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专家工作组提出了高校学科竞赛作为评估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此拉开了“新质量教育”实验研究的序幕。本文论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缘起及其厚重的学术基础,初步探析课程融合创新实现“新质量教育”的理论图景。
关键词:大学之灵性;学科竞赛;课程融合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
当前,由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处于进一步实施教育法的风口,高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的获奖统计数据和排行榜便成为评估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科竞赛。
在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指引下,国内高校的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吸收和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摈弃传统的“教材”、“教师”、“教室”三中心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着眼点,也是许多教育研究和教学法探讨的聚焦点。新时代高等教育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大学的灵性存在于其充满智慧的有机体特质。可以说,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灵性”(Spiritu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Spiritus,其意为“呼吸”。公元5世纪,基督教中的“灵性”(Spiritualitas)是用来指上帝包括神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到了公元12世纪,灵性则代表人的心理功能,是指一种无形的精神性的东西。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灵性在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受到普遍关注。西方学者普遍“把灵性描述成与万物和谐、与上帝合一、永恒的此刻、空虚和自我消亡的意义”[1]。自1994年叶澜教授在《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建构 -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一文中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并对理想新人形象作了论述,提出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由此拉开了“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的序幕。
2017年12月1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专家工作组在杭州发布2012-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针对高校竞赛研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学科竞赛已经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认可,但是实践教学如何推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融合性改革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与时俱进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发展新经济要求建立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发展新经济的国际经验要求加快发展新工科已有新工科专业(新工科雏形)。其中的核心内容即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融合创新”。
二、大学本科教育推进“新质量教育”的理论图景
新课程体系力求实现的“融合创新”体现了现代工程教育的协同创新、理工和多学科融合、产学融合、校企融合、教研学融合等跨界融合。也包括这5个核心内容的融合创新、渐变(非颠覆性),非颠覆性教育改革是继承创新、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人们是被动地适应还是引领变化呢?有道是: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当前,得益于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研究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的感知和记忆能力得以极大地拓展。特别是脑科学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融合,新兴科技已然开始革新现有学习模式。当知识习得手段日渐趋向人的主体感知并给予极大帮助时,各级教育在施教过程中知识建构的空间和路径可以更加精准。笔者认为:在教育界,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来的人才,提前变革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习总书记在19大指出:“要把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和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趋近理想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科竞赛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教室场景中的课堂仍然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从教育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可操作性知识系统,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有鉴于此,新工科构建应当因地制宜,阶段递进。例如:对地方高校,不能盲目办新专业,更要避免用“新瓶子装旧酒”。恰恰相反,新工科教育提倡用“旧瓶子装新酒”,其寓意是利用既有创造未有! 从教改的达成目标考虑,应当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兴趣开展创新、创业,提倡跨学科、跨界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培养,打破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界限,实行多元化培养,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推进产业和学校的协同创新。所以,新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与时俱进中兼顾新工科所涉及现代工科领域的新定义、新认识、新工程范式、新工科教育、新工程的研究与创新、新工程实践等多方面。
当前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择要梳理如下:教学面未能拓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协同不够,也就是还停留在教本讲义的介绍。教学管理也制约了教学的实际展开,因为理论课与实习课学时在不断被压缩。笔者认为:简单压缩课程和学时与理解“强专业铸金课,淘汰水课”不够全面不无关系。教师因为肩负教学设计中的策划和组织的职能而需要具备相当高的知识修养和业务素质。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精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语言充分展示作为课堂主导者的个人魅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反思并关注教学方式和策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郝敬习.精神性: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
[2] 杨志斌,赵昕.学科竞赛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8,21(5):238-240.
[3] 曲跃厚,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2004,(5).
[4] 郑金洲. 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自主學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5]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7,(3):26-32.
作者简介:牟柳晨,男,1965年1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工学博士,四川大学机械学院高级工程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未来教学研究项目(SCU8J-X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