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谋策制定方法中的针对性方法

2020-03-30 03:28汪玉川韩凤荣
办公室业务 2020年2期
关键词:史记针对性发展

汪玉川 韩凤荣

【摘要】谋策最大的作用是解决问题,其它的作用,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团队凝聚力等都是其后的作用。谋策如何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关键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一个问题都必然经过三个发展过程:发生、发展和结果。《史记》中的谋策大都能证明:在制定谋策时,只要能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发展阶段中至少一个阶段制定出解决的谋策,就可以防止问题的发生、发展,或转化问题的结局。

【关键词】谋策;针对性;发生;发展;结局

谋策最大的作用是解决问题,而谋策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呢?关键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一个问题都必然经过三个发展过程:发生、发展和结果。问题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设计的谋策能够消除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或消除了问题得以发展的条件,或使问题发动者认识到问题发展下去的结果将不利于自己,那么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史记》中有非常丰富的例子可供参考,此文择取几例略加说明。

一、针对问题产生的缘由

任何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其缘由,如果能消除了问题产生的缘由,也就消除了问题本身。而缘由细分还分为两种:一是原因,即什么事情的发展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二是理由,即因为执著于什么观念而产生了问题。二者的区别,笼统地说就是:一个是结果,一个是目标。

(一)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公元前188年,也就是汉孝惠帝七年,年仅23岁的孝惠帝去世。发丧时,作为母亲的吕雉却只是干嚎无泪。看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当时只有15岁的侍中张辟彊(张良之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向丞相陈平说:“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史记·吕太后本纪》)

张辟彊先问陈平吕太后干哭无泪的原因是什么?以足智多谋著称的陈平居然没有看出问题的端倪。于是,张辟彊提醒陈平说,孝惠帝的儿子都年龄太小(不能掌握朝政),所以,吕后认为朝政之权会落在你们这些大臣手中。张辟彊话的言外之意是:吕后会杀掉陈平等重臣。吕后为人“刚毅”,其心狠手辣甚至超过汉高祖刘邦。当初,对于功高震主的韩信,刘邦都没敢下手杀他,吕后却敢自作主张,用萧何之计把韩信骗到宫中,然后把他杀了。曾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梁王彭越,被刘邦废为庶人并削职流放蜀地的途中遇到吕雉,吕雉自作主张又将其带回咸阳,要求刘邦必须将其杀掉。最后,刘邦不仅将彭越杀死,而且剁成肉酱分赐与其他诸侯王。那些强悍的功臣们尚且死在吕雉手里,资历与能力都不如功臣的陈平等人如果被吕雉认为是威胁,下场恐怕也不会太妙。当时,孝惠帝虽然名为皇帝,但实际朝政一直掌握在太后吕雉的手中。吕后有能力,也有意愿杀掉可能执掌朝政大权的陈平等人。所以,陈平等人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辟彊建议陈平等大臣:请求太后拜她的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二军,并请吕家的人都进入宫中,在朝廷里掌握重权。丞相陈平就按照张辟彊的谋策做了。果然吕太后对陈平他们放心了,这才哭儿子哭得哀痛起来。张辟彊之谋之所以能保全了陈平等人的性命,是因为消除了陈平、周勃等大臣所面临杀身之祸的原因:吕后的恐惧。

(二)消除问题产生的理由。有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直接由于利益冲突,而是因为观念。一旦改变了其观念,问题也就解决了。晋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受牵连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他们一行人来到卫国,但因卫国国君对他们不够尊重,他们就离开了卫国都城。在经过卫国五鹿(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时,他们非常饥饿,就向一个田野中的农夫讨饭。不知是那个农夫也没有饭吃,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他送给重耳一行人一器皿土,这下可把重耳气坏了。重耳虽然在逃亡中,但他毕竟长久以来是个贵公子,自然还有一些贵公子的脾气,他认为农夫的行为是对他的污辱,就举鞭要抽打农夫。如果任由重耳的脾气发泄出来,也许会给他们一行人带来麻烦,跟随重耳流亡的赵衰就连忙向重耳解释了农夫行为的意义。

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史记·晋世家》)

赵衰解释说,土,意味着土地。一个农夫给你土,其实上是上天将会给你土地,您应该恭敬地接受。言外之意是:你将会成为有土地的国君,这是极好兆头。听了赵衰这一番话,重耳心中的怒气全消。马上按照赵衰的要求,非常恭敬地接受了野人所送的泥土。给人一堆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是上天的许诺,不同的理解会引起不同的行为。赵衰将野人送土解释成上天送土地,这一解释与重耳的身份和期望相合(作为王子肯定是希望能成为国君的),从而消除了重耳生气的理由,也就消除可能产生的问题。袁盎劝窦太后放弃让景帝传位给弟弟梁王是另一个例子。景帝的母亲窦太后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因此,一直希望景帝能把皇位传给梁王。如果窦太后一直坚持如此,必会引起国家的混乱。于是,大臣袁盎与窦太后谈了一次话,解释了兄终弟及可能会为国家造成的危害。窦太后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不再提立小儿子为继承人的事,从而避免了国家及两个儿子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二、针对问题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情要得以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条件,问题的发展也是如此。问题发展的条件,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

