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下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调查分析

2020-03-31 11:10:12吴金卓马皓月
物流技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问卷创新能力

吴金卓,孙 淼,马皓月

(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2018 年全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83.1 万亿元,同比增长6.4%[1]。与此同时,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领域[2-4]。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也对物流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专业人才,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5-6]。全国各高校也都积极围绕新工科建设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制定长期规划目标,设计实施方案和建设路径,构建一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7-8],2014年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201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结合新工科背景,以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为学术支撑、以林产品物流为特色,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等多角度构建了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为了进一步了解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新型培养体系下的创新实践能力,笔者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并以此为切入点,统计各项调查指标,分析影响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的各种因素,探索面向新工科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在线调研。问卷星(www.wjx.cn)是国内最早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在线调研、测试和投票平台,在高校课程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10]。本次调研在问卷设计上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基本资料、创新思维与创新潜力调查和创新实践调查。基本资料主要询问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是否参加过创新活动和是否参加过科创类社团。这部分信息将被用于分析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的差异。创新思维与创新潜力调查主要询问学生平时是否在注意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了解其专业成绩、英语水平、专注力、文献查阅能力和归纳分析总结能力来分析其是否具备创新潜质。创新实践调查主要是询问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在培养机制、培养过程、培养效果评价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对象为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客观合理性,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二及以上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创新实践活动有一定了解。课题组在问卷星网站设置好问卷题目后,点击发布问卷,生成问卷的链接与二维码,再通过QQ 群转发给相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填写。调查问卷有效期设置为两个月。调查结束后,应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样本统计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回收123 份问卷,占学生总数的41.69%。从性别来看,女生73 人,占调查总数的59.35%,男生50人,占调查总数的40.65%,女生所占比例较高;从参与调研的学生年级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参与学生为大三和大四学生,其中大三学生占52.03%,大四学生占41.46%。由此可以看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创新知识了解较多,也更有兴趣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3.2 创新思维与潜力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成绩排名在专业前25%的占43.9%,成绩排名在专业前50%的占33.33%,所有学生均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其中有67.48%的学生通过英语六级。在对创新知识水平的调查中,45.53%的学生表示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还有38.21%的学生基本不懂创新,熟练掌握和完全不懂创新理论的学生比例较小。87.8%的学生会利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获取资料数据,93.5%的学生会熟练或者简单地对问题进行归纳处理、分析总结。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潜质,但是掌握创新理论和方法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创意源于生活。在对“是否会有意识地观察周围事物并有一些创意的想法”的调查中,78.86%的学生表示会留心观察,但是在对创意想法处理方式的调查中(如图1),能记录下来的同学占44.71%,其中能在后续的学习实践中进行运用的只占22.76%,而46.34%的学生会忘记自己的创意想法,还有8.95%的学生选择置之不理,这说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创新习惯,他们往往不能将自己的创新想法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何提供行之有效的驱动力、了解学生创新动机、推动创新思想落到实处的问题亟待解决。

图1 创意想法处理方式

3.3 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次调查中,67.48%的同学根据个人兴趣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17.07%的同学考虑到创新活动在评奖评优以及保送研究生时有加分,因此主动参与活动;19.51%同学结合专业特点,希望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科技创意;14.63%的同学则希望以此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数据表明,大多数同学以兴趣为主导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另一部分同学以求学为目的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目标在推动其参与创新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研究的深度。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动机是创新实践得以持久深度进行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创新实践情况以及参加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笔者也对相关问题展开调查。在对“哪些手段可以激励你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多选)”的调查中,“推免研究生等各类深造发展机会评定时加分”是最能起到激励作用的手段,其他的“物质激励”、“各级奖学金评定时加分”、“学分激励”分别占64.23%、60.16%、56.91%。在对没有参加过创新实践的同学的调查中,“没有获得创新方面的消息”、“学业较重,没有时间精力”、“不自信”和“不清楚自己应该参加哪种类型的活动”是这些同学没有参加创新实践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期间的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评奖评优和保研过程中取得优势,所以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学生在获取信息和协调创新实践与学习时间方面还存在着问题,而且部分学生对创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大学生创新实践不仅需要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具备团队合作、组织管理、人员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结构,笔者对“您认为创新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2 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同学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创新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与此同时完成创新实践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说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实践需要具备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了解这些创新能力有助于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结构。

图2 创新能力结构

3.4 创新教育

就业与创新是大学生绕不开的问题,如何让创新教育促进就业是现今高等学校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创新意愿和创新素质来看,物流专业的学生有着浓厚的创新积极性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从创新动机来看,学生对于未来规划和个人实际情况的认知仍不完善,在面临众多选择决策时缺乏长远考量。因此,笔者认为创新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动机,进而实现创新目标和提升自我价值。

图3 制约学生创新的因素

由图3 可知,学校创新氛围不浓厚、缺乏创新技能指导是大学生拒绝参加创新实践的主要原因。笔者还对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的需求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6.91%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52.03%的学生认为应该改革考试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47.97%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43.9%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和共享资源。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从资源建设方面和制度建设方面采取方式和措施来改善创新教育环境,同时在学校和社会上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创新实践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积极性。针对科创类社团的调查显示,79.67%的学生认为参与科研创新社团对创新有帮助,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社团的科研氛围浓厚。然而,社团的容纳量有限,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仅有19.51%的学生参加过科创类社团。如何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师参与到社团中,不断壮大社团队伍,让创新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是学校制度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这个调查还暴露出大学生创新实践中过分依赖导师的现象,这一现象表现在参与创新实践决策时,学生们会选择依赖导师,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导师的决策权威性和正确性更高。因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创新实践参与人数的关键。

4 创新实践教育改进建议

4.1 优化育人机制

营造全员创新的氛围。积极的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技能指导讲座、创新经验分享会、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合理安排师资力量。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教育的水平。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鼓励社会专业化的创新者进校园,以社团指导的方式提高校内的创新指导水平。

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从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出发,尽早地开展创新教育,让创新教育贯穿于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整个受教育生涯,还要合理协调课程的广度深度,使课程具备良好地针对性、创新性、连贯性。积极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实现创新教育的长远发展。

4.2 完善教学体系

改进教学方法。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数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目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以及本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学习兴趣。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课程和教材等,其直接反映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新工科背景下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创新理论、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对此,东北林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创业课程门类,包括创新工程实践、创新导论等课程,全校学生均可以自愿选课修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水平。

4.3 学生自主创新

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校学院和教师们的努力,还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实践。创新实践是物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创新知识并积极实践。东北林业大学在物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兴趣,还可以在创新过程中给予指导。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例如: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仿真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3)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组,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高年级的学生还会独立完成课题组的部分工作,取得相应成果、论文、专利等,这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新有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在理论应用、方向把握、创新动机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基地,要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材施教,以改善同质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创新实践方面的改革建议,希望学校、教学团队及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提高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水平,推动物流工程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问卷创新能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