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影
摘 要:在准确把握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当巧挖文本“语用”点,强化语言训练;借助“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效课堂;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学习谋篇布局,进行写法迁移;同时辅之以针对性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用”;学习共同体;表达方法;谋篇布局;迁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42-02
一、精准把握第三学段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难发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低学段,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字词,体会用字用词的准确精妙;中学段,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段落,教育学生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写具体;高学段,引导学生从篇章出发,体会构思的精细巧妙。总之,先易后难,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互相渗透。语文教学“语用”训练点的选择和取舍同样应当符合相应学段的教学要求,每个学段各有侧重。
因此,笔者认为在解读第三学段语文文本时,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文本的构思和运用中,重点研读典型独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整体构思、表达方法,进行谋篇布局训练。
二、深度挖掘文本“语用”点,打造高效课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深度挖掘文本“语用点”是前提和基础。在充分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语用”内容,有针对性地准备“语用”点,努力实现“一课一得”,以期滴水成河,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把握文本特征,准确捕捉“语用”点
在拟定“语用”点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文本的特征,从文本的语言和文本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深入解读文本,探寻语言表达的奥秘,体会谋篇布局的精妙。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整篇童话幻象与现实紧密结合,对比强烈,扣人心弦。笔者牢牢把握对比这一“语用”点,深入讲解,并在课堂的尾声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从犹豫到果断,对这个不幸又幸福的小姑娘,我们有太多话要说。
用上板书上的词:寒冷、饥饿、痛苦、孤独、温暖、食物、快乐、慈爱,请在小组合作中写一首诗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也送给自己。
幸福 (题目自拟)
即便
生活遇到不幸
也能够在寒冷中播种 (温暖)
也能够在饥饿中 (获得食物)
也能够 (在痛苦中追求快乐)
也能够 (在孤独中寻求慈爱)
只要你拥有一颗 之心(虔诚、善良、纯洁……),
并不放弃对梦想的 (渴望……),
你就能获得幸福!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虛实结合”这个“语用”点的妙处。正因为幻境的无限美好、无限温暖、无限幸福,才更衬托出现实的悲惨、黑暗、不幸,这个小女孩的形象才更加深入人心。
又如,《詹天佑》《狼牙山五壮士》等描写人物的文本,我们深度挖掘的“语用”点——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开凿隧道”过程中,针对不同隧道的不同特点,詹天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省时省力,最能体现詹天佑这个人物的智慧和爱国。
就这样,我们努力追寻“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境界,读懂文本,读懂学生,寻找最有价值的“语用”点,让它熠熠生辉。
(二)传授文本方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深度挖掘文本“语用”点的基础上,传授文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用”能力是第三学段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1.表达方法
第三学段的语文课堂中,不能再满足于体会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要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更大更甜的果子。抓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如何步步深入,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如何跃然纸上。
例如,《穷人》一文中,围绕要不要收养邻居的遗孤、如何向丈夫交代等问题,桑娜内心波澜起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内心独白,穷人那天然淳朴、善良柔软的内心世界让人赞叹不已。
再如:《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一直到文章的最后才揭示真相,悬念的揭示温暖人心,表达的效果震撼人心。《慈母情深》中,母亲辛苦工作的三个镜头,让人难忘。特别是母亲抬头看见作者时的细节描写,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一帧一帧直扑我们眼帘。那“脊背弯曲的母亲”,那“带褐色口罩的母亲”,那“眼神疲惫的母亲”,正日夜操劳,辛苦工作。赚钱不易,可后文母亲却爽快地给作者钱让他买书,这不正是慈母情深吗?这就是语言的温度,细节的魅力。《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严监生临死前迟迟不肯闭眼。这个奄奄一息的人,无法用语言表达他的想法。作者抓住他的神态和动作,亲人们的猜想和语言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真是出神入化。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大家耳目一新。
2.谋篇布局
根据第三学段学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谋篇布局这个“语用”,引导他们理解、分析,领会文本谋篇布局的思路、方法,让他们在不断探究、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内化,逐步培养、形成自己的谋篇布局能力,进而提升表达能力。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本身,不少学生耳熟能详。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什么呢?“语用”点只能在于作者的谋篇布局。为什么现实和幻觉交替出现?为什么要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旧年的大年夜?在深悟研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当堂练笔、情景刻画补白小女孩大年夜无比凄惨的一整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共鸣的高潮。
3.模仿迁移
对第三学段语文教学而言,构建“语用”型教学课堂中,写作训练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读写结合、写法迁移、加强训练,从而将“语用”有效落到实处。要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朗诵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迁移。特别是对那些句式、段落有特点的文本,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内化吸收,举一反三,学会了更多的表达方法,进而提升整体的课堂效率。若能辅之以实战巩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则能得到更好提升。
古诗改写,最能领悟谋篇布局的奥秘。一些叙事主题的古诗,往往在有限的字数、无限的空间中,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叙述清楚了。那完整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深厚的情感,在有限的篇幅里焕发出无限的光芒。学生通过改写古诗,体会古诗中的“谋篇布局”。如改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诗前,笔者提示了三种方法:①用景色开头;②用时间、地点开头;③抓细节描写改写诗。一篇文章中,如果有环境描写衬托主题,有主要事件突出主题,这样段的训练就已经向篇完美过渡了。
又如,在学完《詹天佑》后,笔者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突出事迹+典型事例”的方法,给福州的一位名人写一个小传,如《冰心》《林则徐》。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习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有中心,有内容,并将阅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读写统一。
(三)发挥群体效应,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群体效应运用得好往往可以产生“1+1=3”的效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科学组建、合理运用“学习共同体”,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学习共同体”以小组讨论为主,让学生在思考、分享、倾听中获益。学困生通过提问为学优生开阔思路,推动学优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学优生通过解说引领学困生思考问题,厘清问题。所有学生都通过观点碰撞,不断矫正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在与文本、与同伴、与自己的三重对话中,甚至产生新的“语用”点,实现自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詹天佑》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开凿隧道”这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开展“最佳方案讨论会” 。在“学习共同体”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角色讨论隧道开凿的设计方案。“工程人员”各抒己见,有的联系上下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解释财力不足;有的提出要选山矮的地方打;還有的通过画图解说“中部凿井法”的妙处……詹天佑的热爱祖国、伟大杰出呼之欲出。每一个意见都是学生研读课文摸索出来的,远胜于教师直接把答案奉送到他们手里。在这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认真阅读文本,说话有理有据,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提高。
三、延伸拓展语用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语用的课堂,应当格外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拓展。在课内精讲精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应当有的放矢地选择课外阅读内容。一是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上完《桃花心木》后,推荐林清玄的《鳝鱼骨的滋味》《长途跋涉的肉羹》,体会作家借物抒情的经典之作。一份鳝鱼骨,一碗肉羹,饱含父母深深的爱与付出,读者无不为之动容。二是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推荐阅读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如《狐狸阿权》《小狐狸买手套》。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磨难,主人公都用它们的爱温暖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三是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教完《小英雄雨来》《夜莺的歌声》等描写儿童的课文之后,可以推荐儿童题材的小说,如《女生贾梅》《男生贾里》等。活泼有趣的语言、极富时代感的情节,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乐园,不断汲取,不断成长。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阅读相得益彰,依托课内的“语用”点,再进行课外多文本阅读拓展巩固,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余映潮.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