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永放光芒

2020-03-30 03:44朱建宏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玉门意义

【摘 要】 本文追寻着玉门石油人的奋斗足迹,从先驱足迹看玉门石油工业的奋斗之伟、从石油人作品看玉门石油文学的创作之煌、从石油题材创作看玉门石油文学的思想基调、从铁人风貌看玉门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等四个方面,解读了玉门石油精神的内涵和石油文学文本的厚重意义。指出,玉门石油文学弘扬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表现玉门石油人求实奉献的情怀,展示出玉门石油人和谐、个性的人性光芒,标志着玉门石油作家的成熟以及当代石油文学作品的厚重。其对新时代弘扬玉门石油人的爱国奉献精神、追寻玉门石油文学憩息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玉门;石油精神;石油文学;石油题材创作;意义

在甘肃西北戈壁、祁连山脚,坐落着新中国被称之为“中国石油的摇篮”的玉门油田。在玉门油田开发建设80周年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中,有着不一样的轨迹故事,也蕴藏着不一样的时代精神。玉门是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金戈铁马,历史沧桑;玉门是边塞文学的重要载体,孤傲不羁,豪情悲吟……。这里有着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的生活变迁印记,还有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西部悠悠诗句。自西汉置玉门县至今,有关玉门石油的记载不断出现,玉门石油题材的创作层出不穷,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石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文通过对玉门石油精神的内涵解读和石油文学文本的阅读诠释,再一次感知石油事业进程中的艰难,实践者的奋斗和书写者的伟大,使玉门石油精神永放光芒。

一、从先驱足迹看玉门石油工业的奋斗之伟

在玉门人眼中,滚滚的石油河是石油人的精神家园,镌刻在玉门石油人心灵深处的印记,诉说着玉门油田勘探者不平凡的开发历程。玉门作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涌现了一大批为中国石油开发事业作出贡献的平凡而伟大的玉门石油人。伴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一大批专家、工人、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玉门,形成了玉门石油城市、玉门石油精神、玉门石油文学……。站在玉门这片石油土地上感怀追忆,透过历史云烟,我们依稀可见:勤劳朴实的玉门人民,凭着疏勒河所赋予的灵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现实总结经验,从发展中憧憬未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危亡之时,孙健初、严爽、靳锡庚、翁文波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友们来到了玉门老君庙旁,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们在荒凉之地,带着对民族的忧患,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正式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田钻探采油工作,以顽强的毅力开创了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他们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开发玉门油田的先驱者,为中国的石油工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是玉门石油的开拓者,带领团队实地勘探并精准定位了玉门油井,从而奠定了玉门油矿发展壮大的基础;严爽在国难当头时期奋战玉门,保护石油资产设备,有力支援中国革命,他用自己奋斗不息的一生为中国石油人树立了一心报国的爱国榜样;靳锡庚是玉门石油的主要发现人和创建人之一,奠定了我国石油开发科学研究的基础;中国石油勘探奠基人翁文波,在玉门率先提出了用地球物理方法加强地质勘探,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重磁力勘探队。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之时,玉门油田工人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以苦为荣,积极采油报效祖国。被誉为祁连山下“冬青树”的劳模郭孟和,在玉门油矿工作期间,为提高钻机利用率,率钻井队冒严寒、战冰雪,开创了我国石油史上冬季钻井的先河;“祁连山下一口井”的石油工人马武林,靠一把铁锨两只手,成年累月在玉门油田山山洼洼、沟沟坎坎里回收落地原油,数量惊人。[1]玉门人民骄子王进喜,在玉门油田发扬英雄气概,坚忍不拔创油业,无私奉献树标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故乡人仍以各种方式依然缅怀着平凡而伟大的玉门石油人。玉门石油人艰苦拼搏、为国分忧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深深地被镌刻和记忆。

