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磊 李家辉 周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理想结构的定义与内涵,介绍了理想结构的相关概念,探讨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理想结构的演进趋势。认为这种演进趋势的主要表现,一是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岗位职责及其业务素质的界线趋向模糊;二是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呈现出一体化倾向;三是职业素质的升级将更加迅速和频繁。辅导员只有具备了理想结构,其职业素质才有可能实现不断的更新与提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理想结构
如果将历史的视角拉远的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及其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且距离越远,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就越明显。这些趋势与特征会较为直观的反映在每一代辅导员所具备的群体性素质特征方面。如果忽略辅导员个人禀赋与特质方面的差异,这些留下来的群体性素质特征,基本上可以梳理出一部辅导员素质结构演变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中,不仅可以找到当前每一名辅导员似曾相识的身影,甚至可以梳理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演进的轨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演进过程,或者说理想结构的建构过程,体现出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特征。不断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而稳定则是暂时的。因为,学生工作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事物及其应对的难度系数是成倍增长的。当然,基于学生工作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而建构的理想结构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随之校正。而基于学生工作现实需求与未来需求,并依据学生工作的规律,亦可对理想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分析、研判和预测。
一、理想结构的定义与内涵
所谓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理想结构,是一种基于学生工作发展的现实需求,发展趋势以及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等要素进行推理的产物。“理想结构”产生的逻辑基础和现实起点就在于现行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所有的辅导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职业职级考评体系以及与之高度匹配的素质支撑体系,并初步的规划出了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蓝图。《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之所以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是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帮助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源于辅导员职业素质现实基础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不仅体现在职务职级与工作年限,工作内容,能力水平,知识素养的逐一对应的细化要求方面,更体现在职务职级与工作年限,工作内容,能力水平,知识素养的专业化程度的对应关系方面。例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初级与中级辅导员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要求是具体而全面的,它对应了辅导员岗位职责九个方面的全部内容。换而言之,只有全部满足了这九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才能够达到相应的初级或中级(其间只有辅导员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水平的不同)水平。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级辅导员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要求却是单方面的。只要求其在满足中级标准确定的要求之上,满足九个方面岗位职责中某一个方面的水平较高的要求,即可达成。也就是说,所谓高级并不要求全部具备九个方面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素质要求(或可将其简单理解为“高级=中级+1”)。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并不是因为能够同时满足九个方面高层次、高水平职业素质要求的辅导员(“多领域专家”)不重要,也不仅是因为引导辅导员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从而带动整个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化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基于现实基础的经过经验验证的可期待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考量。
二、理想结构的相关概念
1、理想结构与目标结构
现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所提出的辅导员职业素质结构,在实用性、操作性方面,或者说在基于现实基础与未来需求综合考量而设定的预期目标的可期待性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现实性与应然性。换而言之,《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所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是应该实现的,并且是可以实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所提出的各项具体要求是建立在辅导员素质结构的现实基础之上所提出的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正因如此,我们或可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所确立的素质结构,视为“目标结构”,同时将辅导员素质结构的现实基础,视为“现实结构”。尽管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但是我们并不能将现行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所确定的“目标结构”直接等同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理想结构”。显然,在现行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所确定的素质结构与理想化的素质结构之间,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存在明显的妥协与折中。当然,正是这种必要的妥协与折中保障了“目标结构”的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并且,可以确定的是“理想结构”与“完美结构”的距离更近,而“目标结构”则与“现实结构”距离更近,同时二者之间因妥协与折中而存在的差别与差距,也将是长期存在的。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并非每一名辅导员都需要达到“理想结构”,也并非每一名辅导员都能够达到“理想结构”。但是,并不能够抹杀“理想结构”的重要指引作用。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理想结构”应当成为每一名辅导员职业生涯中不断攀爬,但未必登顶的高峰。
2、理想结构与完美结构
“完美结构”与“理想结构”的差别在于有无可期待性和可操作性。“完美”即意味着“没有瑕疵”,在现实中没有瑕疵的职业素质结构,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其始终只能是一种逻辑学意义上的想象中的存在。而“理想结构”虽然并非是“没有瑕疵”的,但是,可以不断的去努力实现。当然,无论客观上能否实现,但理想本身是可以修正和可以实现的。而且如果没有“理想结构”,那么“目标结构”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理想结构”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修正与变化中,虽然永远无法达到,但其可以而且必然会不断的趋近于那个想象中的“完美结构”。因此,可以说是“完美结构”指引了“理想结构”的产生、发展与修正。如果没有“完美结构”,那么“理想结构”也将无从谈起。应当注意的是,尽管永远不可能有辅导员达到其职业素质的“完美结构”,但是,脚踏实地的同时并不妨碍仰望星空。而“完美结构”就是每一名辅导员职业生涯中,可以不时眺望而充满遐想的星空。
