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3日-25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度工作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纪委书记马秀勇、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济作物处张哲同志分别代表研发中心依托单位、会议承办单位及体系主管部门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专家、首席科学家、全体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部分团队成员等共计1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哲同志受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委托,组织体系人员对首席科学家进行了考评。随后,在首席科学家和执行专家组的组织下,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依次汇报了2019年工作进展,体系全体成员按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人员考评办法》相关规定及任务书考核指标对全体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进行量化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考评会后,体系重点任务技术负责人汇报了本年度任务实施情况及2020年工作安排。
会议现场
2019年度,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圆满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指标,科技成果丰硕,有力推动了大豆产业振兴。为充分展示体系任务实施成效,体系全面实施“个十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在各地创造多个高产典型。9月25日,在新疆自治区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四宫村,由佳木斯综合试验站选育的合农71,在膜上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种植条件下,1.15亩实收,平均亩产达到447.47千克,刷新全国大豆单产纪录;9月28日,在内蒙古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乌鸦站村,由佳木斯综合试验站选育的合农85,采用大垄浅埋滴灌栽培技术种植,实收1.017亩,平均亩产309.3千克,刷新了内蒙古大豆实收单产纪录;10月13日,在河南省新乡市,由“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科学家团队选育的中黄301,采用麦茬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种植,7.25亩实收,平均亩产达到312.67千克,实现同一地块、同一技术、同一品种连续4年实收亩产超过310千克;10月13日,在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冀庄村,专家组对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管理、绿色“症青”防治、低损机械收获等技术种植的优良大豆品种郑1307进行实打实收测产。专家组实收100.4亩,按标准含水量计算,平均亩产303.1千克,创造全国大豆主产区百亩大豆实收新记录。除创造中、小面积高产典型外,大面积高产样板也层出不穷;9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长发村,由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选育的蒙豆13,采用粮豆轮作标准化技术种植,2 460亩抽样测产结果为238.6千克,成为北部高寒地区大豆大面积高产典型;10月6日,在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前塘家村魏家屯亿家农家合作社,由“种子生产与质量控制”岗位科学家团队选育的吉育403,采用粮豆轮作标准化技术种植的1 300亩,10亩示范方实收亩产288.9千克;千亩示范方抽样测产,亩产253.9千克。该产量创造了吉林省大豆大面积高产典型;9月30日至10月7日,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由济南综合试验站选育的齐黄34种植4.7万亩,经37个点抽样测产,平均亩产达到277.48千克,实现黄淮海夏大豆万亩亩产超过275千克。“个十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屡创佳绩,彰显了品种、技术的巨大力量,树立了中国大豆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信心。
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各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研发了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技术解决方案,创造了可推广可复制的高产高效典型,推动中国大豆产业技术跃上新台阶。本年度由体系牵头组织的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全年共获省部、学会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其中,“黑土区大豆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东北北部食用大豆优质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植物油料高值化生物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2019-F-1-5)”获2019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植物油料高值化生物加工与利用关键技术”入选“2019中国十大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及高质低损机械化收获技术”入选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以上成果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大豆产业体系工作对产业的支撑及科技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