踏寻着玉门石油人的足迹,去感受石油英雄们的光荣事迹。石油英雄们的精神永放光芒,激励着新一代玉门石油人不断的奋进、奋斗、奋发。玉门老城油城公园讲述着许多石油人难忘的故事,似乎让我们忆起了昨日的辉煌和荣光。镌刻着“油魂”二字的大石头是玉门石油人永远的丰碑;铁人王进喜塑像旁醒目的赞语“王进喜同志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是对王进喜丰功伟绩的真实写照;孙健初同志纪念碑上镌刻的“望祁连之巍峨,瞻斯碑之耸峙,功在人民,永式来兹”是对孙健初光辉形象的深度概括。玉門油田是石油英雄儿女们的见证地,这里的中国石油第一井、石油人的朝圣之地老君庙、玉门油田矿史展览馆和工人住过的窑洞等等,都见证着我国首个石油基地的辉煌。玉门最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再现了“铁人”王进喜在玉门37年的成长历程和生平事迹,展览大厅的珍贵照片和真实文字,记录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在石油工人的成长历程中献身祖国、献身石油的强烈情感,详实生动地讴歌了铁人的不朽功绩。

二、从石油人作品看玉门石油文学的创作之煌

玉门是中国石油文学的发源地,为中国石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在这片石油开采大地上,一大批作家、诗人、工人云集。他们热爱石油、热爱生活,在戈壁荒原上抒写着豪迈情怀;他们为石油抒写、为石油放歌,唱响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主旋律。玉门石油作家创作了许多反映石油、石油工人、石油家属以及石油工作的作品,玉门石油文学也逐渐被广大知识分子所重视,多次迎来了玉门石油文学创作的辉煌。这些作品既带有时代的特征,也饱含了工业色彩,印证着玉门石油勘探开发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我们描绘了玉门石油人的精神风貌和壮美情怀。目前玉门石油文学作品的佼佼者,如李季的《玉门诗抄》,玉门石油管理局编写的《玉门石油诗选》,关晓红的《中国石油60年文学作品选编》,曹杰的《石油基地的一天一夜》《春到油矿》,鸿平的《春风初度玉门关》以及王新军的《风舞玉门-玉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纪实》等。

“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这是当代诗人李季在《玉门颂》中赞颂我国石油工业的著名诗句。1952年,李季携全家来到了全国最大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矿,相继写下了短诗集《玉门诗抄》《短诗十七首》《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长诗《杨高传》,叙事诗《钻井队长》《石油大哥》等,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位“石油诗人”。[2]《玉门诗抄》共收录了诗人李季的25篇短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和深切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玉门石油人参与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玉门油矿的炙热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深厚的血肉联系,其诗深深地根植于百姓生活的土壤之中,他自觉地在石油工人生活中寻找素材、主题、情节、语言和诗情,塑造了一批批生动感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著名诗人李季创作了大量的石油诗篇,为石油诗的奠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后,一批批玉门石油诗人涌出,如李小雨、师日新、柯原、白渔、肖川、唐光玉、刘慧生、赵强、第广龙等,他们大都奋战在石油事业的一线,依托玉门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来塑造石油工人形象,歌颂石油事业。上世纪八十年代,玉门石油管理局编写的《玉门石油诗选》,收录了许多玉门石油佳作,这些诗篇大都利用情感抒发,将石油工业和石油工人刻画得更饱满、更加有血有肉。师日新的《玉门》歌颂石油工人不畏艰难险阻、为祖国石油事业建设做贡献的“铁人精神”,抒发诗人对石油工业的炙热情感和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的期盼;唐祁的《玉门晨曲》抒发着诗人对玉门油矿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石油工业建设的浓烈情感;刘慧生《暴风雪和钻工的妻子》,刻画了一个骁勇的钻井工人和一个思念并担忧丈夫的妻子,描绘了石油工人与家人妻子之间的浓烈情感,使石油工人的形象更加高大。这些作品以诗的体裁、高尚的灵魂,迸发出时代的感情,阐释了一种精神的诗性和信念的存在。

