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M 在脊柱融合术后融合率及并发症的系统评价与 Meta 分析

2020-03-29 11:55:40冯江涛杨雄刚伦登兴华池王丰刘永恒杨立张浩胡永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髂骨融合术自体

冯江涛 杨雄刚 伦登兴 华池 王丰 刘永恒 杨立 张浩 胡永成

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术式之一,已广泛应用于退变、创伤、畸形、肿瘤或翻修等[1-2]。然而,约 10%~40% 的患者出现植骨不愈合、延迟愈合或假关节形成,增加术后并发症,困扰脊柱外科医师[3-6]。目前,有多种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脱钙骨基质(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 ) 等[7-9]。其中,自体骨是植骨融合术中的“金标准”,融合率高达93%[5-6,10-11];但近、远期并发症不容忽视,如:慢性疼痛、血肿、感染、神经损伤、骨折等[12-14];尤其是多节段融合时,为获得足够的骨量,可能加重上述并发症,此时需要额外的骨移植替代材料[15]。同种异体骨可避免自体骨移植导致的供体部位相关并发症,但可能出现无菌性松动、新骨生长缓慢等问题,尤其是血供相对薄弱的部位[16-18]。人工骨无毒、易于消毒、来源广泛、制作工艺简单、可提供骨传导性[19],但不具有骨诱导活性,需要额外添加骨诱导生长因子[20]且体内吸收速度难以控制[21]。尽管 DBM 与同种异体骨同样存在免疫排斥或疾病传播等风险,但随着制备工艺的完善,近 10 年未见相关报道且 DBM 具有更好的优势:( 1 ) 充分“暴露”骨形态蛋白 (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 )[22],利于诱导新骨形成,加速植骨融合[23-24];( 2 ) 来源丰富,取材方便:DBM 是经过皮质骨脱钙形成,在人体中皮质骨占更大比例,应用前景更加广泛[25]。

然而,DBM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仍有争议。Epstein 等[26]在 140 例中使用 DBM 治疗脊柱退化性疾病,术后 6 个月融合率高达 92.1%;而 Moon等[27]在 27 例中使用 DBM 治疗脊柱退化性疾病,术后 24 个月融合率仅为 77.8%。Baumann 等[28]对比DBM 与自体骨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术后 18 个月 DBM 组与自体骨组融合率达 94%、10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 An 等[29]在一项 DBM 与髂骨自体移植对照试验中表明,融合率分别为 53.8%与 73.7%,DBM 明显低于自体骨的融合率。

目前对上述争议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 1 ) 通过收集 DBM 在脊柱融合术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 DBM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融合率和并发症;( 2 ) 探讨不同手术部位、术式及复合物对 DBM 在脊柱植骨融合术融合率的影响;( 3 ) 通过收集 DBM 和自体骨的随机对照或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探讨 DBM 与自体骨重建的预后差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检索

检索时限从建库至 2017 年 12 月 30 日期间公开发表的与 DBM 在脊柱融合术应用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WanFangData 数据库。中文检索词包括:脱钙骨基质、脱钙骨、骨移植材料、骨移植替代物、脊柱融合、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病变、腰痛、颈椎损伤等。英文检索词包括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Grafton DBM、Bone graft substitutes spine fusion、spondylodesis、lumbar fusion、thoracic fusion、cervical fusion 等。

二、文献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 1 ) 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病例系列研究、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语种不限;( 2 ) 研究对象为脊柱相关疾病;( 3 ) 干预措施为手术治疗,且脊柱融合材料为 DBM 或 DBM 复合物,随访时间 ≥1 年;( 4 ) 观察指标包括:融合率、并发症。

排除标准:( 1 ) 均没有提及融合率与并发症;( 2 ) 综述、病例报告、会议文摘、动物研究、致编辑信函、指导意见或评论等类型;( 3 ) 研究纳入的病例数少于 10 例;( 4 ) 重复发表的研究。

