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史前文化及相关问题讨论

2017-09-13 06:33李萌
丝绸之路 2017年16期
关键词:玉门

李萌

[摘要]玉门史前文化遗址已发现约11处,其文化内涵为史前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文章在分析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的文化性质与遗址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的调查、考古新资料,就骟马文化的年代下限及其族属等问题试作探讨。

[关键词]玉门;四坝文化;骟马文化;年代下限;族属

一、玉门地理环境

玉门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临嘉峪关,西接瓜州,南靠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面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马鬃山地区。面积1.4万平方公里。玉门地处祁连山北麓,南面为祁连山地,北部为马鬃山区飞地,南北两山之间为走廊地带。西南一带为昌马盆地,是农业区。境内戈壁分布广泛,河流两岸和冲击低平地带有部分绿洲。境內河流主要有疏勒河、昌马河、石油河、白杨河等,均属内陆河,水源来自南部的祁连山。大部分地区为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南部前山地带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均温7℃,年降水量56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余毫米。境内植被环境较差,前山地带有较好的草被和稀疏的灌木林;戈壁、沙丘和北山一带草被稀疏;绿洲边缘的湖滩地草被较好。1

二、玉门史前文化和遗址

玉门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目前玉门地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约11处(见下表)。2

(一)四坝文化及其遗址

1.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遗址而得名。1956年安志敏先生首先提出了“四坝文化”这一命名。3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永昌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包括山丹、民乐、张掖、高台、金塔、酒泉、玉门、安西等县市。4

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四坝文化是从河西走廊的马厂文化发展而来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吸收了齐家文化的因素,5并融合了大量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如弧背刀、泡、联珠饰、耳环、有銎斧等青铜器,砷青铜、锡青铜等多种合金成分,铸造和锻造共存的加工方法。6

关于四坝文化的族属,学者们通过体制人类学,并结合古文献以及葬俗和某些文化因素上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应该属于羌人系统。7年代距今约3950年至3550年。8

2.四坝文化遗址

玉门地区发现的属于四坝文化的遗址有玉门火烧沟、大墩湾、天津卫等。

(1)火烧沟遗址

1976年火烧沟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经过研究,学者们将以火烧沟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为主要特点的这类文化命名为“火烧沟类型的文化”。9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村清泉中学西侧,面积约1平方公里。1976、1990、2005年进行三次发掘,共发掘遗址1750平方米,墓葬312座。遗址包括四坝文化墓葬和骟马类型遗存。四坝文化墓葬多竖穴土洞墓及长方形土坑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头朝东,出土有四坝文化泥质、夹砂陶器,铜器、石器及少量金器和玉器。陶器器形有粗陶罐、带盖双耳罐、彩陶人形罐、陶埙等,彩陶多为黑彩,有的有红色陶衣,花纹有回纹、网格纹等。铜器有斧、镰、凿、刀、匕首、矛、镞、锥等200余件。石器有刀、锄等。10另外,在火烧沟遗址中,发现少量的骟马文化遗存在层位上叠压于火烧沟类型的文化之上,11从而证明了骟马文化晚于四坝文化。

(2)大墩湾遗址

此遗址位于玉门清泉乡火烧沟以南、兰新铁路南侧约200米处。地表散落大量红陶和彩陶碎片,另有碎铜渣、打制石片。文化层中夹杂兽骨、陶片、炭渣等。根据地表采集物判断,这里应该是个聚落遗址,文化内涵属于四坝文化。12

(3)沙锅梁遗址

此遗址位于玉门市中部偏东、花海镇金湾村北4公里的戈壁沙丘间。面积约6平方公里,文化层厚0.7~1.5米,暴露有墓葬和窑址。地面散落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片,彩陶纹样有施黑、红彩的动物、网格纹,器形有罐等。另外还有石刀、斧、凿、镰、研磨器、弹丸和铜刀、铜饰残片、绿松石珠及贝壳等。此遗址文化内涵属四坝文化。13

2.4天津卫遗址

遗址位于赤金镇村天津卫村北5公里,分布于风蚀黄土台地上,面积约1平方公里,文化层厚度不详。采集有夹粗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等。遗址文化内涵属四坝文化。14

