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琼洁
摘 要:同步课堂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一个主要方式。目前,温州地区在积极推进城乡同步课堂中已基本实现课程开设、硬件配置的任务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突出问题。根据温州地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文章从教师内部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支持两个维度,提出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线上线下实践共同体、优化培训内容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适切有效的帮助,促进同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城乡同步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3-0068-03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发展的强大动力[1]。目前,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开展城乡两地互动教学的同步课堂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促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主要方式。同步课堂是否高效且顺利地开展,不仅关乎城乡两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关乎两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对同步课堂的研究文献大致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讨论同步课堂的产生理论和特征[2];二是讨论同步课堂的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活动的设计[3];三是讨论同步课堂的实践问题,如课堂互动问题、技术环境问题、教师发展问题等[4-5]。根据文献结果,湖北省在推进同步课堂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三类较为成熟的模式。浙江省的城乡同步课堂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市在借鉴其他省市成熟模式努力克服共性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本地区特殊的推进难点和矛盾。本研究以对温州市城乡学校同步课堂的实地调研情况为依据,聚焦目前城乡同步课堂中比较突出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尝试建立此背景下的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与路径。
一、温州市城乡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及分析
温州市城乡同步课堂以城区支援学校和乡村受援学校“一对一”帮扶的形式开展,由优质学校部分学科的授课教师同时对本校学生和结对帮扶学校学生开展视频直播互动教学,使结对的学校学生实现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结对的学校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共同进行质量检测,让乡村学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到城镇的优质教学资源。截至2019年9月,温州市12个县市区共有236所学校结对,共计开设同步课堂400余节,参与师生达2万余人次,除语数英科四门主要学科以外,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同步课堂也在乡村薄弱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中陆续开齐。基于目前温州市“一对一”帮扶形式形成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跨越城乡两地空间距离上的隔阂,将城区支援学校的优质师资和资源同步到乡村受援学校的课堂中,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帮扶,以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整个实施过程主要涉及各县市区教研部门指导人员、支援和受援学校教师以及城乡两校的学生这三类人群。其中,支援学校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负责把控整个同步课堂的开展过程,包括与教研指导人员的对接、受援学校教师的指导以及和两校学生的互动交流;受援学校教师主要负责维持自己学校学生的课堂纪律和管理组织,配合受援学校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开展;教研部门指导人员除了定期到两校听课指导,把关教学质量以外,还需要和两校教师沟通交流,协调解决两校教师在同步课堂开展过程中的难点。
二、温州市城乡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温州对城乡同步课堂教学的推进,各校在课程开设、硬件配置等方面基本到位。但在同步课堂教学实施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本研究通过对受援学校和支援学校教师的访谈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城乡同步课堂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下三个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问题:
第一,支援学校教师外驱压力大,内推力不强。从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来说,城乡同步课堂作为省政府的一项民生实事工程,对各县市区学校有一定的指标考核要求,支援学校教师需要配合学校完成考核指标。而由于支援学校骨干教师在自己学校本身就有繁重的课业任务,此时再加上对受援学校同步课堂的备课、上课、课后教研等一系列工作,且自己又不能完全把握住受援学校学生的学情,不少支援学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表示难度高、压力大。从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而言,支援学校教师在同步备课、同步教研的过程中与受援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不充分,仍是用一种“权威”而非“平等”的心态和对方进行沟通,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准备的交流,没有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方式等深入研讨。
第二,受援学校教师的地位逐渐边缘化。支援学校教师多为骨干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丰富,在课前的共同备课以及课后的共同教研中,受援学校教师易对支援学校骨干教师产生依赖性,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的把控产生惰性。这种矛盾在课中尤为凸显,由于双方学校教师没有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讨,导致受援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被动,无法完全把握住支援学校教师的设计脉络,往往只能作为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甚至无法参与到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中,没有能够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弱化了受援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影响职业认同感。
