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洋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專业化、复合型的翻译人才。高校作为翻译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教学模式单调、内容陈旧、生态翻译环境不理想、译者中心地位不突出等困境。近年来,生态学的蓬勃发展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加快了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视角下探寻翻译教学发展的新模式。这一过程对促进高校翻译专业教学模式转变、构建良性互动的“生态翻译系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态视域;翻译教学;新模式
生态学(Ecology)这一概念最早在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aeckel)提出,是一门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核心观点是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1]。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领域专家学者逐渐开始用生态学视角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探索和研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交叉学科,如环境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在此背景下,生态语言学(Ecology of Language)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悄然兴起,其主要研究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倡导从生态学视角下研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研究的主题包括语言习得、语言生存、语言多样性、语言演变、语言教学等。豪根(Haugen)在其语言规划观中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对“特定语言与它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他把语言使用者和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喻为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共生。我国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也在生态语言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概念,提倡从生态学视角下对翻译进行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开创了“翻译即适应选择”的生态范式研究领域[2]。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载体。在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外语教学活动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将为翻译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生态视角。
1 高校翻译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翻译人才,然而由于翻译教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且受到多种因素的阻滞,我国高校翻译教学仍然面临很多困境和难题。本课题以贵州财经大学翻译专业为例,从生态视角下对该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了高校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寻求转变的良好态势。
贵州财经大学是贵州省一所普通本科类院校,该校目前设有一个翻译本科专业和一个翻译硕士专业(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授权点。为发挥省内唯一经济类本科院校优势,整合学校办学资源,贵州财经大学在外语教学中确立了“应用型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定位,将翻译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外国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全面,具有较宽广的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笔译理论与技巧,熟悉翻译国家概况和英汉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调查发现,贵州财经大学在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等完全由学校制定,未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人意愿。生态语言学理论要求语言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因此,翻译教学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和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期望值等,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此逐步引导和实施教学。
“翻译生态环境”不理想,“译者中心地位”不突出[3]。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往往以翻译理论为基础,采取一些常用的翻译策略或技巧,翻译材料通常由教师指定。这种翻译教学模式人为地割裂了翻译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破坏了学生的“翻译生态环境”,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受到了极大限制,难以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翻译能力自然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从而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
教师对学生缺乏引导,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有待完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导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尽管教育界多年来一直倡导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事实却并不理想[4]。语言教学的核心不在于教学过程的灌输,在于激发学习者对语言的感知,教师应担任学生语言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者”而非“主导者”。此外,传统翻译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纠错式”评价机制,导致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学生的翻译思路,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2 生态视域下翻译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生态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新模式(见图1)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以“译者”(即学生)为中心,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也是教学实施过程的核心。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具有主动创造意义的“生态学习环境”,当学习者在这一环境中处于活跃状态时,能够直接感知语言的意义。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译者中心论”就是将译者看做是具有创造性、感性、起主导作用的独立主体,是让整个翻译过程持续进行的基石[5]。在这种生态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语言习得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学实施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翻译能力的不足以及提高努力的程度。当然,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翻译过程的指导者,也是学生译文的读者和评判者,“以译者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否认教师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化语言教学观创造性地将生态学理论与语言教学过程相融合,重视学习语言各要素间的交互关系,并强调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文化依附性和动态、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优势[6]。翻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选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设计符合学生预期的教学评价机制,从而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调查发现,尽管贵州财经大学目前的翻译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该校在转变翻译教学模式中作了许多有益尝试,如:将翻译教学与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改变纯理论授课模式,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创办翻译工作坊、校企合作等形式建立翻译实习基地,以此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相关实践表明,这些举措对提升该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自主性和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生态理论的热潮和当代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中,从生態视角考察翻译的研究范式,探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模式和语境维度,考虑教学实施的总体背景和涉及的多种因素,从而为高校翻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升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了更广泛和深层意义上的理论指导。
3 结语
语言学习如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语言生态系统离不开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尊重语言发展规律,研究语言学习各要素及师生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翻译能力和形成翻译思维[7]。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需求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双方协商统一后再具体实施。第二,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尽可能选择贴近现实的翻译材料和仿真的翻译情境,使学生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第三,协调翻译教学与学生兴趣、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及课上、课下等翻译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创建和谐的“翻译生态环境”。在我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具体的翻译教学领域,重新审视我国高校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生态翻译教学新模式,提高翻译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9-13,99.
[2]李 倩.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转混合教学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8,39(11):71-75.
[3]王树杰,王 雪.从生态翻译学视角重新思考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3):136-138.
[4]王建华,周 莹,蒋新莉.近20年国内外生态翻译学研究可视化对比[J].英语研究,2019(1):130-143.
[5]王 月.生态语言学视域与英语综合类课程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19(4):222-223.
[6]吴 非.生态语言学背景下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困境与措施[J].当代教研论丛,2019(1):100-101.
[7]周流溪.语言生态学的宏观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9(1):87-96.
Abstract:At pres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urgently that needs high-level, specialized and compound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training base of translation talents, are faced with the difficulties of monotonous teaching mode, outdated content, unsatisfactory ecological translation environment and not prominent translators central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y has provided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accelerates the pa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Taking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at present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new form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development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is process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transl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is explored construct a benign and interactiv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ystem”.
Key words:ecological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new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