三、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文献筛选分 2 步,首先查重后去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研究;其次对余下的研究进行全文阅读进一步筛选。采用自制表格进行数据提取,包括:( 1 )研究特征:题目、作者姓名、发表年份、研究类型、研究时间、国籍;( 2 ) 患者信息:患者来源、患者基线资料 ( 性别、年龄、初次诊断、脊柱融合部位 )、样本量,随访信息;( 3 ) 干预措施:手术方式、移植材料种类;( 4 ) 研究结局:融合率、并发症等。在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过程中,若两位作者结果不一致,由第三位作者进行协商后作最终决定。

四、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对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系列研究使用 NI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 )[30]病例系列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其中 5 分以下的研究被排除。病例对照研究使用 NOS ( 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31]进行方法学和偏倚风险评价,若文献评分 ≤ 6 分被排除。RCT 使用改良版 Jadad 量表[32]进行质量评价,满分为 7 分,若文献评分 ≤ 3 分视被排除。

五、统计学处理

在进行效应量的合并前,通过Q检验或I2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I2<50% 则认为不存在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若P<0.1,I2>50%,则认为存在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若异质性检验发现明显的异质性,则分别去除每一篇文献后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 Egger’s 和 Begg’s 检验来判断文献的发表偏移,若Egger’s 检验P<0.1 或 Begg’s 检验P<0.05 则说明原始文献有发表偏移,需采用非参数剪补法估计缺失的研究数量,并对合并的效应量进行校正。以上所有过程均使用 Stata 13.0 完成。

结 果

一、文献筛选流程与结果

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最终纳入文献 29 篇:3 篇 RCT[29,33-34],10 篇病例对照研究[23,28,35-42],16 篇病例系列研究[9,24,26-27,43-54],共 2227 例,其中 16 篇病例系列包含病例数为 855 例,14 篇对照研究中DBM 组与自体骨组分别包含病例 814 例、639 例( Cammisa 等[36]的病例对照研究为同一患者脊柱双侧对照研究,共 81 例患者 );DBM 的总例数为 1669例,自体骨例数 639 例;平均年龄为 54.9 岁,男性所占比例为 42.4%,平均随访时间 24.7 ( 12~76 ) 个月 ( 详见表1 )。各研究具体详细信息见表2。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Fig.1 Flow chart of study screening

表1 本研究纳入患者基本资料Tab.1 Basic data of patients

二、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对 RCT 研究使用改良版 Jadad 量表进行质量评价,3 个 RCT 研究的评分为 4,都使用了随机化分组与双盲,但均无合适的分配隐藏。16 个病例系列研究使用 NICE 病例系列评分标准进行质量评价,16 个研究得分为 5.5±0.6,均为单中心研究,6 篇研究[27,43,47-48,53-54]详细描述了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3 篇研究[44,48,52]的病例样本为时间段内的连续病例。10 个病例对照研究使用 NOS 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总体得分为 7.3±0.9,所有研究对病例的确诊都有明确的定义及记录,3 篇研究[38,42,55]控制了除DBM 移植物外的干扰因素,3 篇研究[37,41,55]记录了在病例选择中的无应答率。

三、风险偏倚评价

在 Meta 分析中未发现异质性 (I2=0%,P=0.90;I2=0%,P=0.83 ),Egger’s 和 Begg’s 检验亦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笔者全面检索了中英文数据库,并且与被纳入研究无相关利益冲突,因此在Meta 分析过程中所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四、融合率

1.“患者”融合率 ( 多个节段融合术中,若 1 节段不融合,即认定该患者融合失败 ):纳入 11 篇共1254 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统计学异质性 (I2=0%,P=0.90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合并=0.93,95%CI( 0.69~1.25 );P=0.62 ]( 图2 )。

2.“节段”融合率 ( 多节段融合术中,需评估所有节段,1 个节段的不融合只能说明该节段融合失败,其它节段仍属于融合成功 ):纳入 5 篇,共 486节段。Meta 分析结果显示未见统计学异质性 (I2=0%,P=0.83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合并=0.62,95%CI( 0.38~1.00 );P=0.05 ]( 图3 )。