(二)骟马文化及其遗址

1.骟马文化

骟马文化因20世纪50年代在玉门骟马村发现了一组“骟马式”陶器而得名。

骟马文化的分布东起张掖、酒泉,西至敦煌以西,与四坝文化的分布面重合。此遗存的典型器为双大耳夹砂罐,质地粗糙,素面,突出特征是在腹部正中位置捏塑高翘的泥土,器耳刻划繁密的折线纹。

骟马文化距今约3000年,15其年代下限与族属问题存在诸多意见和看法,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专门讨论。

2.骟马文化遗址

目前,玉门地区发现的含有骟马文化遗存的遗址有:玉门古董滩、蚂蝗河M1、骟马城遗址、火烧沟遗址等。

(1)古董滩遗址

遗址位于玉门市花海镇条湖村西北13.7公里,位于沙漠边缘,四周有怪柳和沙丘,南侧已开垦成农田,地表散落着大量遗物,有陶片、石器、铜矿石、铜炼渣等。根据采集遗物的特征观察,此遗址属于骟马文化。16

(2)骟马城遗址

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白土梁村南500米处。面积约1.5平方公里。暴露有椭圆形窑址与墓葬人骨。采集有泥质灰陶片,残兽骨以及石磨盘、石磨棒、铜器残件等。属骟马类型遗存。17

(3)蚂蟥河M1

墓地位于玉门市清泉乡蚂蟥河东岸风蚀黄土台地上,四周为戈壁滩。M1为竖穴土坑墓,墓葬平面呈椭圆形。墓葬开口距地表10厘米,墓口长85厘米,残宽59厘米,墓葬深31厘米墓底长74厘米残宽55厘米。墓坑内未见葬具。墓主为单人仰身葬,躯干和头骨部分错离,下肢骨残缺。随葬有镂空铜管、夹砂小罐和残铜泡各一件。文化属性为骟马文化。18endprint

三、相关问题讨论

(一)骟马文化的年代下限

骟马文化是晚于四坝文化的一类青铜文化遗存。1976年在火烧沟墓地发掘中,发现有骟马文化遗存叠压于四坝文化墓葬之上,从层位关系上直接证明了骟马文化年代晚于四坝文化。19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类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千年,20关于其年代下限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李水城先生认为:“或许可将骟马类型的下限定为在西周至春秋时期。”21俞伟超先生将骟马文化年代下限划到战国,22,赵建龙先生认为它应晚至秦汉或更晚。23

关于骟马文化的年代下限,笔者倾向于赵建龙先生的看法,认为它应晚至秦汉甚至更晚。2016年笔者有幸参加了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的发掘工作,根据发掘情况及已发表的发掘报告,24我们发现,出土的遗存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汉代遗存,一类文骟马文化遗存。在地层上、作坊遗址里,骟马文化遗物与汉代遗物均为共存关系。这一方面表明,汉代,这里曾活跃着两类人群,一类是骟马文化人群,一类是受汉王朝管理的汉文化人群。另外,骟马文化遗存明显少于汉代文化遗存(我们发现大数量的汉代陶片、箭镞,而骟马文化遗存也主要是陶片和箭镞,只是数量上要远远少于汉文化遗存),表明当时这里是受汉王朝管控,一部分骟马文化人群应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归属于汉王朝的北方草原民族;另一方面表明,四坝文化之后活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骟马文化人群,创造的骟马文化的年代下限已经延续汉代,甚至有可能至更晚时期,当然这还需要日后更多的考古资料来证实。

(二)骟马文化的族属

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指出,先秦时期月氏、乌孙曾经活动在河西走廊,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又分别分布在河西走廊的东西两端,进而推测这两支文化分别属于大月氏和乌孙。25

李水城、水涛两位先生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研究分析后认为,骟马文化遗存与目前发现的乌孙遗存都无法做出直接地类比,“仅仅凭借现有资料,任何一种对骟马类型族属的指认还只能是停留在假说层面的附会”。26

虽然,学者们对骟马文化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笔者仍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目前,西北地区重要的古玉产地有新疆和田、青海格尔木、甘肃马衔山,而肃北马鬃山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玉矿遗址。2007年、200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对肃北马鬃山径保尔草场进行调查,发现多处玉矿矿坑遗址。根据采集的陶片观察判断认为,最早的属于四坝文化,但为数极少;大量陶片属于骟马文化。调查者认为,该玉矿遗址应在青铜时代晚期便已经开始开采,沿用至东汉,甚至晚到魏晋时期。这是甘肃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早期玉矿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矿遗址。27

