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珍 白明 苗明三
摘要 目的:总结中药用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规律及方法。方法:以“中药外治”和“高血压”为主题词,搜索中国知网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治疗方法,建立数据库,归纳总结外治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情况、高频药物及用法用量、外用频次、疗程、时间、部位、注意事项等内容。结果:共筛选出389篇临床外治高血压的文献;治疗方法以联合用药为主,单纯疗法较少,分别占比84.31%,15.68%;用药频数、用法用量、疗程、单次用药时间、用药部位、注意事项等均因给药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结论:中药外治高血压常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足浴方式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共同治疗,外治方法作为辅助手段,疗效确切,应用广泛。
关键词 高血压;中药外治;规律分析;数据挖掘;辅助治疗;穴位贴敷;足浴;耳穴贴压;临床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rul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auxiliary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Methods:With theme terms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hypertension”,related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in CNKI(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9)was retrieved.Treatment methods recorded in the literature was sorted out.A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And the treatment methods,combined medication,high-frequency medicines,medication methods and dosage,frequency of external use,course of treatment,time,location,precautions,etc.in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ere summarized.Results:A total of 389 literatures on clinically extern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were screened out.The treatment methods were mainly combined medication,with less simple therapy,accounting for 84.31% and 15.68%,respectively.The medication frequency,medication methods and dosage,course of treatment,time of single medication,location of medication and precautions were different due to different ways of administration.Conclusion: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hypertension commonly includes acupoint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auricular point application and press,as well as foot bath combined with other treatment methods for joint treatment.The external treatment as an auxiliary means,the effect is accurate,and it is widely used.
Keywords Hypertension;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ule analysis; Data mining; Adjuvant therapy; Acupoint application; Foot bath; Auricular point application and press; Clinical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R255.3;R256.2;R54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03.011
高血压的发病受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高血压将会引起人体的心、脑、肾、眼等器官的病变,引起多种并发症,同时易引发其他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由某些特定的疾病引起[1]或与遗传因素、体质量超重、过量烟酒、长期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2]。而中医上没有高血压的说法,综合其主要症状来看高血压属于中医上讲的“头晕”“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眩晕的原因有肝肾阴虚、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以及气滞血瘀等。
在国内外疾病谱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是目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并在诸多老年病中发病致死率最高[3],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寻找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高血压的方法迫在眉睫[4-5]。目前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局限于利尿药、β受体阻断剂等,并且需要终身服药,不易根治。中医方面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也有很多种方式,并且优势明显[6],李燕萍等人使用小柴胡汤口服治疗高血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唐善慈等人使用中药穴位贴敷的的方法治疗高血压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7-8]。高血压作为目前难治的疾病之一,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治疗手段,而外治是目前研究及應用较少的手段,中药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大大降低了口服药物的一些缺点,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并可降低不良反应。通过各种外用中药辅助治疗各种疾病已在临床上去的一定的疗效,目前中药外治高血压临床运用越来越多,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9-11]。
此文主要通过检索文献总结中药外用辅助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规律,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撑并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的“专业检索”中填入:FT=‘中医*‘临床*‘外治*‘高血压,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共检索4 122篇文献。筛选出389篇文献。
1.2 纳入标准 明确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对象≥30例,且明确提供治疗手段、处方组成的文献。
