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莉,叶小舟,张小红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贵州 贵阳)
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护理管理的一个方面,它贯穿于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血液净化的各项净化技术基本由护士完成,由于血液净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所带来的对护士技能要求的提高,以及护理工作的高负荷和高责任,都增加了护理的风险性[1]。血液透析室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极其简单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2]。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医院血透室面临的首要问题。分析和探讨影响血透室护理风险隐患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并加强了风险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选取我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30名护理人员和90例透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30名护理人员的年龄范围在21~47岁,平均(34±4.5)岁。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范围在52~76岁,平均(64±5.9)岁,平均病程为(10.7±1.5)年。
护理风险管理未干预前的统计结果作为对照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的临床统计结果作为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本着为患者服务、为患者着想的理念,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透析的相关知识,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②提高和培养护士的专业水平:每3个月开展一次有关血液透析知识及操作方面的培训,设置一年一考的透析知识和技术操作的考试,要求护士精通技能和专业知识。③营造舒适的血透室环境:根据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给予处理,并且向患者宣传透析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透析的必要性[4]。④设置护理风险小组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讨论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措施的建议。⑤制定机器操作制度,尽可能使护士的操作技术规范化,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养护,测试机器的灵敏度,提高患者的透析效果[3]。
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结果显示了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的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结果可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力度后,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90例患者生活质量比较[(±s),分 ]
接受调查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97.3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66.52%),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1.1 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最近1年来医护人员工作量增大等原因,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能严格按照血透室的规章制度进行,给护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表1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n(%)]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因素统计结果比较(千次)
3.1.2 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在接受教育或培训时,往往侧重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认识,护理风险意识薄弱,不能有效解决护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易造成医患纠纷[6]。
3.1.3 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发展能力不高
由于近年来医院血透医护人员队伍的年轻化,血透室的医护人员大多经验不足、知识缺乏,不能及时准确地分析判断患者病情的变化发展,并展开进行及时施救,血透室护理风险系数提升不少[7]。
3.1.4 内院感染隐患大
由于血液透析过程的特殊性,血透室的环境、消毒隔离、透析用品用水等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医院一旦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院内院感染,引发医患纠纷[8]。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随着血透患者的增多,护理工作的紧张繁琐,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出现态度冷漠、少言寡语等现象,大大影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容易引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告知不到位,告知患者的行为不规范等情况,给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3.2.1 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重视护理风险教育,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通过对前2年的风险发生情况做总结,组织科室全体护士进行学习,特别对于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重点强调,提高风险意识,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医院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涉及医学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护人员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要将医护人员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并纳入考评范围,规范医护人员的护理行为;要做好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评价和总结,对有可能造成护理风险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义。
3.2.2 做好风险预防
通过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和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并实行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3.2.3 摒弃“惩罚性”文化,建立自愿报告系统
自愿报告系统提供了一个发现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的机制,可以做到风险共享。自愿报告系统成功的关键是非惩罚性的环境、报告方式的简洁及时有效的反馈。
3.2.4 规范护理管理
加强监督机制,将互动管理应用到血透室风险管理中:加强护士长每日五查---环节质控小组检查---透析区域小组检查---护士自查相结合,环环相扣,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发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人参与风险管理。
3.2.5 加强院内感染的防范工作
医院要重视血透室消毒隔离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血透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并在医护人员中推广。同时,定期开展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相关规章制度以及预防感染管理要求的学习,规范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医护人员对内院感染的防范能力。
3.2.6 推进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
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血透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服务。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在血透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医院要做好对医护人员的提供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帮助医护人员调整不良的工作情绪和心理,适当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保持他们工作的热情,推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
3.2.7 强调细节管理的重要性
细节决定成败,血透室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却可以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加强科室人员工作细心度培养,养成重视细节的习惯。
3.2.8 加强专科培训,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制定详细的分层次培训计划并实施,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培训和考核,对于新进人员实行一对一的培训,将各种细节,各种容易发生风险的因素一对一的教给她们。
3.2.9 加强现场工作的适时指导
关注风险发生的高危环节、高危时间段:每天由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做好现场工作的适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定发生护理风险的高危时段、高危人员、高危患者等相关因素,做好监控。
临床上肾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很不理想,需要透析的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血透室与患者的透析效果密切相关的。血液透析的各项工作都是由护士操作完成的,操作技术的更新、患病人数增多、护理工作强度都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这些风险都贯穿透析的每一个环节。所以,选取我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选取30名护理人员和90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97.3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66.52%);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透析患者;观察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大护理风险管理力度显著提高了透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血透室是患者密集的场所,传统的管理方法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大,由于护士缺乏经验和交流能力、风险和责任意识薄弱,患者对透析效果和医院医疗环境不满意程度高,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9]。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可以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护士对各项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提高了护士和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使患者透析效果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技术和护理水平[10]。
综上所述,加大护理风险管理力度显著提高了透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