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成效
从2017年试点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以下简称“满天星”训练营),2018年全国首次遴选建设47个“满天星”训练营,2019年8月底召开经验交流会,到2019年底已有93.6%的“满天星”训练营按照建设要求开展了各种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促进局部资源整合,打造优质资源平台
“满天星”训练营的口号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满天星”训练营在建设过程中较充分地发挥了聚的作用,除政府、教育和体育等职能部门参与外,还吸引了国内外足球俱乐部、品牌青训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加入,将局部优质的足球资源引进“满天星”训练营,搭建“开放包容、互鉴共赢”的资源聚集平台,为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2.深化特色学校建设,丰富校园足球层次
“滿天星”训练营的载体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主,选择发展更好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成为“满天星”训练营的营地学校,同时也能够促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满天星”训练营从本区域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遴选出26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成为营地学校,这部分学校不仅受到学校领导重视,还是足球传统学校且资源较丰富,在政策和资源的支持下,营地学校会成为校园足球竞技水平提升和优秀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将原来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划分为营地学校和特色学校,能够丰富校园足球的层次,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向营地学校发展,促进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足球竞技水平
“满天星”训练营是对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通过对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训练、赛事规划、竞赛性选拔等重要环节的梳理和重建,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在局部形成了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探索与尝试是对原有青训体系的完善,不仅增强了区域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而且较快地提高了校园足球水平。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的评选中,“满天星”训练营共有133人入选“最佳阵容”,其中小学组38人,初中组48人,高中组47人,占全国的26.6%,凸显了“满天星”训练营在高水平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工作的思考
1.建立青训:设计一条适合校园足球发展的路,坚定走10年或更久
2000年“欧洲杯”,卫冕冠军德国队小组赛1平2负未能出线,时任德国足协主席的格哈德认为,德国足球到了应该重建的时候,为此推出了一项“拓展人才促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366个足球训练基地,选拔了14000名11~17岁天赋较好的男女足球队员,在1200名优秀青年教练员的指导下踢球,德国足协每年为此投入1000万欧元。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俱乐部也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2002/2003赛季开始,德甲和德乙的36个俱乐部都建立了青训中心,否则将会被取消参加联赛的资格。青训中心也必须配备全职的教练员、寄宿制学校和充足的场地设施等,有5500名12~23岁的优秀足球队员在这里接受训练,德国36家俱乐部每年为之付出8000万欧元。
2009年,德国U21、U19、U17共3个年龄段的队伍获得欧青赛的冠军,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德国国家队有19名足球队员来自青训中心。2014年,德国重夺“世界杯”冠军时,主力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由此可见,即便是底蕴深厚的德国足球,也需要静下心来深耕青训,通过10年的时间努力重回巅峰。因此,具有成果的青训除了科学的体系设计之外,更重要的是各方齐心协力,按照一个计划坚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英国足球的再次崛起、日本足球的再度辉煌、越南足球开始崭露头角等案例来看,青训就是设计一条适合的路坚定不移地实施10年,甚至更久。
2.青训基地:“满天星”训练营的定位
“满天星”训练营是教育部与体育部门双方共同努力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青训体系,也是建设新式足球的新模式,是学习国外先进校园足球发展经验的“加强版”、校园体育的“改进版”和中国举国体制下的“升级版”。从主管部门对“满天星”训练营建设意义的阐述来看,“满天星”训练营是承接校园足球普及推广的升级,是培养优秀足球精英的起点,相当于德国“拓展人才促进计划”中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在建设校园足球发展与搭建中国特色青训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部在推动“满天星”训练营建设时,已经有了“满天星”训练营准确的定位。所以,2017年“满天星”训练营开始试点,2018年开始建设47个“满天星”训练营。“满天星”训练营是中国青训体系重建的开始,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坚持,让“满天星”训练营充分发挥“聚和散”的作用。
3.承上启下:“满天星”训练营的作用
校园足球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建设成“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构建的“五位一体”的体系。“满天星”训练营位于这个体系的顶端,肩负进一步加工校园足球体系选拔的优秀苗子,并向中超、中甲和中乙等64支职业俱乐部梯队输送队员的重任。从首批47个“满天星”训练营建设来看,“满天星”训练营在体系中立足未稳,尚未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在校园足球“五位一体”的体系中“满天星”训练营并未占到顶端,各地主管单位及学校对“满天星”训练营的定位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无法从体系里吸引优秀的校园足球精英进来,无法说服学校、教练和家长将学生送进“满天星”训练营,当前13293名营员中最优秀的学生经常面临业余体校、足球俱乐部和培训机构的“抢人”问题,较为理想的状态也只能做到“共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要接受多个体系、多个教练员多种风格的训练,他们不得不在不同体系里切换训练计划和目标任务。在科学的足球训练体系中,“杂家”未必是好事,优秀的苗子往往在博弈中成为牺牲品,最终远离预想的发展空间和轨迹。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不仅是“教体融合”的问题,更是“满天星”训练营在校园足球体系中未被认可的问题。所以,要保证“满天星”训练营能启下,要赋予“满天星”训练营与定位相关的作用和权力,给予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让“满天星”训练营有发展的空间。
其次,“满天星”训练营并未被职业俱乐部认为是承上的重要部分。当前,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中,梯队都是由俱乐部自建或与业余体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共建。对校园足球体系基本保持不合作,甚至是排斥的态度。在调查的“满天星”训练营中与职业俱乐部保持合作的是南通市“满天星”训练营和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深圳市宝安区“满天星”训练营与深圳壆岗足球俱乐部、大连市金普新区“满天星”训练营与大连千兆足球俱乐部等,而且合作的基本是中乙俱乐部。而中乙俱乐部基本以一线队为主,建设梯队只是为达到足协的准入条件。校园足球与职业俱乐部之间有参赛资格的隔阂,因此,重视校园足球的学校对职业俱乐部都“敬而远之”。
“满天星”训练营要起到承上的作用,建议让“满天星”训练营成为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青训体系衔接的试验田,解放大本营营员的身份限定,在“满天星”训练营注册的学生可以参加教育系统和足协双方的比赛,从而为“满天星”训练营与职业俱乐部拓宽合作的空间,真正让“满天星”训练营成为承上启下,搭建中国特色青训体系的关键点。
4.虚拟基地:“满天星”训练营的形态
“满天星”训练营是建立在本地县(区)域内,把本地区有足球潜质、有道德、有理想的青少年足球人才选拔入营,选派高水平的教练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到营区指导和培训,在营区中使营员的足球运动技能进行专业化学习以及提升,为县(区)域内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训练结束后营员又回到各自学校辐射和影响其他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学生踢足球。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所说:“它是一个虚拟的足校,不需要新建校舍、运动场、宿舍,是新型足校的雏形。”
在“满天星”训练营的建设中,有种以一所学校为营地集中培养人才的模式,如,昆明市的“满天星”训练营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厦门市的“满天星”训练营在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濱州市的“满天星”训练营在山东省北镇中学等,这些学校通过招收特长生的方式,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校园足球优秀人才的聚集地。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通过“四集中”解决了球队训练和管理问题,但同时也造成了全市、全省其他区域发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下降,对校园足球普及推广存在一定的弊端。“满天星”训练营建设的真意是“聚和散”,在促进校园足球的普及推广中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满天星”训练营要成为具有覆盖面的青少年训练营,而避免成为新的业余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