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骏振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文化课程的教学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对于体育教学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有些学校还采取忽视的态度。但是随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态度有了改观。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以中职院校为例,先分析体育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提出一些相关的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促进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起到绵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职院校;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改革当中,中职院校也在不断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體育教学当中,不管是教育的目标还是内容都越来越科学化、合理化,虽然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关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它和其他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对人才进行培养,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重视对学生实际意义更强的文化课或者是机械操作课的教学,而对于应用型相对不强的体育教学往往会忽略。
首先,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相关的体育锻炼器材也处于缺乏的状态。所以有的时候,一些体育教师想要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却受到锻炼器材的制约,同时在其他的文化课程时间不足时,体育教学做出妥协,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程。其次,和其他的学科教师相比,体育老师的待遇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一些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不愿意在课程上进行创新教学,而是选择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式不够先进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那么学生的锻炼效果和锻炼质量就得不到提高。对于普遍的中职院校来说,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口述方法,还有教师示范方法,这就导致体验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得不到调动。同时体育教师也很少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导致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合理方法分析
(一)学校要给体育教学提供充足的资源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学校就必须要转变对体育教学的忽视态度,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为体育教学提供资金支持,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第一,学校可以购买一些体育锻炼器材,满足学生的使用需要和教师的教学需要。比如说对于中职院校的女生来说,相比于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他们可能更加偏向于学习健美操或者是学习舞蹈,但是很多中职院校们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体育教学课程。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为前一教师准备室内教学空间,为学生学习健美操和舞蹈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第二,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采取重视的态度,鼓励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可以定期的组织教师和其他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目前一些关于体育锻炼的app在学生群体当中非常受欢迎,比如说悦动圈、keep、wake瑜伽等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开展体育教学,只要学生将个人基本信息输入到软件当中,就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提升教师融入学生群体当中,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体育教学。
(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热爱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师的教学。在体育教学开始之前,体育教师应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偏好,比如说很多的男生可能喜欢足球或者乒乓球,情人教师可以专门为其讲解锻炼的相关技巧,而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可能更加偏好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活动,体育教师可以对其展开健美操或者是瑜伽这类有氧运动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让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中职院校应积极探究合理开展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让体育教学能够发挥出培养人才方面最大化的价值。笔者也坚信,在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会不断地发挥出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梁耀林.南宁市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v.8;No.250,102-103.
[2]李金波.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究[J].现代盐化工,2019,v.46;No.187,161-162.
[3]包佶.中职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科技资讯,2019,v.17;No.56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