第三,两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这里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指使用设备硬件和技术软件的基本信息素养以及利用技术收集资源和处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前,两校教师对传统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较为得心应手,但对同步课堂中出现的新型技术工具,如提聲手写板、希沃助手以及高清音视频编辑软件等较为陌生。部分支援学校教师对技术应用的范围和角度不够敏感,出现了教学过程中全程背对着摄影镜头、软件使用卡顿、没有考虑网络延迟造成对话不衔接等情况。另外,支援学校教师普遍对如何在同步课堂背景下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技术资源整合的问题存在困惑,不明白应该收集怎样的技术资源,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如何依据收集到的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同步课堂教学变革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两校教师能否在这一背景下抓住专业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关乎着同步课堂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需要对同步课堂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温州市城乡同步课堂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上述城乡同步课堂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突出问题,提高城乡两校教师特别是受援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发挥两校教师在各自场域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的共同发展,本研究依据地区教育教学的实际,从教师内部发展动力和外部环境支持两个维度,提出以下三点发展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首先,就同步课堂开设的背景而言,两校教师应该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战略。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战略设计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6]。两校教师应主动拥抱“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把握同步课堂这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有效合理地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师专业发展上,实现在同步课堂背景下“我能做什么”和“我能够怎么去做”的融合的问题意识转化,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培养在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奋斗。
其次,同步课堂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技术进课堂的产物,它本身就带有互联网应用中平等、开放、共享和协同的本质属性。就这一本质属性而言,城乡两校教师特别是支援学校教师应认识到,同步课堂是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完全由一方替代另一方完成教学任务。两校教师如果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就有必要在思维上扭转传统权威话语的“师道”观 ,因为在互联网情境下,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权威与浅薄之别[7]。因而,在同步备课和同步教研中,要避免流于形式的迎合性语言和活动,提倡以平等的身份、开放的胸怀就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问题开展研讨,由单向度知识生产到双向度知识共享转化,进而促进两校教师的协同发展。
2.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实践共同体
构建实践共同体是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基于教学实践活动或问题解决的需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学习、合作、交流、对话、资源共享、反思和再实践的活动平台[8]。在同步课堂背景下,针对城乡两校教师面临的成员异地、边缘化、缺乏情意沟通的问题,不仅要发展基于线上网络的虚拟实践共同体,还要构建基于线下場景的现实实践共同体。
作为虚拟实践共同体,城乡两校教师可以利用同步课堂专用教室配备的多媒体设备和软件,跨越空间的距离随时开展教学研讨,每一位教师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谈自己的观点与主张,互相交流学生学情、教学难点、问题困惑等内容,营造高效和谐的网络城乡教师交流氛围。各校教师依托教育技术中心和学校云数据中心的力量,设计、整合、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同步备课和同步教研中的文档、视频、图片等,形成基于两校校情和学情的独特的同步课堂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也能通过教学工具、教学模型、教学资源设计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受援教师自然地融入到共同体中,帮助他们由“边缘参与者”向“中心主导者”转变[9]。
除了以上基于网络的虚拟实践共同体建设,构建基于线下场景的现实实践共同体也同等重要。同步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授课老师,对于受援学校师生而言,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位隔着屏幕、镜头和麦克风的老师。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情感、归属等社会需要是一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情感也不可能与一个人的成长割裂开。因而,为了促进线上学习无障碍的互动和交流、促进两校教师情意的沟通合作,需要构建基于线下场景的现实实践共同体,定期组织城乡两校教师开展线下交流,例如在每学期初集体备课和大型教研活动中两校教师可以相互邀请,进而拉近距离,增进了解,深化友谊,为积极参与同步课堂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优化培训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10]。针对目前城乡两校教师在同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基本信息素养不足、利用技术收集资源和处理课程的能力缺乏等问题,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培训。借助教育技术中心、电化教育馆、教研部门学科指导专家的力量,对同步课堂中的设备软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地辅导。同时,也应考虑到,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科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上的需求、应用优势或弊端、教学模式及效果等,合理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同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总之,优化培训内容的目的始终还是为了促进城乡两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城乡两校教师在设备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以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同步课堂背景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温州地区对城乡同步课堂教学的推进,各校在课程开设、硬件配置等方面已基本到位,但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支援学校教师外驱压力大、受援学校教师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线上线下的实践共同体、优化培训内容为解决上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沈费伟.教育信息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选择[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54-60.
[2]魏雪峰,杨俊锋.同步网络课堂的理念、应用及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4(9):93-99.
[3]汪学均.视频互动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4):122-128.
[4]汪学均,靖国平,文付才,杨晓莹.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观察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8):64-68.
[5]王忠华,张鸽子,马芳.咸安“1+2”同步课堂互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7):59-63.
[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7]欧阳修俊.“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初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78-82.
[8]钟苇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25-129.
[9]吴秀园,王继新.同步课堂背景下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8(8):92-97.
[10]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31-36.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