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娟
大自然是真实的、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陈鹤琴先生主张:让孩子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接触中尽情地看看、听听、想想、摸摸、做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心理,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我园的“乡韵”课题就是包括了以“乡之味”“乡之音”“乡之情”为研究方向,让幼儿多感官感受“家乡”真实情景,鼓励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活动;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在进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时,以此发挥教育合力。
一、课程传递的理念
1.用一个故事传递“乡之味”课程网络图
幼儿园的“亲青园”种植了海门的土特产,有万年芋艿;红豆、白扁豆等海门四季宝豆;海门经济作物油菜;好吃的悦来草莓;海门蜜瓜;里面还养着海门走地鸡、海门山羊等,物产丰富。一年四季,孩子们在里面耕种、施肥、除草、除虫、采摘、喂养等,体验快乐的农家乐,同时由此生发了许多课程。比如,春天到了,故事也开始了。家里的爷爷奶奶都开始播种四季豆,我们的“亲青园”里该怎么办呢?我们有时还会邀请社区种子站的老板帮忙,让孩子们知道需要选址、育苗、栽种等。这里就生发了许多课程,比如科学活动:种子发芽、育小苗;美术活动:种子畅享、辛勤的人、搭藤架;社会活动:参观社区种子站、求教农民伯伯、遇到问题探讨记录;数学活动:种子分类、捉虫统计、采摘计数等。孩子们不仅动手还动脑,体验体力上的辛勤付出,还能品尝到泥土里的味道,收获大自然的课程。
2.用两大板块营造“乡之味”课程环境
“乡之味”除了“亲青园”里瓜果蔬菜的“土之味”,还有海门市特有的地域赋予的味道——“海之味”。海门位于长江下游,靠江靠海,水产也是丰富多彩。东灶港的砺崖山这座活体牡蛎岛屿,让“海之味”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海之味”课程不仅认识品种繁多的海产品,而且体验渔民“三天打鱼两天织网”的生活,观摩海水涨潮退潮的壮观景象,体验渔民清晨趕海的收获,品尝当地地道的“海之味”。做一串贝壳手链,三八节送给辛苦的妈妈;听听通东号子,了解渔民生活的多姿多彩;观看通东人家劈牡蛎,品尝地道牡蛎饼等。孩子们走出园门,走进社区,在与大社会、大自然的接触中品尝到“海之味”,收获不一样的知识。
二、课程创设的新颖
1.打破思维限制,体验零距离
研究“乡之味”课程,不应局限于“味觉”,凡是调查、触觉、听觉、听闻、情感等都包括其中。比如“土之味”,还能包括土壤的秘密、种子的大调查、蚯蚓的本领、蜗牛的美食,制作爱心认养卡,设置丰收庆典等,这是“乡之味”每个分支的一部分,涵盖其中才能让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
2.注重仪式感,尊重全过程
教师可以设置生动的情节,让“乡之味”课程研究充满仪式感,增强幼儿对活动的期待。“收获的味道”可以用“瓜果派对”等形式,让孩子庆祝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谢大自然的赠予。大龄孩子还可以用故事续编、故事新编、感悟劳动演讲、丰收节汇合展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收获的味道”的见解。注重仪式感,就是热爱生命,加深幼儿对于课程活动设置的深层感受。
三、课程创新的建议
1.围绕“乡之味”设计显性课程
以“乡之味”为主题,结合对家乡课程的不断挖掘,设计适合孩子需要的各个领域的显性课程。包括每月的主题教学活动、一日常规活动、户外综合游戏和区域游戏等,建构“乡之味”课程框架,促进幼儿全发面发展。
(1)分门别类,精心选取
家乡的味道有很多,有鼻子闻到的味道,有舌头品尝到的味道,还有人感觉得到的味道;有泥土里长出来的味道,有水里出产的味道;有瓜果蔬菜为代表的植物类味道,有鱼虾蟹蚌为代表的动物类味道……我园根据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分类筛选。根据味道的出处分为“土之味”和“海之味”;根据前后时间顺序分为“劳动味道”和“收获味道”。根据故事发展,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再选择不同课程类型,促进幼儿认知的不断发展。
(2)把握精髓,丰富内容
体验“乡之味”活动多种多样,但每个活动都应该有其核心内涵。以幼儿的生活作为设计活动的切入口,在实践的基础上让孩子的生活经验更真切。集合教师、幼儿、家长三方面的智慧,开发设计出多样性的游戏课程。比如:“金花开了,海门美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已经体验到“劳动的味道”,和其他种植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如果加入“金花的味道”“艺术的味道”“收获的味道”“分享的味道”这些子环节,而且这些子环节都是层层上升,不断拓展,每个环节之间也是环环相扣。这样,孩子们肯定会有不同层次意义的收获。
2.重视“过程经验”设计隐性课程
(1)巧用环境,烘托“乡之味”爱的氛围
环境本就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幼儿在丰富、多元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的熏陶。例如:赶海体验中,孩子们对于找到层出不穷的海鲜惊叹不已,对赶海人的通东号子感到新鲜不已,对潮水猛烈扑打礁石心惊胆战不已……这些自然环境,就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幸福、劳动者的高境界、大自然的雄伟等情感,更能萌发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爱家人的情感。
(2)社区参与,彰显课题内涵
幼儿园在实施课题的时候,应该积极寻求社区资源的帮助、支持、参与。比如对于一些家乡物产的了解与历史解读,孩子们很有必要走进“江海文化博物馆”;搭棚架、找器皿等,孩子们需要老一辈家长的加入和帮助。课程的实施更需要积极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例如带孩子去公园收集“乡之味”,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植物,请护林员进行植物知识科普,介绍如何养护植物,让孩子萌发爱护植物、爱护家乡的意识。社区参与到活动中,体现发展了社区资源的独特价值。
(备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幸福教育引领下幼儿园“乡韵课程”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D/2016/02/389。)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