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地理板书中的应用

2020-03-30 03:44罗丹
教师·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间接经验性知识程序性

罗丹

摘 要:镜像神经元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具有思维能力。个体借助观察,通过模仿掌握间接经验,这对地理课堂教学有很大启发。课堂中让学生“看见”知识和“看见”思维过程非常重要。学生能通过视觉思维的模仿,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锻炼地理思维能力。文章尝试根据镜像神经元理论设计不同的课堂板书,利用思维导图式板书实现知识结构化和思维形象化。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思维导图;地理板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105-02

镜像神经元是大脑皮层中一种特定的细胞,它的作用就是让个体在看到某个动作的时候,能够像照镜子一样不自主地去模仿,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科研人员把这样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镜像神经元领域权威拉马钱德拉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1]镜像神经元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通过模仿来习得知识。模仿从“看见”开始,这对教学中的知识呈现有很大启示。

一、镜像神经元与教学

镜像神经元的特点是观察者借助观察,对眼前的信号不需要复杂的推理,就能迅速理解。比如,看到对方拿起筷子,就能理解对方准备就餐,可能饿了。人的眼睛从“看到”开始,大脑就自发通过模仿动作来“顿悟”相关信息,这种机制使人类获得高级学习能力。眼睛不只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由于与镜像神经元的直接联系,它还是一种“理性器官”。换句话说,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2]

个体看到对方被热水烫伤后,可以不用亲身经历获得相关经验,这个经验是间接经验。人类能通过自动化的“脑内复制”功能来掌握间接经验。也就是说,间接经验可以通过“看见”来传递。教学的实质不正是传授间接经验吗?课堂教学是传授间接经验的重要媒介。镜像神经元研究表明,如何“呈现”知识(让知识变成“看得见的”)和如何“讲解”知识同等重要。课堂上知识呈现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板书。课堂板书不仅让学生习得对应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板书的呈现过程,习得相应的思维过程。此时,板书并非只是课堂知识的总结、罗列,还是知识点推导过程的思维呈现。

二、地理课堂板书现状

板书语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形式。恰当的板书可以全面地展示教学方案,真实地反映教学内容;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学有所用。在新技术支撑下的地理教学,教师侧重于利用多媒体软件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板书的关注点越来越低。多媒体课件页面的闪现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保留在黑板上的板书能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

当前,地理课堂上的板书结构普遍过于粗糙。新授课上使用最多的纲目式板书,无法体现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复习课上使用的结构板书虽然可以从全局了解知识,但不利于学生锻炼思维能力。

中学地理教材涉及的地理知识,既有繁杂的地理现象描述,又有深奥的地理基本原理;既需要花时间记忆,又需要深刻地理解。根据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地理知识可分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地理板书需要体现多种类型的地理知识。

地理陈述性知识即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在哪里”的知识,如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方法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如地理特征、地理原理、地理思維能力等。目前,地理课堂板书更多的是展示地理陈述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展现也只是很多平铺直叙,基本没有思维过程。

12岁左右的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弱,面对高度抽象的地理概念难以理解,如果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容易造成“学习困难”。特别是初一地理“宏观地球的认识”,学生的思维是从抽象的球体概念到抽象的经纬网、地球运动等,从抽象到抽象,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取更难进行。即使展示地图,地图上要素繁多,图例复杂。多样的线条、字体、轮廓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难以从冗杂的图形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有着严重的认知困难。结合思维导图的板书能将知识网络化、思维形象化,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

三、思维导图式板书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实例

思维导图用文字、线条、图像将知识以脉络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归纳梳理地理教学信息,帮助学生从冗杂的信息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知识的可视化。学生能从图中找到主干知识,明确逻辑关系。

将思维导图与课堂板书结合,能形成别具一格的思维导图式板书。板书的形成过程能体现不同的知识类型,本文依据镜像神经元理论,针对“为什么”“怎么做”两类程序性知识,举例两课的“看得见”知识的板书设计。

一堂课堂上涉及的地理知识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而言,学生最初学习的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运用。依据这一认知规律,思维导图式板书的呈现过程就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呈现陈述性知识;第二步,通过图形呈现程序性知识的结构及思路。

先以初二地理“长江”一课为例。“长江”一课中的陈述性知识包括长江的发源地、注入海、流向、上中下游分界点等。教材上的地图信息复杂,虽然图上有这些信息,但学生获取困难。板书用一个简单的河流图形,将诸多知识连贯起来。学生在看图记忆时不是孤立地记忆地理事物,而是结合了零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简洁的图形帮助学生降低了陈述性知识的记忆难度。

“长江”一课中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分析各河段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教师根据不同河段的特征,有序地补充板书,大致为上下结构,将结论用字体或者颜色重点突出(见图1)。上下结构的板书图帮助学生分析地理特征和地理原理这类程序性知识,明确学习思路,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这幅图,就能在头脑中形成长江的清晰的知识网络,了解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地理区域分析。教师板书的绘制过程形象地体现了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来提升思维能力。图1可以变式练习,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绘制“黄河”一课的思维导图式板书。

“长江”这一课时的板书设计是图文并茂的,与传统板书文字的堆叠相比,它是主干清晰、逻辑明确的“看得见”的知识。学生利用视觉思维,不仅能接收到地理知识,也能“看见”推导过程和逻辑关系。这就是镜像神经元理论提倡的从视觉出发,让学生通过模仿“看得见”的知识和思维过程来获取间接经验。

“长江”一课举例了“为什么”这类程序性知识的呈现,类似的上下结构式图式,也可用于体现“怎么做”这类程序性知识。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为例,本课教材共7页,文字信息很多,有大量图片、文字、活动内容,还需要教师补充应试考试中的漫画等素材。“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和地理分布,也就是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类、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思维导图式板书首先展示地理术语(见图2)和地理名称(耕地、林地、草地),涉及地理分布的陈述性知识最好的呈现方式还是地图。板书的应用并未否定地图的作用,地图也是知识的呈现方式。所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中陈述性知识的展示是板书和地图,这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很容易实现的。

“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的程序性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针对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根据图形设计(见图3)引导学生寻找措施中的共同点,无意识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得出规律:对资源“减少”类问题,共同的措施是“保护”和“增加”两种思路。同时,可以举一反三,涉及植被、生态等环境问题,有效的措施是“植树种草”。思维导图式板书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地理实践能力。

“长江”和“中国的土地资源”两课时的板书设计都是以“看得见”的图文并茂式板书展示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剥离出教材文字、图形等素材的主干,将抽象概念和间接知识呈现出来。板书的呈现步骤是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看见”知识结构之类的显性知识,还能“看见”思维过程之类的隐性知识。呈现板书的过程也是知识点的思维推导过程。思维导图式板书对学生学习综合性强的地理学科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戴维·多布斯(David Dobbs).人们为何喜欢模仿[J].环球科学,2006(9):31.

[2]陈建翔.鏡像神经元理论视野下的“母思维”与知识呈现[J].课程·教材·教法,2015(7):52.

猜你喜欢
间接经验性知识程序性
成功创业就业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权衡比较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活动的经验本质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哲学解读
数学教学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原有陈述性知识和溯因推理对小学生科学假设形成的影响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