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本文主要从玉门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内涵、玉门的历史分期与历史文化品牌、火烧沟文化内涵,第四个是玉门边塞文化内涵等四个方面作了梳理和介绍。
[关键词]玉门;文物保护;历史文化
一、玉门历史文化资源基本内涵
(一)不可移动文物
玉门境内文物资源丰富,目前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126处,目前,还有未登记和未发现的文物很多。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即汉长城,长100公里,长城上有30多处城障、烽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汉长城及烽燧、火烧沟遗址、砂锅梁遗址、老一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汉长城、火烧沟遗址、砂锅梁遗址、老一井、昌马石窟、昌马岩画、三个墩遗址、泉子墓群、古董滩。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大墩湾遺址、西骟马城、西域城、天津卫墓群、老君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5处,主要有吾艾斯墓、红山寺遗址等。
2010年以后,新发现家什窑、玉门军道、董大沟遗址、玉门镇古城、昌马古城、昌马破城子、赤金峡摩崖石刻、赤金峡明清古道等。
历史上有记录,但未发现的文物遗迹有独登山盐池、青头山、二龙山、赤金峡驿站等。昌马-旱峡一线南塞边墙、烽燧遗迹,以及清代赤金、靖逆17处南汛遗迹(关隘遗迹)。此外,还有清代花海子湖(与拜带湖相连)、拜带湖(花海北,新筑边墩之外)、赤金湖(在所城正东二十里)、青山湖(旧称挠斯兔,湖东有挠斯兔旧堡,与布鲁湖相连)、布鲁湖(宽百余里,长数百里)四至界限及遗迹。
(二)百年玉门考古重要发现
自1907年斯坦因来到玉门考古开始,玉门有了考古的历史, 100余年的考古历史,可分为20世纪前半叶(民国时期)、20世纪后半叶、本世纪三个大的阶段。
100年来,玉门市共有火烧沟、骟马城、砂锅梁、花海汉简、毕家滩、金鸡梁、白土良、官庄子、小金湾墓群、清泉大墩湾遗址等许多考古发现。
玉门在我国史前远古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发现的史前遗址有10处,分属齐家、火烧沟和骟马三个古文化,在甘肃省以地名命名的9个远古文化中,玉门就占有火烧沟文化和骟马文化两个古文化。
火烧沟遗址是甘肃省60年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被中华文化遗产协会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100项考古发现之一。火烧沟文化是甘肃六大古文化之一。火烧沟遗址是我国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其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冶金技术起源的六个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骟马文化是仅分布于酒泉范围内的一支独特远古文化,成为研究我国西部远古文化的重要遗址。
花海汉简的发现,填补了汉代酒泉郡汉简的空白,为了解汉代酒泉郡军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毕家滩墓群是甘肃省60年来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在一葬墓棺板上写有数万字,经释读初步判定是晋律。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晋代法律史研究的空白。出土的《晋律注》是本世纪中国法制史资料上的重大发现,有利于了解晋律的真实面貌。
大墩湾遗址、天津卫墓群、古董滩城址、金鸡梁墓群、老一井等考古发现,以及、王进喜铜像,成为甘肃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220个重要发现。
官庄子的纸画等都在考古界引起震动,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纸质绘画。
古董滩古城则是河西走廊较早的古城之一。
玉门境内的石窟寺有几个重要的新发现。一是红山寺石窟发现唐代壁画,红山寺石窟开凿年代始于北朝年间,比原来上推1200左右;二是昌马石窟开凿年代始于北魏,比原来主流的五代、宋初说提前500年;三是在红柳峡丹霞地貌新发现石窟寺。
(三)玉门出土珍贵文物
玉门市历次考古据不完全统计,共发掘文物4000余件,其中大约有2500件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是火烧沟文物、白土良文物、毕家滩等文物点的文物。英国大不列巅博物馆藏有斯坦因发掘的140余件汉长城汉简。甘肃省博物馆还藏有火烧沟和毕家滩等文物点发掘的文物,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有花海出土的汉简,肃州区博物馆也收藏和展出了少量火烧沟文物。
玉门国家珍贵文物众多,有陶器、石器、金器、铜器等。其中火火烧沟遗址人形彩陶罐、鱼形陶埙、三狼钮盖方鼎、人足罐等珍贵文物,为国内所罕见。
白玉杵:长14厘米、宽2.3厘米,玉身为长方体,两面开尖刃,用上等和田白玉制成。该玉器的发现说明早在青铜时期,和田玉即沿着后世的丝绸之路传向中原,传向东方;丝绸之路的前身,可称为“玉石之路”。
青铜权杖头 :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制作精巧,外形极似一细颈的小壶。在腹中部偏下对称地镶铸四个盘角的羊头,其造型和结构均比较复杂,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分铸技术,是一件显示四坝文化铸铜工艺技术的代表作。
