开发等,通过参与相关的实地调研、数据搜集、建模和编程来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其成为企业的技术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不利于启发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改进的培养方案中引入了“翻转课堂”和“导师制”这两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起源于美国,于2007 年首次提出,是一种由教师预先创建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库,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讨论、应用和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此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环节,主要应用于理论课程和专题课程部分,具体开展过程如图3 所示,在课前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完成自主学习;在课堂环节中,教师在课堂中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互动学习环节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在课后环节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程中的主体,既整合与利用了各类慕课、微课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培养其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图3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
“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制教学模式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导师针对一位或多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方法[4],目前在国内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学中。显然,在培养方案的科学研究环节中,由于学生在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方面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因此导师制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如图4 所示,包括前期准备、项目进行和最终考核三大环节。在前期准备环节,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讲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学生随后结合兴趣选择导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最终确定学生;在项目进行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长来给学生分配对应的研究任务,制定总体研究进度计划,每周安排例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与指导;学生则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强化知识和学习技能,完成研究任务并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导师的研究工作中,加强了师生间的沟通,强化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结合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考核方法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在此对翻转课堂和导师制模式下的考核方式进行设计和说明。
图4 导师制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考核方法:翻转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课中讨论,因此平时得分应占更多的比重,例如可采取平时得分占60%,期末得分占40%的评分结构。在考核平时表现时,应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作为主要评分标准,具体可采用课堂演讲评分、课后作业评分、学生相互评分等方式来评定平时成绩;针对期末考核,可用期末论文、案例分析作业等方式来代替传统的考试。
导师制模式下的考核方法:导师制模式中,学生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应涉及学生对于课题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任务的完成情况、最终的研究报告等方面,合理设置评分权重和评分标准。
为保障物流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设计有效的实施方案:
第一,加大新培养方案的宣传力度。由于翻转课堂模式和本科导师制模式都是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因此部分学生和老师难免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先入为主”的观点,因此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来提高师生的接受度。其中,教师是宣传重点,应结合教改的实际效果和对教师的有利条件进行宣传,例如翻转课堂模式可以减轻教师在课中环节的教学任务,而导师制模式又有利于教师科研项目更好地开展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测评和激励机制。有效的测评和激励机制是保障新教学方案实施的关键。为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关院系需建立规范的测评和激励体系:可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绩效挂钩,可增设翻转课堂中同行教师评议次数,或将学生论文或奖项与对应导师绩效挂钩等。
第三,先进行试点,再全面普及。教学改革应选择部分专业进行优先试点,投入优势师资力量探索相关方法和解决相关难题,待教学方案在试点班级平稳实施过后,再向全院进行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