关晓红的《金色记忆:中国石油60年文学作品选编》(2010年)主要收集了建国60年来石油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就有反映玉门石油的许多文学作品,如诗歌《喷泉》《灯海曲》《石油河源》、散文《这第一的石油城》《石油城》、报告文学《石油河之魂》等等。[3]这些文学作品大部分源于玉门石油人艰苦的生活、奋斗的历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热情讴歌了玉门石油人的壮美情怀,艺术地反映了石油文化的主旋律。现代诗人闻捷的诗歌《喷泉》(1958年)写的是朱德在参观考察玉门油田的情景。当代诗人魏钢焰的诗歌《灯海曲》描绘了玉门石油儿女生活、工作场景,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情感。著名诗人胡笳《石油河源》(1983年),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这个临近生命尽头的老油矿和第一位在这里发现石油的伟大科学家孙建初。小说家张恨水的散文《这第一的石油城》(1956年),写的是他到玉门学习游览的一些感触和印象。现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采访,发表散文《石油城》,讲述了在玉门石油城的所见所闻,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广大的普通的石油工人们。著名作家曹杰的报告文学《石油河之魂》,用十几个故事刻画了“铁人”王进喜的钢铁意志和柔情似海,描绘了王进喜对石油工业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敬业奋斗。这些诗歌作品表现着石油工人的情感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记录着石油工业大跨越的现实,处处透视着时代进步的历历履程。

三、从石油题材创作看玉门石油文学的思想基调

玉门石油文学通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形式,抒发着作家对玉门油矿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石油工业建设的浓烈情感。玉门石油作品既充满了时代的特征,也饱含了爱国热情,并深刻彰显了玉门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其总体思想基调始终延续着真实、自然的文学传统。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一幕幕玉门人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动人故事,还能体验到玉门人精神火种的生生不息。玉门石油文学弘揚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表现玉门石油人求实奉献的情怀,展示出玉门石油人和谐、个性的人性光芒,标志着玉门石油作家的成熟以及当代石油文学作品的厚重。[4]

曹杰的中篇小说《石油基地的一天一夜》《春到油矿》,1955年发表于《甘肃文艺》。《石油基地的一天一夜》写的是1953年秋季发生在玉门油矿第一钻井区的故事,区队长霍海山为了尽快解决贝乌三队、贝乌四队等钻井队急需器材的问题,饿着肚子四处奔波想办法,在遇上井喷时自己不顾生命危险冲上去,凭自己的经验使井队转危为安。《春到油矿》写的是一个初到钻井队的小伙儿,实现了当钻工的梦想之后,在艰苦的环境与工作中学习与认识的曲折故事。他说在玉门油矿,随手一抓就是一把生动的素材,到工人中体验生活真是好极了。后来曹杰调到甘肃省文联任职,但玉门油矿已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每当提笔书写,他就会想起尽飞雪花的祁连山,想起老君庙的油井,想起高高的井架和钻台上头戴铝盔、脚蹬马靴的钻井工人……1999年曹杰荣获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荣誉奖,他亲笔写下了《无悔的足迹》一文, “我的青年时代,是在玉门油矿度过的。几十年来,我的全部感情已经融入了石油工业的洪流中。我庆幸自己走过的道路,因为石油工人给了我一个十分丰富的自我。”文中表述了自己对石油的感情,由衷感慨石油人对自己的影响,并寄到铁人文学基金会。

《春风初度玉门关》是鸿平女士1989年所写的一部小说,作者借虚构的人物,描绘了解放前中华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与民族盛衰攸关的石油工业的业绩。主人公是一名十七岁的少女洪庆,一九四一年的初秋,她从上海逃婚来到酒泉姨妈家,又辗转来到玉门油矿。在这里度过的数年时间,她认识了一批有情有义的石油工人,交往了一群群家长里短、温情满满的工人家属,也看到了国民政府的腐败黑暗,看到了工人们被压迫剥削的残酷……小说塑造了诸多的人物形象,有善良勇敢的女性洪庆,她同情玉门石油人贫苦的生活,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有测量技术员钟向明,他敬业、奋斗、不畏艰险、不惧困难;还有油矿上的新女性李玉娃等。而2001年石油诗人湛社琴的诗集《大漠魂》第三辑“油海放歌”中,让我们再次看到玉门六十年代的“石油史诗”,通过诗篇阅读分析,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石油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挚爱。

玉门本土作家王新军的长篇报告文学《风舞玉门-玉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大纪实》出版于2013年4月,本书全面反映了资源枯竭城市玉门此前十年转型发展的过程,记叙了玉门低谷到崛起的二次创业,是一部真实的玉门特色文艺作品。作者将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写玉门辉煌的过去和石油资源枯竭后的尴尬境地;第二篇写玉门人从石油资源枯竭后的尴尬处境成功向风力资源转型发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第三篇便是展望未来了,是对玉门未来发展的期望。这本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立足实际,集文学与纪实于一体,并将这两者充分糅合,表达了作者对玉门的深切情感,也对此前十年来玉门转型经历的艰难曲折进行回顾、取得的成就进行汇报、对玉门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玉门石油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真情的记述,更有着动人的描写,集中阅读玉门石油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深感文学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一体。玉门石油文学作品准确再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丰富了玉门地域文化的内涵,为中国石油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作为中国石油文学“摇篮”的玉门石油文学,必将体现出中国石油工人的原始精神风貌,必将作为中国石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放光芒。