陶埙:均为三音孔,能吹奏出四个或五个乐音,音程包括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六度,可以构成简单的音阶和不同的调式。它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填补了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一段空白,是研究我国古代音阶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人形彩陶罐:青铜时期(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400年)的产物,高21厘米,口径4厘米,底宽7.2厘米。是国家一级珍贵文物,1990年作为甘肃省选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在举办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期间向中外游客展出。
三狗方陶鼎:高27.5厘米、长23厘米、宽21.7厘米。细泥质红色彩陶。别致的是在顶盖上塑制有三个立犬。犬的四肢直立,昂头翘尾,姿态生动而逼真。并在器表施红彩,造型奇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系彩陶中所罕见。
(四)火烧沟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火烧沟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自1976年发掘后,就引起考古界重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都有著名学者进行研究,中国冶金大学把火烧沟青铜技术作为研究课题,我国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火烧沟遗址的青铜冶炼作为冶金技术起源的重要研究课题。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李水城、南京大学著名教授水涛都有综合性的关于火烧沟文化研究的学术报告。2014年,玉门市政府、酒泉市文物管理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火烧沟玉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有英国牛津大学派出9人的学者参加大会,美国、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大学等考古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大会。endprint
玉门市博物馆2014年、2015年出版了《玉门文物》《玉门历史考古》《火烧沟与玉门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三本书籍,是玉门历史遗迹和考古研究的综合性资料,其中王璞著《玉门历史考古》获得甘肃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奖三等奖、酒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奖二等奖,《玉门文物》获得酒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奖三等奖。
2016年初,由玉门市文化体育局、玉门市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市文物管理局发起筹备成立甘肃火烧沟文化研究会,会员遍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院校和考古研究机构,吸收会员80余人。
(五)玉门博物馆馆藏文物
玉门市博物馆现有藏品1234件(套),按级别分,二级文物11件(套),三級文物150件(套),分为陶器、银器、铜器、石器、骨器、木器、瓷器、玉器、彩绘砖等十几类,以火烧沟文化、骟马文化及汉、魏晋、明清时期的文物为主。以史前文物为最珍贵,史前文物198件,按类型分,以各个历史时期陶罐为最多,陶罐363件。按馆藏文物来源分,玉门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有一半以上的文物来自清泉乡金鸡梁、白土良、火烧沟、骟马城等几个文物点,超过了600余件。
(六)“塞垣咽喉 表里藩围——玉门历史文物展”
2015年,历时4年的玉门博物馆展览——“塞垣咽喉 表里藩围——玉门历史文物展”布展完成,对外开放。展览分史前华章、边塞风华、石油摇篮三大板块,浓缩了玉门4000年文明的精华,展出了玉门4000年历史的300件精华文物。
(七)民间收藏热
盛世兴收藏,加之媒体鉴宝栏目的炒作,玉门民间收藏也很火爆,并在区域内外也很有影响。2012年成立了玉门收藏协会,同年,玉门收藏协会组织了120多件民间藏品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走进嘉峪关鉴宝栏目,玉门藏友的张大千《芭蕉侍女图》和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双耳彩陶罐成功晋级最有竞争力的4件藏品之一,《芭蕉仕女图》获得央视《寻宝》栏目走进嘉峪关活动最具历史文化价值藏品。 现在收藏协会有100多位会员。2013年,嘉峪关一民间收藏人士发起成立了火烧沟彩陶研究会。收藏人士黄忠建成了红色收藏馆。民间收藏热的兴起,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大家对历史文化、文物知识的学习。
二、 玉门历史分期与文化品牌
(一)三个历史分期
玉门有人类遗迹的历史目前从火烧沟时期开始,至目前已经有
4000年的历史, 玉门有建制的历史自西汉开始,也已经有2000年的
历史。玉门的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青铜时期、边塞时期、石油时期。
玉门的历史在西汉是一个转折点,自火烧沟的青铜时期至秦代的
