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以大布江拼布绣为例

2020-03-30 08:45吴珂刘乃芳
湖南包装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社区

吴珂 刘乃芳

Wu KeLiu Nai-fang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1 大布江拼布绣现状

1.1 拼布绣定义及现状

提起拼布,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工艺品,如小孩子的虎头帽、口水夹等,在中国拼布工艺是一种最初级的女红。拼布也称绗缝,从传统意义上讲就是把一定形状的碎布或小片织物拼缝在一起而形成的布块。中国的拼布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由佛教传入,有些僧人行苦行,吃千家饭,穿百纳衣(图1),每家化缘一钵饭、一块布,最后拼成块状的百纳衣,也叫福田衣,体现了勤俭节约和广结善缘的精神。在国际上,拼布已经成为一门时尚和产业,在美国、日本等国,拼布艺术在其社会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拥有大量的艺术家、民间团体和个人爱好者。各种美术馆、画廊等展览机构展出优秀的拼布作品,人们对拼布艺术有极大的热爱和广泛的参与。

图1 百衲僧衣

大布江拼布绣是以地域为名,其根植于湖南永兴山区大布江乡,在永兴县龙形市乡、七甲乡、鲤鱼塘乡等地亦有分布,还广泛地分布于湖南郴州各区县,其以碎布为载体,用针线拼缝而成的民间技艺,类型有小孩的口水夹、凉帽、肚兜、背带、布鞋等,构图饱满,用色大胆突奔、造型夸张、针法巧妙多变,表现力强。大布江拼布绣在明清时期在湘南一带已经广为流传,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制作。清光绪《永兴县志·女红》有“春夏绩麻、秋冬纺棉”,贫苦者以此赡其家室。“勤针绣、理中馈、浣衣裳,虽贵盛之家亦然”等相关记载。

大布江拼布绣根植于深厚积淀的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上,已延续几百年了。在工业化后大量廉价产品的冲击下,及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门打工,这项在乡间盛行的手工劳动和其他非遗一样,一度衰落到无人问津。直到2009 年9 月,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布江拼布绣被正式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 年6 月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何娟作为大布江拼布重要的非物传承人,承担起了振兴大布江拼布绣的重任。目前,在各级政府及传承人何娟的努力下,已经建立了3 个固定传习所,设立了4 个固定展厅,培训合格绣娘200 多人,相关的非物质教育也已经在各个学校和部门有序展开。

1.2 研究意义

在当前西方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宝贵的本民族的文化已经被激流冲得七零八落,工业化进展的步伐遏制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这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与地方文化和精神的手工艺,作为一种温暖的艺术,又是应对工业化、快节奏生活的有效良方。如果不做好非物质文化的普及教育,下一代可能会忽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仅丧失的是一门传统手工艺术的问题,大布江拼布绣作为一门非物质文化,其价值已经上升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层次上。因此,无论是对个体、国家及全人类而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重任。

1.3 大布江拼布绣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只是大布江拼布绣,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人才承接问题。正是因为面临绝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被保护,正是因为其与大工业化不相融,才成为非遗。当前大布江拼布绣也是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的局面。在农业社会,大布江乡的人们除劳作外,农闲时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会做拼布艺术,这穿针引线、做工的技巧体现了女人的贤淑。但如今全乡还继续从事这一手艺的基本上是70 岁以上的老奶奶们了,年青一代都出去打工谋生,年青人既没时间也不愿意接起这个慢活。加之以前在民间流行的一些做工资料、图样、工具基本遗失,拼布艺术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地。

如何使年青一代对拼布艺术感兴趣,并且把拼布绣当作终身事业做下去,是关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点。当前深入研究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专职人员太少,对非遗项目的研究工作力不从心,缺乏复合型年轻专业人才,急需一批掌握传统的技艺,又有现代设计知识、审美能力、面向未来市场的受过培训和高等教育的年轻设计师、高水平的技师,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说是决定大布江拼布绣永续发展的事。

大布江拼布绣的永续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人的发展,首先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其发展的原生地,如果脱离其文化土壤,就会失去本来的活力,因此,其原有社区人员的认同和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永续发展下去的关键。其次是培养未来的设计师、消费者、工作者,这依靠的是教育。最后,国家层面对指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与教育也非常重要。以下从这3 个方面展开论述。