四、从铁人风貌看玉门石油精神的丰富内涵

玉门油田开发建设80年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自力更生、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的辉煌历史,也是中国石油工人自强不息、勇挑重担、为国奉献的不朽篇章。玉门油矿,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玉门石油文学精神的载体和来源。这方炽热的土地养育了玉门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玉门儿女,敢于负重,善于攻坚,勇于克难,乐于奉献,正是玉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玉门人带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和豪迈的激情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玉门铁人精神是新中国时代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门铁人精神不断丰富了石油精神的内涵。

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铁人精神财富。王进喜带领他的钻井队在玉门油田奋战了7年,钻进进尺相当于1907-1949年全国的综合。当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这句质朴的话震动了一个时代,唤醒了一大群石油人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同时王进喜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感动了当地群众,赢得了“铁人”的亲切称呼。铁人王进喜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是我们的民族血脉与遗产。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石油工业献出了自己的一生,1969年因病去世,年仅47岁。生前留诗三首,分别是《誓夺头号大油田》《天大困难也不怕》《见毛主席》。他的诗歌充满了崇高的爱国思想、高度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饱含“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丰富内涵,从一个侧面彰显出铁人王进喜的精神品格。[5]铁人王进喜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中国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在47年的人生中,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无私奉献,无限忠诚,铸就了伟大的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玉门石油人奋勇前进,继续书写石油工业灿烂美好的未来。世纪之交,石油资源由盛及衰,玉门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如今“老一井”所在的翻新广场,醒目的“建设百年油田、弘扬摇篮文化”标语就是铁人精神最好的概括:继续发扬铁人自强不息、自我加压的进取精神、树立铁人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昂扬斗志,弘扬铁人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用伟大的精神凝聚发展的动力。学习和弘扬铁人精神,进一步将铁人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铁人精神”和“玉门精神”。

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开发建设80周年之际,人们学习铁人精神,继承铁人遗志,通过一系列纪念活动深化了对“铁人”精神的理解。征集口述历史、老物件、老照片、老史料活动,携手寻找油缘玉门的共同记忆,守护永远的精神家园;历史情景剧《石油摇篮》展现了玉门石油人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改革创新的不懈追求;开展“追寻创业足迹,守初心担使命”回顾与展望大会,感受石油人真正的魂魄和不竭的动力。可以说,玉门油田80年发展历程,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更是不忘初心、为国奉献的光荣史。玉门石油人用玉门精神书写了一个老油田历经80年不衰的传奇。

80年峥嵘岁月,80年创业辉煌。玉门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凭籍着绚丽的丝路古道,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伴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玉门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谱写原油产量新篇章,向世人昭示独有的魅力。2014年8月26-29日,“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玉门市召开,来自中外的诸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文化研讨,玉门石油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玉门市留存下来的工业遗产,见证了玉门工业发展的历史,承载着玉门人求富自强、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玉门油田孕育和造就了玉门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爱国敬业为核心价值的精神,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大力弘扬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必将激励后来人不懈奋斗,为后来人提供精神憩息的家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高玉江.石油摇篮·记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3).

[2] 范豫魯.论中国石油文学的演变[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2.

[3] 关晓红.金色记忆:中国石油60年文学作品选编[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9).

[4] 路小路,李学恒,潘顺梅.铁人精神:石油文学的钙质和魂灵——石油文学近期部分作品读议[J].大庆社会科学,2011(2)154.

[5] 刘晓华,陈立勇,张文彬.铁人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铁人精神十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

朱建宏(1979—)男,汉族,甘肃临泽人,现为河西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玉门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叩问玉门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玉门“西域城”即“下苦峪”考
玉门关开通四方
有关玉门、玉门关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探讨
玉门历史文化内涵初探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