1800年,是玉门历史的第一个时期,是一个被羌族、乌松、月支、匈奴控制的一个蛮荒之地,暂把它叫做青铜时期。青铜的应用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玉门所在的火烧沟文化、骟马文化均属于青铜文化,其中火烧沟的青铜技术是我国夏代时期最先进的技术。有的学者把这个历史阶段的丝绸之路叫青铜之路,在这条路上传播的是西方的青铜技术,是由西往东传播的,传播的方向与后来的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向是相反的。
玉门处于青铜技术传播中蒙古和欧洲两大人种交界的地带,玉门向西的新疆属于欧洲人种控制地区,而河西属于蒙古人种,由此,玉门成为西方青铜技术传入华夏族的第一站,是一个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最早接受西方青铜技术的地区,自然就形成了发达的青铜文明。由玉门往东,青铜技术东传。玉门在史前的历史犹如敦煌在史后的历史,同样起的是东西文明交流中心的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中心始终处在疏勒河流域,史前在疏勒河上游的玉门,史后移到了疏勒河下游的敦煌。火烧沟就是史前的敦煌。这个时期形成了青铜文化,是玉门的一个历史文化品牌,因为这个时期玉门的青铜技术向东输入,输入的是文化,这个文化明显不同于我国东部其他地区,对我国青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西汉开始至清代的2000年,是玉门历史的第二个阶段,是一个主要由汉族控制的多民族时代,暂把它叫做边塞时期,也可以叫做丝绸之路时期,把它叫做边塞时期主要这里的战争活动多于经济活动。在我国大一统的汉、唐、明、清,玉门地区都有健全的军事组织,建设了大量的军事设施—--长城和烽燧,驻扎了许多的军队,发生了许多的战争。虽然丝绸之路带来了这里的繁荣,但总来看,处于战争边塞之地。大量的边塞设施和大量的边塞诗,将玉门从一个地理名词升华成了一个意境中的名词。由此,这个时期形成了恢宏壮阔的边塞文化。
自民国开始至目前的100年,这是玉门历史的第三个阶段,这个时期是玉门的石油时期。经过100年的发展,石油的影响在不断加深,西气东输、西有东送管道的铺设,这条曾经辉煌一时的青铜之路、丝绸之路,渐渐演变为石油之路。石油的传输又跟青铜技术的传播的方向一致,又是由西往东传输。
2、三个历史文化品牌
城市品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既是过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它对于提升城市魅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玉门虽地处西部一偶,但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有着2000多年的建置史,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也不乏文化繁荣兴盛时期。要寻找玉门文化的内涵和核心,起码是在所处的历史时期是繁荣昌盛的,在区域内外是有影响力的。综上所述,考察玉门的历史长河,玉门总共有三次大的文化输出现象,即3800年前火烧沟人青铜文化的输出,汉唐至清代边塞文化的输出,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油文化的输出。这三次大的文化繁荣和输出,都对全国文化繁荣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闪亮的浪花。
玉门在三次重大历史发展时期,都是走在全国前列。在青铜萌芽发展的夏代,玉门青铜冶炼技术领先全国,堪称我国青铜文明发端地区。在边塞时期,是我国边塞文化的典型代表地区。在石油时代,依然是我国的石油工业摇篮。因此,树立这三个历史文化品牌对于玉门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endprint
三、 玉门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涵
(一)玉门史前遗址概说
根据考古调查,玉门是河西较早有人类生活的地方。
目前,玉门发现的史前遗址有11处,其中清泉乡有火烧沟墓地、骟马城、白土良、火烧沟路南、大墩湾等5处,小金湾乡有砂锅梁、小金湾墓地两处,柳湖乡有古董滩、花海乡有下回庄,昌马乡有拱北滩遗址、赤金镇有天津卫墓群。玉门是河西走廊史前遗址较多、史前文化类型比较丰富的一个县市。
火烧沟(四坝)文化大致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约在公元前1600年开始逐渐衰落下去。主要分布在山丹县以西的河西走廊中西部,西界已进入新疆东部。玉门境内属于火烧沟(四坝)文化的古遗址有火烧沟遗址、大墩湾遗址,砂锅梁遗址、小金湾西墓群、天津卫墓群。
(二)骟马遗址与骟马文化
骟马文化是以玉门清泉骟马城附近出土的一支有强烈区域特征的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骟马文化分布于西起敦煌、东至张掖的河西走廊中西部。玉门境内属于骟马文化的古遗址有骟马城遗址、古董滩遗址等。
甘肃有许多的古文化,如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骟马文化等。其他古文化由于遗址规模大、发现内容多,考古研究都有明晰的内容,惟独骟马文化,由于没有留下什么典型遗址,出土的文物少,导致对骟马文化的研究滞后。
骟马文化以1956年在甘肃玉门骟马城发现的刻划有三角纹的骟马式陶器而得名,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进一步认为,它是距今约3500年至3000年、分布于丝绸之路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一种青铜文化。
