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新民
摘 要:甘肃省高考改革始于2013年首次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II试题。全国新课标卷II语文试题呈现出“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凸显考纲、紧扣课标”的趋势。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了利用高考命题正面引导,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符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通过对全国新课标卷II语文试题进行板块切割、逐一细化找出其对新课标体现点,明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考题中是如何体现的,进而力争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全国卷II;语文;新课标;体现
甘肃省高考改革是从2013年开始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II试题开始的。全国新课标卷II语文试题严格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确定了考试范围与要求。呈现出“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凸显考纲、紧扣课标”的趋势,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了利用高考命题正面引导,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符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通过对全国新课标卷II语文试题进行板块切割、逐一细化找出其对新课标的体现点,明确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考题中是如何考查的,进而力争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效整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一、试题结构:变中有不变,稳中有提升
2017年可以说是全国新课标卷II语文试题的“剧变”之年,言其“剧变”,主要指取消了选考模块,加大了试题阅读量,增加了选择题,强化了对考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性考查。言其“稳”,是指试题结构虽有大的变动,但并没有违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没有超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反而更符合语文教学实际,更贴合《课程标准》中“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的要求。之前设有选修模块题型时,由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较文学类文本阅读易于理解且得分又高,所以绝大多数考生只选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弃选文学类文本阅读,这样无形中会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轻视散文和小说,不利于考生全面均衡发展。
二、试题对新课标的体现
(一)现代文阅读
全国卷II现代文阅读在选文上以历史学、文艺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类论文或著作(节选)为主,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从考点上,旨在考查考生通过独立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中基本概念,理清文本论证逻辑,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全国卷II文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均来自《二十四中》的人物传记,具体文言文在材料选择上有三方面的特点:在篇幅方面,选文均在650字左右;语言方面,都是常见字词和常见句式,偶尔有生僻字词并不影响答题;在内容方面,脱离宏达背景也不影响阅读。以上三方面的特点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在考点方面,文言文阅读试题紧贴新课标要求。客观题中的文言实词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体现了新课标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文言断句题,则体现了新课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要求;文化常识题,无疑是对新课标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要求的直接体现;主观题—翻译句子,可以说是对考生文言文综合水平的考查,注重教材知识的迁移及考生平时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很好地体现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课标要求。
2.古代诗歌阅读
全国卷II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以唐宋时期的近体诗为主,间有古体诗,以七言律诗为主,偶有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广为人们所熟悉,且它们相比其他诗歌要简单﹑易懂。所以说新课标“浅易”原则在诗歌材料选择上得到了体现。2014—2017年这四年的古代诗歌阅读中均有注释,这体现了新课标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及“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是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的要求。
在考点方面,全国卷II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及对诗歌感情的把握和领悟情况,这是对新课标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突出体现,也是对新课标中关于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教学实施建议“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体现。
3.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名篇默写题,自2015年变为情景默写题型,难度加大。但仍在初、高中诵读篇目范围命题。名句名篇默写试题是对新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最直接体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II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文本体裁选取上除2017年外均为小说(2016年外国小说)。2017年的全国卷II语文试题为了配合新一轮高考改革及助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在语文试题结构及选材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突出表现在取消了选考题,以往作为选考内容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全都变成了必考内容,而且还在文本选取上选了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之外》。自2017年后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由原先的1道双项选择题+3道主观题变为1道单项选择+2道主观题。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诗歌的鉴赏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都选择了古代诗歌,戏剧由于其文体特征及学生接受、鑒赏能力等因素决定了它暂不具备入选高考材料的实际学情。由此,可见全国卷II文学类文本阅读已在文本选择上大幅满足了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全国卷II在考查小说时,主要涉及到的考点:①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②对小说中特殊物象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③对小说情节结构的赏析;④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⑤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⑥对小说主题、创作背景及意图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探究;在考查散文时,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到的考点有:①对散文中特殊意象及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鉴赏和体会;②从文章叙述角度对作者创作意图及文章主旨探究。由此可见,全国卷II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命题上是紧扣新课标评价要求的。全国卷II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注重了考生对文本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多元化多角度获取阅读体验能力的考查,这也符合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的要求。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卷II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材料选取上2016年以前全部是人物傳记(连续性文本),在2017年后是新闻或新闻+图表(非连续性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在传记方面要求学生“认识传记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新闻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总之,在新课标中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所以,无论是传记还是新闻在设置考点是都侧重于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及整合。人物传记在探究时旨在考察考生从传主的人生经历、个人追求及人格品质等方面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四)语言文字运用
从2013—2018年语言文字运用考情看全国卷II语言文字运用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性质。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丰富,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多门学科,贴近生活,注重用语实践。这是对新课标中“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的突出体现。
(五)写作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是学生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真善美”是作文永恒的母题。因此,全国卷II作文试题,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这其实是对新课标的全面集中体现。
三、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2013—2018年全国卷II 语文试题大面积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能达到全面检测考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考试时间的设定、学生学情的差异性。试题命制人无法在有限的试题篇幅内将所有的课标要求覆盖。不过可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全国卷II语文试题正在通过稳步的改革和考点的轮换,倒逼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课标要求开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及备考中对试题已体现的课标要求应多加关注,对试题尚未体现的课标要求也不能忽略。考纲几乎是一年一修订,但是课程标准的修订周期是较长的。紧扣课标要求教学,围绕课标要求备考,才是打造高效实效课堂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