2 大布江拼布绣的社区认同问题

大布江拼布绣是在湖南永兴山区流传下来的,其带有一定的湘南山区特色。其所在永兴的几个乡及周边县区,就是其社区群体。相对政府指定的传承人,社区群体是另一种传承者,社区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培养他们对自有非物文化遗产的热爱和自豪意识,培养他们的保护和责任意识,营造起一种本土的保护氛围,群体中自然会培养出其他传承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

社区归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认定的必要条件。按照国际惯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有明确的社区归属,没有明确社区归属的文化项目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公约》对非物关于社区的定义,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城市居住社区,而是一个特殊群体。费孝通[2]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在英文里把这个大集体称为community,在此译成“社区”。

文中的社区认同是指获得大布江乡及周边乡里、县区的乡邻的认同。但实际上,大布江拼布绣这种传统的手工劳动很难撑起人们生活的经济开支,这也造成民众对它们的认同感非常低。在乡邻眼里,大布江拼布绣的价值只是一种实用的物品,远没达到如今倡导保护的价值,他们也看不到这一层价值,处于旅游区的社区在这方面的认识会好一些。

当前现有的非遗保护方法实际上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欠缺,如非常重视项目评审、传承人遴选等方面工作,而忽略了社区整体权益,这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周边社区认同带动不起来,民众没有从中受益,非遗保护难以真正落地生根,甚至可能造成对非遗持续发展的破坏。正如学者周星等[3]曾经说过:无论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号喊得多么高调,无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鼓吹得多么热闹,最后都必须落实到它们所依托的社区,都必须是使它们在民众生活中得以延伸或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地域性,它成长于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中,不可否认正因为其独特性,使它超越了地域和国家、种群的普世性的艺术价值。但如果脱离其地域性、原生性,它就会因不合时宜而枯萎,失去其生命力。

如今,大布江拼布绣的传承人何娟与政府非遗工作人员一起,带动周边乡村开展宣传活动,经常组织展览吸引年青人参加。不仅亲自组织免费的技艺培训班,还请老艺人们传授技艺方法。政府参与统一管理,同时又是家庭式分散作业,加上媒体加大宣传,在当地有影响的活动中不断宣传其文化价值,使年青人们对拼布艺术及其文化有认识和认同感,进而参与到传统技艺中来。

3 学校人才传承培养

非物质文化的永续发展还需要依赖于学校教育,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人员来因材施教。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从娃娃抓起,在小学生课程中可以趣味性为主,让他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是未来的设计师和消费人员,只有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消费人群。

由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这种文化中老年人大多亲历过,因此有亲切感,但孩子们则没有接触过,如果不接触是谈不上了解与热爱的。因此,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感知非物质文化,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亲近感、亲切感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群体”传承得以延续。这一点,在中国当前教育中显得尤为欠缺。

3.1 儿童的教育

日本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中,都将儿童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社区还是学校,都已经把传统教育深入到各个层面中。如让孩子们观看传统艺能和乐器表演,扩大对传统艺能有亲近感的人群,特别是增加孩子们可以亲身接触传统艺能的机会,让这些文化与生活密切相关。努力提高艺术指导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社区优秀的艺术家、文化艺术活动指导者、各类传承人和保护专家都要同教师们一起努力,进行指导。不仅是学校,还有社区、博物馆、各种传统节日等,让孩子们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它,并引以为豪。在具体传承活动中,日本非常重视全员参与,尤其是孩子们的参与。例如日本滋贺县草津市下笠町老杉神社调查的“参弥礼踊(一种祈祷五谷丰收的祭祀礼仪)”。该活动是日本国家级民俗无形文化资产,这是一项保留着较为古老仪式的民俗活动。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活动中,几乎都有儿童参与,而且始终将儿童放在第一的位置,甚至为了儿童的参与,宁可打破仪式活动的“常规”[4]。而中国正在恢复的各类非物活动中,几乎很少有儿童参与,致使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隔膜,这种参与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供学习与了解非物的过程。

3.2 中学生的教育

对于中学生,也需要把非物教育浸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中学课堂,带有一定体验性质,使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乐趣与文化之美。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非物社区,最直观地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如何被生产、设计的,向他们介绍更多的民间知识和相关技能,尤其是充分发挥他们最为活跃、最能学习的特性。在湖南省妇联的支持下,大布江拼布绣在长沙雨花非遗馆(湖南女红协会)设立了集展览、销售、体验为一体的展馆(图2)。对中学生们进行湖湘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学习,学生们不仅体验了大布江拼布绣,还可体验竹编、香道、茶道等12 种非遗项目。