从目前发现的遗迹看,骟马文化是位于河西西部的一支稀有的文化。目前,已知的骟马文化遗址有10多处,以玉门骟马为中心,骟马文化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西到阳关、南起祁连、北到花海长城沿线,东到金塔,在整个酒泉,除阿克塞县外,其他六县市区都有遗址。除玉门的骟马遗址外,火烧沟附近、骟马城、还有敦煌阳关附近、瓜州的兔葫芦遗址、肃州区的赵家水磨遗址、金塔县的白山镗铜矿、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寒窑子玉矿遗址、敦煌旱峡玉矿都相继有骟马文化新发现,甚至在新疆西部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有骟马文化遗存。
骟马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000年。该文化与四坝文化的分布面重合,但还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丝毫的瓜葛,况且年代缺环比较大。骟马文化是使用陶鬲的,其陶鬲造型与沙井文化的同类器比较接近,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文化互动,值得关注。
骟马文化可能是乌孙在河西活动期间留下的遗存。首先,从该文化分布的地区来看,恰好与我国古籍所载难兜糜时期在河西活动地区相吻合;其次,从该文化遗存内涵分析,遗存较晚,出土陶器都是夹砂红褐色平底器,制作粗糙,多为素面,小件较多。从双耳划纹并在颈间有双乳钉的罐较多,是这类遗存的显著特征,因而为一新的文化遗存。有学者提出是月支人的遗存,因为月支人会加工玉、使用玉,这是从近几年发现的玉矿遗址发现的。
(三)火燒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火烧沟是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的大型部落遗址,文化遗迹丰富,特色鲜明。遗存包含史前时期的河西马厂类型因素、齐家文化因素、四坝文化因素和火烧沟遗存的自身因素。四坝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距今约4000至3600年。有观点认为,四坝文化是在河西马厂类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齐家文化某些因素发展而来。此类文化遗存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有较普遍发现,而火烧沟遗址的此类遗存最为丰富,因此考古学上提出火烧沟遗存的概念,填补了对四坝文化研究的空白,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它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文化谱系的建立,对于该地区民族的构成、民族迁徙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1.概说
火烧沟遗址于1976年、1990年和2005年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这是一处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时代遗址,相当于夏代早中期。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
火烧沟文化的历史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是我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青铜冶炼的区域中心。同时,火烧沟文化也集中反映了我国彩陶发展后期的一个较高水平,也反映了古代羌族人的社会生产生活。火烧沟文化因其地处河西走廊,对河西地区的史前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火烧沟遗址被中华文化遗产协会评为我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2.东西文明交流前沿
火烧沟文化是我国青铜文明时代,中华文明西部的一支文化,它西接欧洲文明,东连中华文明,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碰撞交汇的地区,在两大文明交汇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火烧沟文化。在青铜技术的传播中,火烧沟作为进入中华文明的第一站,自然接受到了更多的欧洲文明。
火烧沟文化在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玉门是古代中国较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
从地理位置上看,火烧沟文化的地理位置处在史前东西方文明之间,东疆地区便有典型的高加索人种分布,而其相邻的河西则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多种文化和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在丝绸之路开拓之前的1800年,生活在我国河西走廊的玉门火烧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我国较早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部落。
从火烧沟发掘的文物看,火烧沟文化明显受到印欧文化及近东文化的影响。权杖头是中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物。权杖头是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具,距今5500年或更早的权杖头比较集中地发现于古埃及、西亚、安那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中国境内的权杖头仅分布于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权杖的形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应属外来文明。