3、理想结构与现实结构
“目标结构”是同时基于“现实结构”的限定与“理想结构”的指引而产生的。“目标结构”的形成、确立与发展,不仅经过了理性的推理,并且经过了经验的验证(满足“目标结构”的辅导员是广泛存在的),所以,在现实性或者可期待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是最强的。换而言之,“目标结构”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理性结构,经过验证的科学结构,适合推广的普遍结构。“目标结构”高于但不并不脱离“现实结构”,为“现实结构”指明了修正的方向与角度,标注了前进的距离与步骤。而“理想结构”与“现实结构”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经过“目标结构”在二者之间的“起、承、轉、合”,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联系。“目标结构”是从“现实结构”达到“理想结构”的必经步骤。并且,“目标结构”可以看作是“理想结构”在经过现实考量后,“删繁就简”的结果。同时,“现实结构”可以看作是构筑“理想结构”的最为原初的基石。而这样的基石,每一名辅导员都会具备。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理想结构的演进趋势
1、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岗位职责及其业务素质的界线趋向模糊
当前的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目标结构,所呈现出的清晰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职责与业务的分工,在今后乃至未来,其界线将会日益模糊,直至彻底打破。换而言之,对于辅导员岗位职责的“三分法”以及相应的素质结构,在未来并不适用。原因在于,随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及其事务将由辅导员岗位实现概括性的承担,而数量少、业务精的职业化辅导员团队将是未来承担学生工作的绝对主力。“人少而事多”将是一种新常态。工作效率与实效性的需求将日益凸显出来。基于这种情况,对于大量的学生工作事务进行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业务类别区分已不再具有明显的意义。在教育工作中,应当结合管理目标与服务手段;在管理工作中,应当发挥教育的功能与服务的意识;在服务工作中,应当融入教育与管理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并保障其实效性。同时,理想结构之下的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亦将突破原有的界线实现高度的集成与综合。换而言之,理想结构之下,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与工作内容将不再是目前所呈现出的逐一对应,细化分割的关系,而应当呈现为一种高度集成后的多对一的关系。
2、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呈现出一体化倾向
当前的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目标结构,是为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辅导员职业队伍所设定的初始目标。其对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解构多于建构,梳理多于展望。解构有利于辅导员队伍从现实结构到目标结构的整体性适应,而建构则容易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并不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在理想结构之下,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将逐步体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与特征。也就是说,在理想结构之下,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之间的关联度、匹配性将远高于目前,并且涵盖三者的辅导员职业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与融贯性也将达到与理想结构相适应的新水平。三者之间所呈现出的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不可剥离的种种特性,将成为辅导员职业岗位不可替代性的最好注解。职业素质由岗位职责而决定并受其紧密规范与限制;工作方式由职业素质派生,并由其支撑与修正;岗位职责经职业素质的支撑与工作方式的“演绎”,最终转化为工作实效,服从服务于并不断趋近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职业目标。未来的理想结构,应当将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融为一体。这也将是辅导员队伍高度职业化、专业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同时,在理想结构的发展变化中,岗位职责、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将起到铺垫性的作用。
3、职业素质的升级将更加迅速和频繁
面向“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与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以及新要求,学生工作水平应当不断的进行升级。与此同时,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也应当与时俱进,随之进行持续的升级。学生工作水平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整体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也即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整体水平越高,那么学生工作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从本质上说,辅导员职业素质水平的整体的升级必然意味着学生工作水平的升级。差别在于,辅导员职业素质水平的整体的升级必然先于学生工作水平的升级。辅导员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整个学生工作环境的改变,那么,又将带动理想结构的升级。可以预见,未来理想结构升级的频率将高于当前。而在理想结构升级需求的引领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将会成为辅导员在未来所应当具备的一种职业立场和职业状态。
所谓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理想结构,并不是将优秀辅导员职业素质简单的高度富集,也不是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直接等量代换。而是一种基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素质结构。在理想结构之下,目标结构将得到必要的指引与修正,同时,辅导员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得到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完美结构的指引下,理想结构同时体现的现实性与理想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学生工作环境的发展变化,理想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理想结构并不能原封不动的成为现实的素质结构,因为它不仅受到复杂的职业环境的制约,还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所谓的理想结构并不一定是最佳结构,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理想结构的提出,是人们超越现实的愿望。只有首先具备了这种愿望,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才有可能实现不断的更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理想结构就是构成辅导员职业发展蓝图的奠基之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佘双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指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1).
[3] 王琦.群众路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
【作者简介】
何磊磊(1982.6—)男,汉族,山西太原人,法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
李家辉(1980.8—)男,汉族,陕西泾阳人,工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
周 亮(1983.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管理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辅导员,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