1.3 排除标准 1)方剂组成不完整及加减方的文献;2)重复使用同一方剂的文献仅纳入一篇;3)动物实验类文献;4)综述类文献;5)剔除硕博论文、会议、报纸等;6)仅通过内治方法治疗高血压疾病。
1.4 数据分析 将选出文献中治疗方法、联合用药情况、中药组方、给药频数、外用疗程、时间、部位等信息分别录入Excel 2013表格,建立中药外治高血压的数据库,以便后续进行相关统计。将“耳穴压豆”“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均统一为“耳穴贴压”纳入统计,川牛膝、怀牛膝均录为牛膝等。
2 结果
2.1 中医外治高血压治疗方法结果统计 在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89篇中,单纯疗法高血压的有61篇,联合用药有328篇,分别占比84.31%,15.68%。单纯疗法以穴位贴敷、足浴疗法为主,分别占比49.18%,18.03%。联合用药疗法以中药内服联合耳穴用药和联合穴位贴敷为主,分别占比48.78%,34.15%。见图1。
2.2 中药外治高血压常用药物分析 从治疗方法统计出的结果来看,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足浴、耳穴疗法是治疗高血压病较为常用的方式且均为采用中药组方的形式进行治疗,共计324个处方,占比83.29%。电疗、针刺放血、刮痧、推拿等方法不使用中药进行治疗高血压,共计65篇文献,占比16.70%。统计各治疗方式高频中药占各治疗方式的比例。见表1。
2.3 中药外治高血压给药频次统计分析 按照给药方式的分类对高血压临床外用的频率进行统计,以期总结治疗高血压不同给药方式的给药规律。结果:未明确说明给药频数75次,占比19.28%;明确说明频数314次,占比80.72%。根据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给药方式给药频数有所区别。足浴、中药贴敷以1次/d最多,耳穴贴压以3~5次/d最多。仅统计使用频率较高的3种治疗方法,其三者治疗频次明确说明269次,占比85.66%。见表2。
2.4 中药外治高血压疗程统计分析 按照不同给药方法分类对治疗高血压疗程进行统计,以期总结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高血压周期长短规律。结果:其中未明确说明给药疗程151次,占比38.81%;明确说明给药疗程频数238次,占比61.18%。仅统计使用较多的方法的疗程,结果以14~30 d为主。中药穴位贴敷以30 d为主;足浴以14 d为主;耳穴贴压以14 d为主。见表3。
2.5 中药外治高血压给药时间统计结果 在纳入范围的文献中,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给药时间也有所差异,其中明确说明给药时间的文献254篇,占比65.29%,未明确说明给药时间的文献135篇,占比34.70%,统计中药贴敷、足浴的给药时间,详情见图2。耳穴贴压百分之90%以按压3~5 min/次为主;中药穴位贴敷以6~8 h/次为主;足浴以30 min/次为主。
2.6 中药外治高血压给药部位统计结果 在纳入范围的文献中,中药穴位贴敷和耳穴贴压均选取穴位作为给药部位,现做如下统计。穴位贴敷以涌泉穴为主,耳穴贴压以降压沟、皮质下、神门为主。统计出现频数>1的穴位。见图3。
3 注意事项
在治疗期间应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配合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合理作息等,饮食以米、面为主,多食用山楂、山药、薏苡仁,减少盐的摄入,忌食肥甘厚味、生冷、辛辣食物,起居有常[12]。穴位贴敷时以贴敷后局部皮肤发红、起小水泡为佳。如有一定的皮肤瘙痒,不用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如水泡较大,可局部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排出水,再用无菌纱布包扎,或用神灯局部照射。如瘙痒严重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个别的患者其他部位有水泡或瘙痒可口服抗过敏药;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禁用;配置敷贴药湿度要适当,过干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过湿会泄露影响疗效[13]。耳穴贴压时应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前后按压,以痛、麻、胀为度[14]。
4 讨论
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头部胀痛、头痛、疲倦、心律失常、心悸耳鸣等。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治疗病程较长,且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们健康。高血压常被成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并且血管壁长期承受着高于正常的压力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且目前没有方法可彻底治愈高血压病,仅可通过药物等手段进行控制病情发展。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多采用口服中西药的方式,患者易产生依赖。中医外治法疗效确切,方法丰富,目前临床上已采用外治的方法辅助治疗各类疾病,外治法治疗可口服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并可随症加减以达到最好的疗效[15-16]。中药外治对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目前已有许多临床案例得以印证[17-18]。目前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主要的病因病机是以遗传因素、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19],在中医上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尤以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已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医认为肝气郁结,精气血亏虚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20],目前进行的流行病调查数据中显示:情绪易激动人群、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群是高血壓病的易发人群,与中医认为的肝阳上亢的辨证分型相印证。中药外治联合其他多种方式共同治疗高血压,可用于缓解高血压病带来的各类症状。通过总结近年来文献记载的中药外用辅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以期总结治疗经验。
总结纳入文献的治疗方法发现中药贴敷、耳穴贴压、足浴的使用频次最高,且其联合给药也是治疗高血压较为常用的方式。治疗方法均为为经皮给药,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简便廉洁,易于使用及更换。外用中药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常作为辅助手段,单独使用单一外治手段频率较少,常配合中西药物口服或多种外之手段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目的,可见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多种诊疗方式联合使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
通过分析3种最常用治疗方式的常用药物可以发现,穴位贴敷常用吴茱萸,并且经常单独使用,吴茱萸为传统温里药,入肝经,可引肝气下降,从而达到疏肝解郁的作用[21];耳穴贴压常用药物为王不留行籽或小绿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耳贴用药均为王不留行,目前使用王不留行治疗各种疾病均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对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进展[22-24];足浴中最常用的药物是牛膝,牛膝养肾益肝,且已有文献表明牛膝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一定的疗效[25]。