此外,青铜冶炼技术也有西方因素。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和经检测分析的中国早期铜器集中于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的铜器最多。由于紧邻新疆、靠近中亚,且发现部分铜器形制包含有西亚文化的因素,加之砷铜在甘肃火烧沟文化中出现,引起了中外学者对东西方冶金技术早期交流和探索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的热情。endprint
砷青铜的使用也是中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物。这与西亚的冶炼是类似的,而中原地区、甘青地区没有发现砷青铜,这说明火烧沟文化冶炼技术受到了西亚冶炼技术因素的影响。
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国青铜冶炼技术是沿丝绸之路由西往东从西亚传入中国,因此有专家学者把这条路叫青铜之路,传播的是青铜技术。而从2000年前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传播的方向则是由东往西,传播的物质媒介是丝绸。从现代开始,可以把这条路称作石油之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管道的建设,这条路上传送的主要媒介成了石油,传送的方向又变成了由西往东。
火烧沟文化延续了500年,它创造的青铜冶炼技术相当高超,在当时的中华青铜文明中,是仅次于河南二里头文化的一支青铜文明。这一高超的文化,在中华大地诸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此而看,火烧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全国性的,当时的玉门,因为火烧沟,成为全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输出之地。
从东西方文明交流重要性而言,同处疏勒河流域的火烧沟与敦煌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一个属于史前,一个属于史后,时间上两者相距1700年;空间上一个属于疏勒河上游,一个属于疏勒河下游。但两者在文化上发挥的作用却是相同的,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聚的一个中心点。
3.青铜冶炼区域中心
火烧沟文化最能代表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它比较广泛地使用了铜制的生产工具、兵器、礼仪用具和装饰品,其中包括金银装饰品。四坝文化对金属认识即冶炼的能力已经脱离了萌发阶段,而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火烧沟地区应该是我国夏代青铜冶炼的一个区域中心。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是出土铜器数量最多。据现有的考古发现,甘肃西部是我国发现早期铜器数量最多的地区,尤以火烧沟文化发现的铜器数量最多,种类也最丰富。火烧沟墓地有330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200件,是我国早期发现铜器且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处夏代古遗址。
二是制铜技术全国较先进。火烧沟遗址出土的200多件铜器中,除4件系锻造外,其余均为铸造。特别是四羊首权杖头还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分铸技术,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代表了该文化所具有的比较高的冶铸工艺。
图1四羊首权杖头
四羊首权杖头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制作精巧,外形极似一细颈的小壶,在腹中部偏下对称地镶铸四个盘角的羊头,其造型和结构均比较复杂,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分铸技术,是一件显示四坝文化铸铜工艺技术的代表作。说明它已具备了制造铜容器的技术。
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铜箭镞石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时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镞即箭头,这种兵器在战争中消耗量很大,射出后又不能收回,没有高度发展的青铜铸造业是供应不上的。说明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
火烧沟人的黄金制造水平也是高超的。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齐头和缝的金耳环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的一例,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数量较多,纯度很高,微泛红色。火烧沟人除了懂得如何冶炼青铜,而且能冶炼其他合金,这说明火烧沟的金属制造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三是火烧沟出土铜器成为我国冶金技术起源研究重要课题。在当前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课题中,要推进冶金起源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列出了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其中第一至第四是从地点上来说,是加强二里头文化(河南)、夏家店(辽西)、火烧沟(甘肃)、新疆四个地点出土铜器的研究。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出土的铜器成为我国冶金技术起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课题就是加强火烧沟四坝文化铜器的定量分析。