表2 各研究详细内容Tab.2 Characteristics of included studies

五、融合率亚组分析

在临床应用时,通常采用“患者”为单位,因此融合率亚组分析纳入标准是:记录“患者”融合率的文献报道。

1. 手术部位对融合率的影响:24 篇文献[9,23-24,26-29,34-39,41-45,47-50,53-54]记录手术部位、例数及融合率,共 1368 例 ( 表3 )。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3,P=0.453 )。

2. 融合方式对融合率的影响:22 篇文献[9,23-24,26-29,34-35,37-39,41-45,47-50,53-54]报道融合方式对融合率的影响,共 1220 例 ( 表4 )。椎间融合与后外侧融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85,P=0.007 )。

3. DBM 赋形剂对融合率的影响:24 篇文献[9,23-24,26-29,34-39,41-45,47-50,53-54]记录复合物对患者融合率的影响,其中 17 篇记录了 DBM 产品信息,包括 1368 例( 表5 )。

图2 “患者”融合率 Meta 分析森林图Fig.2 Meta-analysis of patients’ fusion rate

图3 “节段”融合率 Meta 分析森林图Fig.3 Meta-analysis of level fusion rate

六、并发症

16 篇病例研究[9,24,26-27,43-54]( 855 例 ) 记录了术后并发症,共 81 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9.4%。13 篇对照研究[23,28-29,33-42]记录了并发症,其中因Cammisa 等[36]研究为同一患者脊柱双侧对照研究,难以分辨并发症归属,余下 12 篇[23,28-29,33-35,37-42]中DBM 组 ( 668 例 ) 与自体骨组 ( 495 例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8.5%、10.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9,P=0.210 )。其中,感染率分别是 2.4%vs.2.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12,P=0.645 )。术后疼痛率分别是 0.4%vs.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19,P=0.022 ),DBM 组术后疼痛率明显小于自体骨组。在病例系列中,疼痛与感染均发生在骨移植物处,14 次二次手术中 7 次因疼痛而取出内固定、4 次为二次融合,2 次为深度感染清创、1 次因切口下血肿所致。在对照研究中,DBM组疼痛与感染均发生在植骨处,10 例二次手术患者中 3 例因疼痛取内固定,3 例为再次融合;自体骨组 9 例疼痛中 6 例发生在供区,14 例感染中 1 例在供区,8 次二次手术分别为 3 例因疼痛取内固定和5 例再次融合。硬件相关并发症中多为邻关节退变与器械松动。在病例研究中出现 4 例血栓、1 例心肌梗死、6 例脑脊液漏、1 例呼吸衰竭,但均与移植物不相关。没有发现与 DBM 相关的突发恶性事件( 表6 )。

表3 手术部位对融合率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surgical site on patients’ fusion rate

表4 融合方式对融合率的影响Tab.4 Effects of fusion type on patients’ fusion rate

为明确 DBM 的总并发症,合并所有研究类型的资料 ( 包括病例系列和对照系列 ) 共 1523 例,并发症为 138 例,总发生率为 9.1%,其中二次手术率约1.3%。最常见手术相关并发症为短暂神经障碍 ( 术中刺激有关 ),发生率约 1.8%。未见免疫排斥或疾病传播等并发症。

表5 DBM 赋形剂对融合率的影响Tab.5 Effects of DBM carrier on patients’ fusion rate

表6 并发症类型及病例数Tab.6 Detail data of complications ( n )

讨 论

脊柱融合术的目的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10]。尽管自体髂骨移植是脊柱融合术的金标准[5,7,56],但髂骨移植所带来的供区并发症给患者与临床医生造成极大的困扰[12-14]。而 DBM 可以减少供区相关并发症,而且能够提供骨整合所需要的支架作用,“暴露”出的 BMP 也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生长[23-24,57]。然而,DBM 在脊柱融合术中的融合率及并发症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分析 DBM 的融合率及并发症,对比 DBM 与自体骨的术后差异。