分析中药穴位贴敷、足浴、耳穴贴压的给药时间根据给药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中药穴位贴敷一般给药时间较长为6~8 h,一般为贴敷一夜,每日早晨换药。穴位贴敷的主要部位主要集中在涌泉穴,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常用穴位,可引气下行,为足底要冲之穴,增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26],使用吴茱萸等引气下行的中药于涌泉穴可缓解患者的病情。足浴集中在30 min,给药频次来看集中在1次/d,足部乃人体的第二心脏,全身各处在足部均有对应反射区,足浴可使气血通畅,引血下行,进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27];耳穴贴压每日1换或者隔日1换,需患者自行按压3~5 min,每日频次集中在3~5次。耳穴的选取的主穴主要为降压沟、皮质下、神门,降压沟主要可以平肝降逆,降血压,皮质下可升清利窍、益心安神;神门可镇静安神、降压止痛,在选择耳穴贴压作主要治疗方式时常選取这3个为主穴,再根据患者的自身病症特点配穴[28]。
在治疗高血压时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再配以适量运动,合理制定压力管理策略等。在使用中药外治时应注意判断穴位贴敷的程度,并且在首次为患者贴敷时应注意皮肤过敏现象,及时处理贴敷部位皮肤或更换其他治疗方法。耳穴贴压一般为患者自行按压治疗,注意其按压力度及频次。
中药外治法作既可以降低内服药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及对肝肾的损伤,又可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临床疗效。其为治疗方法多样,应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疗效可靠,在临床上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29]。通过总结中药外用辅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药物、疗程、时间、部位以及注意事项,找寻其治疗规律,以期为临床中应用中药外用方法治疗高血压时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伟.继发性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的诊断和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7(21):22,24.
[2]张小旭,孔祥英.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121-122.
[3]陶丽丽,马晓昌.从高血压指南看中医“治未病”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4859-4862.
[4]George KM,Folsom AR,Steffen LM,et al.Differences i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n the Minnesota Heart Survey:1985-2015 vs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Cohort:1987-2015[J].Ethn Dis,2019,29(1):47-52.
[5]沈玉兰,徐姝娟,孙盼盼,等.急诊内科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J].医学信息,2019,32(16):110-112.
[6]刘金涛,张腾.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作用机制及优势述评[J].中医杂志,2015,56(1):77-82.
[7]李燕萍,吴山永,胡艳艳,等.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少阳证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9,26(5):741-742.
[8]李文进,夏秋敏,李保玺,等.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51(4):234-236.
[9]唐善慈.穴位贴敷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7(16):193-194.
[10]吴川丽,林娴,薛兰霞.耳穴压豆联合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28(2):287-288.
[11]路亚娥,侯杰军,智冰清,等.定眩止痛贴治疗老年性高血压(阴虚火旺型)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9,14(9):2469-2473.
[12]刘腾腾,沈翠珍.中药穴位敷贴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及中医证候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1):48-49,84.
[13]刘兴颖,聂茸.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J].实用中医内科学,2009,23(12):120-121.
[14]刘茜茜.耳穴埋籽治疗高血压眩晕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9(5):112-113.
[15]余国辉,平懋华,郭霞,等.中医外治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9):170-171.
[16]张敬灿.痛风清解汤及中药膏外用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J].世界中医药,2019,14(9):2367-2370,2374.
[17]何盼,杨庆有.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9):177-180.
[18]王新忠.探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1):141-142.
[19]田立夫,陈颖.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优势[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7(27):182.
[20]汪磊,尤可.从虚、痰、瘀论治老年高血压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0):1647-1649.
[21]郭月蓉,林美兰,林明珠,等.吴茱萸穴位貼敷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8,33(1):147-149.
[22]刘燕.耳穴压豆治疗高血压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1):127-128.
[23]黄燕芳,刘雪芳,陈芳.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在混合痔术后疼痛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3):219-221.
[24]李子全.耳穴压豆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46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7):152.
[25]田硕,苗明三.牛膝的化学、药理及应用特点探讨[J].中医学报,2014,29(8):1186-1188.
[26]孙静文,王朝阳,温又霖,等.药物贴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3):1116-1120.
[27]彭静,陈静薇,唐聪,等.“晨梳头,夜沐足”疗法在心血管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1):43-44+47.
[28]马子霖,黄嘉滢,程天翊,等.中医耳穴疗法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7(13):1995-1998.
[29]彭孟凡,田硕,刘保松,等.中西药外治机制和特点分析[J].中医学报,2018,33(12):2323-2328.
(2020-01-10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