火烧沟先民的冶金技术是高超的,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发现的铜器最多,冶铸青铜的技术最高。”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也说:“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可判断四坝文化火烧沟墓地居民的铜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火烧沟墓葬中随葬的石范,证明其居民已掌握了制铜技术。”
我们知道,青铜器的出现是划时代的重要事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火烧沟文化因其丰富的青铜器而被定为青铜器时代文化,从而跨入我国夏代时期先进文化之列。
在我国夏代时期的西北,马家窑文化已经消失,齐家文化也开始衰落,火烧沟文化更是一枝独秀,代表了当时西北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中原青铜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数千年的历史里,火烧沟地区上演了辉煌的一幕。3800年前,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区域青铜冶炼中心,380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冶炼中心,火烧沟地区的酒钢是西北最大的钢铁冶炼中心。在这里,古代的先民们创造了燦烂的古代文明,今日的人们也在续写着昔日的辉煌。
4.精美彩陶
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步入青铜时代。我国其他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
5.古羌部落生活再现
火烧沟文化被认为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火烧沟人有着最先进的文化,文化水平要高于周边部族。
四、边塞文化内涵
1、久远的边塞历史文化
玉门,边塞之地,战争频仍,历来是驻军之地。研究边塞,离不开驻军历史。汉代至清代的2100年,汉代设有西部都尉,唐代有玉门军,明代有赤斤卫,清代有赤金营、靖逆营。
历史上,玉门境内的人类活动多以战争为主,研究玉门驻兵的历史是还原玉门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汉代至清代的2100年里,玉门多边塞战争,漫长的历史在玉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军事遗迹。研究这一时期的玉门军事,离不开军事设施和战争行为。在这一时期,尤以汉代、唐代、明代、清代四个大一统时期的军事最突出。汉代的西部都尉和北部都尉、唐朝的玉门军、明代的赤斤卫,清代的赤金营和靖逆营汛是代表性的驻军组织。endprint
玉门的过去,久远悠长。而“玉门”第一次在历史上以建制的形式出现是在公元前121年,汉王朝在河西设郡县开始,有2100多年置县历史,建制以军事功能为主,
公元前121年,酒泉郡有9縣,玉门境内设有玉门、天依、池头、乾齐、冥安等县。在此后的2100余年,酒泉郡的名称虽多有变迁,玉门境内行政基本隶属于酒泉郡,少数时间一部分隶属于敦煌郡,还有一段时间单独设郡一级建置。今天的玉门市虽然是省直辖市,但属于酒泉市代管。
(二)丰富的边塞文化遗产
1.边塞战争
两千多年间,在玉门这块土地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反复地对抗、碰撞、交融,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事数不胜数。西汉王朝与匈奴争夺河西走廊的战争,唐朝与突厥的战争,唐朝与吐蕃的战争,玉门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以至到明清,战争还是频繁不断,仅从明成化十年(1474)到正德十六年(1524),就发生战争9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玉门的历史主要是一部边塞史、军事史。
战争是以驻扎在这里的军队为主的,汉代在这里设有酒泉郡的西部都尉,都尉府大概在今天的柳河乡一带,北部都尉也分管花海东边一部分地域,三四千人的驻军,驻扎在玉门境内的40余个城障、烽燧中,把守着110公里的汉长城和丝绸之路,守着一方平安。
唐代这里设有玉门军,是河西走廊八军之一。三四千人的驻军,分管屯田和防守,在赤金一带开垦有5屯,时刻守卫着从旱峡口进犯的吐蕃人的进攻。
明代,嘉峪关是之国门,玉门处在国门之外,为了维护西陲的安宁,明政府在嘉峪关以西设立了赤斤蒙古卫、阿端等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关西七卫设立后,与明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关系,对明代的西北边疆形势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自1404年,赤金设卫所至1759年,总计355年,赤金基本以卫所军事建置存在。不同于以往的郡县行政建置,是军政合一的建置,以蒙古族聚居。赤斤蒙古住牧关外东端的大草滩、骟马城、柴城儿、赤斤城、苦峪城、王子庄、川边一带,成为防守嘉峪关的缓冲地带。
清代,玉门成为清代收复新疆和平定新疆叛乱的前沿,设有靖逆营、赤金营。
青头山,在赤金卫东南130里(清泉乡南40余公里的玉门与肃南县交界处),从1550~1765年,多有聚众起义战事,历215年。同治十年(1871),左宗棠集结60余营兵力驻肃州、玉门、安西一线,准备进军新疆。