一、融合率的影响因素

自从 DBM 被 FDA 批准用于脊柱融合后,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被广泛试用。经过累积 Meta 分析显示,最终总体融合率为 84%,与自体骨的对比中无统计学意义。Hsu 等[58]所作综述中 DBM 组融合率为 89%,高于本研究结果,但其纳入病例数仅为192 例。本研究中,颈椎、胸椎、腰椎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胸椎样本量小,颈椎腰椎共占比高于90%。颈椎融合率高与腰椎,可能原因是颈椎负重较轻,术后多有外固定器具的使用,容易控制活动度[13]。颈椎融合手术多发生在 C3及其以下颈椎之间,目前认为颈部生理功能多由 C1及 C2承担,因此融合之后患者感觉较好。在本研究中颈椎融合术中多进行接骨板内固定植入以稳定颈椎结构,可能是颈椎融合术的成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后外侧融合术使用较多,但其融合率低于椎间融合术,可能原因是:椎间融合的接触面积更大,提供更理想的植骨床[59];椎间融合后机械性应力也能刺激融合[60]。Baumann 等[28]认为后外侧融合缺乏机械性应力刺激及软组织的阻挡,使得 DBM 易被吸收,降低融合率。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相符合,在2012 年一项系统评价中,Hsu 等[58]因后外侧融合率和证据等级低而不推荐 DBM 在后外侧融合的使用。目前而言,相比于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能够较彻底的去除植骨区皮质骨,此外器械的加压作用使植骨材料与骨床紧密接触,保证了较好的植骨环境。因此,虽然椎间融合成功率更高,但是后外侧融合仍是简单且有效的腰椎融合术。

DBM 具有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但其性能存在一些不足,常与其它材料搭配以提高自身特性。如 DBM 赋形剂不但能够赋予新的物理形态,而且加强其骨传导。目前常用的赋形剂包括:甘油 ( 如Grafton DBM 等 );胶原 ( 如 Osteofil DBM 等 );硫酸钙 ( 如 AlloMatrix DBM 等 )。其中,Osteofil DBM 提供最高的融合率 ( 88.8% )。Epstein 等[26]对 140 例患者进行 Osteofil DBM 移植促进腰椎融合,术后 12 个月融合率为 92.1%,作者认为 Osteofil DBM 可以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物。Zdeblick 等[61]对比Grafton DBM 和 Osteofil DBM 的融合效能,术后 28 天Osteofil 的融合效能明显优于 Grafton。AlloMatrix 是融合率最稳定的产品。Ahn 等[39]对比 AlloMatrix 与自体骨在腰椎的诱导活性,术后 12 个月 AlloMatrix与自体骨组融合率分别为 86%、87%。DBM 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依然显著,Grafton DBM 在不同研究之间融合率差异较大 ( 52%~100% )。以甘油为载体的DBM 产品在被植入后容易因体液环境物质交换而流失,因而可能损失部分成骨性能。胶原是常用的支架材料,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宜的可降解性及弱抗原性,因此胶原是 DBM 产品常用赋形剂之一,胶原不但可以黏合 DBM,而且通过细胞黏附更易促进骨生长。而硫酸钙为载体的 DBM 产品多为自固化型植骨材料,更容易使 DBM 在植骨区停留,并且赋予了 DBM 产品更好的支撑性能。

为增强 DBM 的骨诱导性,临床应用时常在DBM 中添加适量的 BMP,以提高最终融合率。Kurd等[62]利用 DBM 与 BMP 混合物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 18 个月融合率达到 87.2%;Glassman 等[63]给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一项 RCT 中发现,术后 24个月 BMP 治疗单节段融合上优于髂骨自体移植 ( 融合率分别为 96%、89% ),作者认为 BMP 可以有效地增加移植物的骨诱导活性。BMP 是一种具有强大骨诱导能力的成骨因子,能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在 DBM 产品中添加适量 BMP 能够有效增强其骨诱导性能,但昂贵的价格是限制 BMP 推广的原因之一。