这处玉矿遗址是否有可能与月氏人群有关呢?我们知道,古时,马鬃山一带及其东天山区域先后是月氏和匈奴等游牧民族控制与活动之地。“在中国的史料中,匈奴、乌孙、塞人在中國的兴起较月氏晚得多。匈奴始见于《战国策》”,“直到西汉初年,中国北方草原还是‘东胡强而月氏盛”。28汉文帝时期,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始“逃遁而常怨仇匈奴”。此后,月氏才陆续迁到伊犁河、纳林河流域,这些西迁的月氏人在汉代史书中被称为大月氏,还有一小部分未西迁者,则称为小月氏。

可见,汉代以前马鬃山及其东天山地区的控制者应该是月氏人。马鬃山玉料可能和《管子》等文献中记载的“月氏之玉”“禺氏之玉”有关。从马鬃山经居延到北地郡然后再进入中原地区,可能就是《史记·赵世家》记载苏厉给赵惠文王信中所说“昆山之玉不出,此二宝者皆非王有已”所记载的“玉石之路”。而古代的游牧民族“月氏”就是这条玉石贸易的主导者和经营者,如此这个“玉石之路”的形成大概与四坝文化衰落后游牧民族的兴起并控制东西贸易有关。29

考古调查资料已经表明,马鬃山地区最早的文化遗存属于四坝文化,不过发现较少,且对于四坝文化的族属,学者们普遍认为与古代羌人有关。30另外,马鬃山地区发现较多的骟马文化遗存,表明马鬃山地区曾经活跃着这样一支古文化人群。结合前文相关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一支古文化人群应该与月氏人群密切相关。调查发现的较多青铜时代的骟马文化遗存便是他们的文化遗留。汉代之后,随着匈奴势力的崛起,这里成为了匈奴控制的领地,大量月氏人被迫西迁,而少数没有迁移的小月之还在这里继续活动生存延续,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一直到汉代,这里仍然有月氏文化遗存的原因。

我们认为,骟马文化的族属应当和月氏人群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四坝文化与骟马文化的关系

目前的考古发现、研究都表明了骟马文化与四坝文化的区域分布面重合,而且火烧沟墓地地层叠压关系也证明了骟马文化晚于四坝文化。然而,在年代上二者之间却存在较大的缺环,所以,还不能认为二者间属于承继关系。关于四坝文化的去向,以及骟马文化的源流问题,限于考古发现资料的缺乏,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仍很微弱。

四、结语

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火烧沟遗址为代表的四坝文化、骟马城遗址为代表的骟马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西走廊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传播者,是沟通中西文化,中原文明与欧亚草原文明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

自仰韶文化以来,文化“西渐”持续不断,尤其是马家窑文化更是深入到河西走廊西部。四坝文化延续了马厂类型的文化因素继续发展,向西已深入到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关于它的去向,尚不可知。稍晚的骟马文化,目前,我们仍不知其从何发展而来,又在何处延续。这些未知的谜题不断地激发着我们探索的欲望。

“西渐”应该是四坝、骟马文化在空间上的移动趋向,而且在新疆哈密地区已经发现有四坝文化的墓地。相信,随着玉门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四坝文化、骟马文化的相关研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的收获。endprint

[注释]

11215203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页、第300页、第424页、第424页。

2李水城:《附录一 河西走廊史前遗址一览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39~449页。

3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第9~19页。

4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21页。

5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酒泉干骨崖》,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11页。

6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页。

7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21页;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327页。

8中國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81),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9111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153页。

1013141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测绘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页。

16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下),测绘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页。

1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玉门蚂蟥河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第14~18页;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85页。

2126 李水城、水涛:《公元前一千纪的河西走廊西部》,李水城:《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127页。

22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认识》,《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210页。

23赵建龙:《关于月氏文化的初探》,《西北史地》,1992年第1期,第67~74页。

2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8期,第38~44页。

25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第11~52页;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88页。

2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调查简报》,《文物》,2010年第10期,第27~33页。

28林梅村:《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吐火罗人》,《文物》,1989年第1期,第72~74页。

29闫亚林:《关于“玉石之路”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第38~41页。

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80~121页;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门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这里是玉门
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书记高唱“大风歌”
——访玉门市市委书记雒兴明
十万大军出玉门 天山南北奏凯歌——记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