(一)针对有形条件。有形的条件中,可大致为人与物两大类:

1.针对影响问题发展的关键人物制定谋策。汉文帝继位后,他的皇后是窦漪房。窦氏有一个哥哥名窦长君,一个弟弟名窦广国,字少君。窦氏小时候家境不好,她的弟弟窦广国命运多舛,在四五岁的时候,被人掠去卖掉,先后被转卖了十几家。后来,他听说当今的皇后姓窦并且家乡和自己一样,就到长安来找姐姐,虽然窦广国离家时年龄尚小,但也记了一些事。经过认真核对,窦皇后确认他是自己的弟弟,于是文帝赏赐给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钱,又分封与皇后同祖的窦氏兄弟,让他们迁居到长安。但这事却引起了当时的重臣周勃等人的不安。因为,吕雉为太后时期,曾大力扶植吕氏子弟,如吕禄、吕产等。吕后去世后,吕禄、吕产等人害怕被诛杀,就阴谋作乱。幸亏周勃、陈平等大臣与部分刘氏宗亲的密切配合,才诛灭诸吕,将皇权再次交还到刘氏手中。所以,当他们看到窦氏子弟开始纷纷掌权后,担心他们会重演吕氏子弟掌权的悲剧。

绛侯、灌将军等曰:“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于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史记·外戚列传》)

太尉绛侯周勃和将军灌婴商量后认为,他们的命就悬在窦长君和窦广国两人手里。因为两人出身低微,不太懂规矩,也没有更高的追求,很可能肆无忌惮地追求权利,一旦失去窦皇后的依靠,就可能像吕禄、吕产那样铤而走险阴谋作乱。为了阻止这种危害的产生,他们就在窦长君和窦广国两人本身下功夫。于是为两人挑选了年长且品行端正的人陪伴他俩。结果,窦长君、窦少君因为经常与君子为伴,最终成为谦逊礼让的君子,没敢倚仗他们尊贵的地位骄横傲慢。虽然文中没有说此举是周勃等人向文帝建议后得到文帝批准备后才实施的,但这样的事不可能不经过文帝的同意。所以,文中所言“于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只是周勃等向文帝的建议。对于外戚可能“阴谋作乱”这个问题,窦长君和窦广国是关键人物。周勃等人的谋策通过解决这两个关键人物,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针对重要物质条件。齐桓公晚年时,已经在诸侯中称霸多年,威望非常高。因此,齐桓公有些自信心膨胀,想到泰山封禅。所谓封禅,“封”为祭天之礼,“禅”为祭地之礼,传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君主进行过封禅。但封禅对齐桓公和齐国来说都不是好事,封禅是只有成功的帝王才能可举行的典礼,齐桓公作为一方诸侯是没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的,而且举行封禅非常劳民伤财,于是,丞相管仲坚决反对齐桓公封禅。

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史记·齐太公世家》)

上文中,齐桓公首先说明了他封禅的合理性,一是他的功绩前所未有:在他的统治下,齐军的足迹向南、向北、向西都到达了前人没有达到的地方。二是他的威望前所未有,他如果提出会盟,诸侯没有人敢不来,而且还会盟了诸侯九次,几乎可以说是号令天下。他认为他所取得的成功与过去三代的开国天子:夏朝的大禹,商朝的商汤,周朝的武王差不多。但也许由于管仲在劝说时,不敢直说齐桓公没有资格封禅,只是劝他不要封禅,所以,齐桓公执意要举行封禅。既然无法从原因上解决问题,管仲只好在条件上解决问题。能够举行封禅大典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多年风调雨顺,二是有祥瑞出现。因此,管仲在向齐桓公介绍封禅条件时,有意强调齐桓公不具备的封禅条件:没有祥瑞出现,即没有远方之人献各种奇珍异物。齐桓公听后,认识到自己还不具备封禅条件,就放弃了封禅一事。通过消除问题发展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史记》中的例子非常多,如秦国用计使赵国放弃老将廉颇而用夸夸其谈的赵括从而打垮赵军等等。

(二)针对无形条件。齐威王(田因齐)时,手下有两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臣,一个是曾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驺忌,一个是孙膑曾为其赛马出过主意的田忌。可惜的是两人之间关系非常紧张,彼此都想除掉对方。但驺忌还是略胜一筹,因为,他手下有个谋士公孙阅给他出了一个连环计,把田忌赶出了齐国。