DBM 最大缺陷是缺乏骨源细胞,即无骨发生性能。因此,临床应用亦常把 DBM 与自体骨、自体骨髓混合使用。自体移植物提供大量的成骨前体细胞与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 β-转化生长因子[64],不仅填补骨发生性能的缺陷,而且增强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能[35,37]。Ammerman 等[65]将DBM 与自体骨髓混合治疗腰椎疾病,术后 12 个月融合率达 91%;Park 等[44]将 DBM 与自体骨混合以促进颈椎融合,术后 16 个月融合率高达 97%。在一定范围内,DBM 产品中 BMP 的浓度与新骨形成之间存在正相关[66],不同产品批次之间 BMP 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其临床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Wildemann等[67]对 8 个不同批次的 Grafton DBM 进行 BMP 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BMP 含量为 0~4810 pg / mg,变异系数高达 92%。目前越来越多的 DBM 产品被推广应用到脊柱融合手术中,DBM 产品由于载体的选择、生产过程的不同及供体的差异最终将呈现不同的骨诱导能力,对于其中单一因素对最终融合率的影响,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试验去探究。

二、DBM 的并发症

DBM 作为一种新兴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为新骨形成提供理想的微环境,避免自体髂骨移植的供区并发症。在本研究所纳入病例对照研究中,DBM和自体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8.5% 和 10.7%,两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然而 DBM 组远期疼痛率显著低于自体骨组。Hoffmann 等[38]在一项对照研究中发现,DBM 组与自体骨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但DBM 组感染率明显低于自体骨组 ( 1.6% vs. 2.2% )。

本研究中,供区疼痛、麻木是自体骨移植的主要长期并发症。Kim 等[68]对 110 位使用髂骨自体移植、后路椎体融合患者进行了随访,术后 12 个月16.5% 的患者认为取骨部位疼痛甚于手术部位,并且 29.1% 的患者报告取骨部位麻木。Kang 等[34]对比 DBM 与自体髂骨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术后 6 个月及 24 个月,DBM 组的供区疼痛的患者明显少于自体髂骨组 ( P=0.015、P=0.007 )。对于髂骨取骨处长期疼痛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确。长期疼痛麻木可能与神经损伤有关,股外侧神经可在髂前上棘后方 2 cm 处越过髂嵴向下走行,该神经的损伤可以导致取骨处疼痛及大腿外侧麻木,另外髂嵴取骨处伤口感染、二次骨折等也是导致疼痛的原因。DBM 的使用避免了二次手术,完全杜绝了取骨手术带来的并发症,这是 DBM 组并发症低于自体骨组的主要原因。

脊柱融合后,相邻节段出现不可避免的应力集中增加,小关节接触部位及运动生物力学改变,这些改变可导致融合椎体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69]。Kim 等[40]对比 DBM 与自体髂骨在颈椎融合中的应用,术后 24 个月两组患者分别出现 9 例和 2 例无症状性邻关节退变,无统计学差异。

此外没有发现与 Grafton DBM 相关的肾毒性事件,也无其它与 DBM 相关的突发恶性事件,表明在脊柱融合术中 DBM 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并且相对于自体髂骨移植消除了供区并发症。

三、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 1 ) 由于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所以本研究所纳入的原始文献中以观察性研究偏多,但严格的质量评价保证了纳入文献质量中等偏上,减少了偏倚;( 2 ) 目前为止,对于脊柱融合成功与否的判断尚无统一标准,笔者筛选了使用 X 线片及或 CT 影像作为判断标准的文献,尽可能使评价标准相一致。

DBM 在脊柱融合术中可作为理想的自体骨替代材料,其具有较高的融合率,同时能避免自体骨移植带来的诸多供区并发症。在 DBM 载体选择上,甘油、胶原、硫酸钙及单独 DBM 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胶原为载体的 Osteofil DBM 产品融合率较高。在脊柱各部位,无论是颈椎、胸椎和腰椎融合率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融合方式上更推荐椎间融合。

猜你喜欢
髂骨融合术自体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Beagle 犬髂骨嵴解剖及取骨术
骨盆尤文氏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征象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43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游离髂腹部(髂骨)皮瓣的血管分型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