对于高职一类的学生,则以学习和掌握技能为主,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又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某方面的“绝活”,经过时间的历练把他们培养为新的传承人。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目前也在摸索此类人才的培养方式,目前已经与当地教育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编撰了专门的教材,设置了拼布课程,特别是在永兴特殊学校建立了“爱心传承基地”,不仅为残疾学生们找到一条生活出路,也使学生们成为了非遗的爱好与传承者。

3.3 高层次的教育

大布江拼布绣目前虽与部分高校建立了联系,但基础并不稳健扎实,学校和政府还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尤其是与市场结合的实践教学还不充分,即使已经有了初步教学,但研发人才、市场开拓人才未跟上,今后项目也很难开展下去。 没有更高层次的教育,非物的再创造只能去模仿别的文化,这也是非物永续发展的一个障碍。除了传承人,还需培养更多的非遗师资,使教师们具备专业实践和专业技能,有指导非遗项目的能力,而当前非遗大师大多游离于学校之外少有进入学校进行传承式教学[5]。这对非遗的深入教育也会有很重要的影响。

图2 长沙雨花非遗馆(来源:大布江拼布绣公众号)

永兴大布江拼布绣已与湖南大学设计学院、湘南学院美术系达成合作研究关系,培养具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知识相结合的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在大学低年级进可开展拼布基础性课程,由学校专业教师教学基础知识,并定期请非遗传承人开设拼布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他们将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忠实的热爱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发现真正的对拼布有热爱的学生,三四年级选出有志于从事大布江拼布绣工作的可造之才,进入一对一“师傅带徒弟”的非遗技艺传授、传承阶段。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非物质文化与学校培养紧密结合,是一种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的创造性智力活动,人才是最为核心和基本的要素,只有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 传承人的传承保护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商界人士,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行政参与及财力支持,会使社会更加重视和尊重传承人[6],是传承人的巨大的支持力量。

4.1 传承人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保护

在大布江拼布绣保护中,从2011 年起大布江政府每年拨给该项目保护经费4 万元,现由传承人何娟女土牵头,创建大布江拼布艺术坊,作为该项目传承发展基地,以达到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县乡两级成立保护领导小组,对所有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建档,并制定了长期保护计划。正是因为有政府、新闻媒体、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传承人何娟才能有各种资源去参与推动大布江拼布绣的机会,并且把大布江拼布绣带出了国门。

新闻媒体的宣传造势,加快了非物传承人身份的认可,提升了传承人及其非物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人们的认知和认可。要充分给予传承人话语权和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为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充满自信,搭建公众参与技艺的平台,使人们对这种活动全面了解。塑造传承人地方文化人的形象,当周边的社会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他们的工作会带来更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也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了健康与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在当地社会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会越来越兴旺。

4.2 传承人自身素养提高

学界与政府部门要重视与传承人的思想文化交流,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一般因自身教育和眼界局限,较难把非遗传承工作往文化自觉和社会义务上去思考。学界和政府部门更要加大他们继续学习和思想交流,让他们走出去,了解更大的世界,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为物质生存而劳动,在新时代,其工作有更高的价值,在为国家文化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献出一份力,使非遗工作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工作。当传承者成为思想和技艺上的引领者,非遗的保护与创新工作才可能永续发展。

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人认可且走出去,其传承人本身也需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如果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只是固守在非遗的传统生存时空中,不与外界的拼布业界人士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的变迁相隔绝,则这种保护方式无异于“慢性自杀”,还是会面临绝境。因此,传承人需得有更高的学术和市场视野,大布江传承人何娟在政府的资助下进清华大学学习非遗相关知识,更好地了解世界、中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何被保护的,对于年青的传承人学习新的知识尤其重要。

只有各界人士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以其所具有的强大行政优势、学术优势、资金优势以及舆论优势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保护工作才能得以健康运行。

5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参与、推动,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才能在不断的潮流变动中,生根且蓬勃生长。文章特别论证了3 个方面的重要性,即社区认同参与,只有立于自身文化土壤的非物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下去;各层级教育的教学渗入,从儿童期的教育就开始的认知,让非遗进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及传承人自身在当下社会如何被保护与提升。只有全社会的热爱与推动,大布江拼布绣作为非物中的一员,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社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社区大作战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