2.边塞遗址
战争催生了战争设施的建设,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催生了汉长城的建设。主要由长城和烽燧组成。玉门境内的汉长城,全长110公里,可依稀辨认出的70公里,主要分布在花海、青山农场、黄花农场、饮马农场一带,这些汉长城及沿线的城障烽燧,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缩影。玉门境内烽燧保存较好的有柴墩子烽燧、七墩烽燧、十九墩烽燧、花海头墩烽燧、清泉三里墩烽燧、三十里井子墩烽燧等。
明代的孤悬国门外及明代的匪患,玉门处于边防和匪防双重侵扰的地带,东则屏护嘉峪关,为中外之首冲。明嘉靖八年(1529),在嘉峪关外玉门境内添筑骟马城、回回墓等墩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遂增设火烧沟、榆树泉等墩台。建设了骟马城,为赤金蒙古卫辖地,设“骟马营”,是当时嘉峪关外第一个交纳差马、以马易茶的茶马互市场所。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军事要地和重要驿站,骟马城一直使用到清末。
清代也是玉门防御设施建设的密集期,为支持清廷在新疆的平准战争,保障大军的前方供应,就近在河西筹集粮草,也为了嘉峪关至哈密漫长运输线的安全,清政府通过移民屯垦,开始经营嘉峪关以西地区。
康熙于1717~1723年在嘉峪关以西的河西地区设立赤金、靖逆、柳沟、安西镇、沙洲五卫城堡,均居东西、南北交通之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清代收复玉门后,在玉门的军事设置机构是卫,在玉门镇设靖逆卫,在赤金堡设赤金卫。驻军为靖逆营和赤金营。有效地阻遏了青海和硕特蒙古在嘉峪关以西的发展。
靖逆营设营游击衙署,游击一员,兵房600间,马兵90名,步兵120名,官马10匹,兵马90匹。并在塔尔湾堡内设守备衙署1所,把总衙署2所,有兵马90名,步兵120名。塔尔湾驻军汛隶靖逆营。
赤金营设营游击衙署,游击一员。有兵房600间,原驻兵丁300名,拔留马兵60名,步兵140名,年饷银2640两,粮1320石。汛隶安西镇。1742年,为防吐鲁番内侵骚扰,在赤金卫增设千总一员。
惠回堡驻防千总衙门,有马兵30名,步兵70名,汛隶赤金营。
1759年,靖逆、赤金二卫合并为玉门县,扩建赤金旧城。在设置靖逆营和赤金营两营驻军的同时,还在西双井子、火烧沟募集乡勇400人,在青头山设猎户200人,在赤金营增设猎户100协同守军驻守。所募乡勇属守御千户所衙门统辖。
在玉门,清代设靖逆大路军台共12处,即红山墩、惠回堡墩、七里墩、火烧沟墩、八楞墩、青山墩、赤金峡墩、高见滩墩、三十里井子墩、沙岗墩、头道沟墩、二道沟墩。另设靖逆南汛,自青头山起,至那木克渡止,共有卡墩17处。靖赤北汛,自后柳湾(即柳湾)起,至水龙止,共有卡墩13处。
1760年,玉门有靖逆卫、赤金峡、赤金堡、惠回堡4个驿站。
3.边塞诗歌
在我国的各种诗歌题材中,和大西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边塞诗。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西北的自然人文景观,边塞诗就会黯然失色。在唐代,如果没有大西北提供的诗歌素材,就不会有盛唐边塞诗的成熟,就一定不会有和山水田园诗派对举的边塞诗派。胡大浚先生说:“边塞诗是大西北的歌,是大西北的骄傲。”
诗人以最能反映征战生活的大量边塞意象入诗,大大增加了边塞诗特定的语言形象,如以敦煌、玉门、瀚海、交河、祁连、楼兰等西部地名构成的意象,勾勒出边塞地域的苍茫和辽阔。
对于多数的国人来说,初识“玉门”,恐怕都是从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来。自汉代以来,玉门一直是历代重要的边塞要地,横跨全境的汉长城、烽燧、城障等军事设施,不但是将士驰骋的地方,也是历代文人们憧憬的地方。
自隋唐以来,兴盛的边塞诗歌,玉门成为边塞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一部《全唐诗》收录边塞诗2000首,其中描写西北的有1500首,更多的是描写河西走廊的玉门、敦煌、阳关、凉州等地方。这是玉门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
历代的文人墨客描写玉门的诗词达到了300首以上,其中不乏名人佳作,通过文人的诗词将玉门升华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响亮名词。“玉门”不再是一个单单的地域概念,已经上升成了边关、边塞的代名词,升华成了文人墨客的一种意想和意境,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当时的玉门也是国门的一种象征,更是民族之门的象征。“玉门”已经蕴含着将士们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蕴含着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种边塞文化在大江南北的输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文人墨客的创作激情。这样的“玉门”,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没有理由忘记她,我们要重塑一个崭新的文化玉门的形象,就要重塑一个这样的“玉门”,是文人墨客思想驰骋的天堂,是国人民族气节展现的疆场。
玉门厚实的边塞文化,影响着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民族气概,对以爱国主义为特征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玉门,其实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需要加强研究挖掘,充分利用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