公孙阅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公孙阅建议驺忌劝齐王攻打魏国。因为如果齐国攻打魏国,田忌一定是主帅。如果田忌打赢了,说明田忌的谋策好。如果他没打胜,田忌将有两个结局,一个战死,二是战败逃跑。无论哪种情况,田忌的命都掌握在驺忌手里。驺忌就按照公孙阅的谋策建议齐威王攻魏,齐威王果然接受了驺忌的建议并果然让田忌为主将。结果,田忌大败魏军,齐国成为诸侯中最强的国家之一。这时,公孙阅又给驺忌出了第二个谋策。

三十五年(公元前322年),公孫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

公孙阅的谋策是:让人假扮田忌的人带着重金去占卜,占卜的内容是:田忌能否代替齐王。这招非常阴狠,如果齐威王相信田忌有夺权的野心,田忌肯定就没有活路。驺忌果然按照公孙阅的谋策做了。田忌一听说这事,就知道驺忌在陷害自己,马上率领他的家徒攻打在临淄的驺忌。但驺忌早有防备,最后田忌战败,不得不逃出齐国。驺忌战胜田忌最主要的招术是:制造谣言。谣言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比看得见、摸得到的刀剑伤人更厉害。《史记》中有许多人都使用过这样办法致对手于死地。

三、针对可能产生的结果

当一个人或一个团体花人力、物力去努力做一件事时,一定认为做这事有好处,或不得不做。但是,如果认识到做这件事并不一定有好结果时,他或他们就不一定去做这件事。因此,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就是,想办法让问题制造者认识到问题发展的结果会伤害到他自身。

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84年,燕国宰相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夺取了灵丘,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公元前283年,秦国又同赵国几次进攻齐国,齐国人非常忧虑。这时,谋士苏厉替齐国给赵王写了一封信,劝赵国不要进攻齐国:

臣闻古之贤君,其德行非布于海内也,教顺非洽于民人也,祭祀时享非数常于鬼神也。甘露降,时雨至,年谷丰孰,民不疾疫,众人善之,然而贤主图之。

今足下之贤行功力,非数加于秦也;怨毒积怒,非素深于齐也。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欲亡韩而吞二周,故以齐餤天下。恐事之不合,故出兵以劫魏、赵。恐天下畏己也,故出质以为信。恐天下亟反也,故征兵于韩以威之。声以德与国,实而伐空韩,臣以秦计为必出于此。夫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楚久伐而中山亡,今齐久伐而韩必亡。破齐,王与六国分其利也。亡韩,秦独擅之。收二周,西取祭器,秦独私之。赋田计功,王之获利孰与秦多?

说士之计曰:“韩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变而祸已及矣。”燕尽齐之北地,去沙丘、钜鹿敛三百里,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燕、秦谋王之河山,间三百里而通矣。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已。王久伐齐,从强秦攻韩,其祸必至于此。原王孰虑之。

且齐之所以伐者,以事王也;天下属行,以谋王也。燕秦之约成而兵出有日矣。五国三分王之地,齐倍五国之约而殉王之患,西兵以禁强秦,秦废帝请服,反巠分、先俞于赵。齐之事王,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原王孰计之也。

今王毋与天下攻齐,天下必以王为义。齐抱社稷而厚事王,天下必尽重王义。王以天下善秦,秦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名宠制于王也。(《史记·赵世家》)

苏厉信的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启发赵王重新考虑跟着秦国打齐国,对赵国是否有好处。他先是建议赵惠文王思考一下怎么做才能成为贤君,二是建议赵王思考一下秦、赵、韩等国联合攻齐,结果会是谁得利。第二部分是通过分析历史经验说明秦国联合赵、韩等国攻打齐国的真正目的是:想要灭亡韩国、吞并东、西二周。打败了齐国,赵国也得不到实际好处。第三部分是苏厉借他人之口深入说明攻齐对赵国实际利益的损害。如果齐国北部土地被占领,那么,燕国离赵国近了三百里,韩国离赵国的都城邯郸只有一百里。燕国、秦国如果共谋夺取赵国的河山,他们从地理上很容易接近赵国。如果齐国被打败,赵国与外面的交往也会被切断。第四部分是从国际影响谈攻打齐国对赵国的不利和不打齐国对赵的有利。最初,赵国随秦国攻打齐国,一是受秦胁迫,二是觉得齐是大国,打败齐国自己也会得些利益。但经过苏厉这么深入的分析,赵文王也认识到攻打齐国的后果是赵国无法承受的。于是,赵国谢绝秦国,不再进攻齐国。苏厉给赵王的信,通過向赵王分析攻打齐国会对赵国产生哪些不利的结果,使赵王放弃与秦等国联合攻齐的行动,从而破坏了五国联盟,阻止了事情向对齐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这是通过否定结果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无论要解决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制定谋策涉及的因素是多还是少,要想使谋策有成效,针对性强是必要条件。而要想使谋策针对性强,就要对问题发生前、发展中和结局三个基本阶段认真研究,找出突破口。掌握了这个思路,也就掌握了制定谋策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兆琦.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韩兆琦.史记题评[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日]龙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4]朱东润.史记考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5]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猜你喜欢
史记针对性发展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