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莹
摘要: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之一,是个体生存状态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生命个体完成自我成长蕴含着丰富社会意义。《初恋》是俄罗斯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中年人回忆自己十六岁时初恋的故事,关注了生命个体在情窦初开时一系列心里状态的变化,通过对主人公弗拉基米尔·彼得罗为其人生经历的描写所折射出的亲情世界的疏离、两性世界的藩篱与个体世界的游离,体现了主人公情感与心理由童真世界走向成人世界的生命历程。
关键词:成长;初恋;亲情;两性
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都会遇到的生命主题,个体从年少轻狂走向成熟稳重、从懵懂无知走向老成干练、从孩童世界走向成人世界,或历经沧桑凤凰涅槃,或饱经风雨不堪重负走向毁灭,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最后都完成了自己生命的蜕变历程。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体现了生命个体的成长旅程,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笔下从纯真稚气走向勇敢无畏、个性鲜明的简爱、莎士比亚作品中从单纯善良走向洗雪逋负、痛苦挣扎的哈姆莱特,以及巴尔扎克笔下《高老头》中从奋力向前到良知尽失、人性泯灭的拉斯蒂涅,他们都完成了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生命蜕变历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
-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是第一位具有欧洲影响力的俄罗斯作家,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1],他富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高超娴熟的刻画方法,善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初恋》是屠格涅夫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描写了弗拉基米尔·彼得罗为其在其中年时回忆自己十六岁懵懂初恋的故事,关注了生命个体在情窦初开时一系列心理状态的变化。在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人生经历以及情感世界的描写所折射出的亲情世界的疏离、两性世界的藩篱以及个体世界的游离,体现了主人公情感与心理由童真世界走向成人世界的生命历程。
一.亲情世界的疏离
血缘亲情是一个家庭最可靠且最牢固的,“也是最能显示家庭人情美与人性美的情感关系”。[2]亲情关系不是惺惺相惜偶然迸发的,而是与生俱来、永不磨灭的,伴随着人从出生直至死亡。作为生命个体情感的最核心的部分,亲情对个体的精神世界至关重要,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心理发育等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亲情关系发生扭曲后,必然会对个体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小说《初恋》中,弗拉基米尔的亲情世界充满了隔阂与悖谬。他与父亲的血缘亲情关系总是似是而非、若有若无,并没有正常父子关系中的父慈子孝与舐犊情深。“从心理学角度讲,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是不太和谐的,儿子一般和母亲关系比较密切,而与父亲关系较为冷淡,有时甚至含有敌意,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3]然而在作品中,主人公对父亲却不是仇视的敌对心理而是崇拜景仰的敬畏之情。“我爱他,我很佩服他,我觉得他是男人中的榜样……他只需要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几乎一瞬间的功夫就能在我的心里唤起对他的无限信任”[4],由此可见,在主人公心里,父亲是一个偶像一样的存在,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与呵护,然而父亲对他却并不亲近。“他几乎不过问我的学习,他从来不担心我的感情,他对我甚至很客气,我时常能感觉到他的手在推开我”[4]。父亲曾经流露出的一次温情脉脉竟让他激动的泪流满面,然而在此之后那份温柔随着时间的冲刷也荡然无存了。父子交流中的隔閡使父子关系充满了悖谬,这种亲情关系的扭曲也延伸到了母子关系中。在弗拉基米尔心里对母亲的感情更多的是惧怕与失望。母亲掌管着家里的一切琐碎事物,家庭琐事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她忙到无暇顾及自己唯一的儿子,只会在儿子犯错时予以训斥。在缺失了母亲关心与陪伴的弗拉基米尔的世界里,他对母亲的印象全是“她常常激动、妒忌、生气”[4]的样子,毫无半分母亲该有的温柔以待与关怀备至。
弗拉基米尔是一个孤独的生命个体。虽然从小生活在上流社会锦衣玉食的贵族环境中,但物质上的充盈代替不了心灵中的满足。缺失了父爱与母爱的温情,弗拉基米尔找不到心灵的依托,对亲情的极度渴望促使他从外界寻求温暖的怀抱,于是当齐娜依达这个比他大五岁集母性光辉与温柔美丽于一身的女性出现在他眼前时,他毫无疑问地爱上了她。
二.两性世界的藩篱
“成长必须经历的是两性世界的碰面和生命、精神的交接”[5],个体生存于世间,伴随着对生命另一半的追寻和拥有,个体遇见与自己完美契合的另一半达成从生命到精神上真正的和谐,是个体从肉体直至精神的健康成长历程。然而物质化的世界将个体的情感推向了异化的状态,情感生活里被添加了各种与感情无关的因素,将两性关系置于一种畸形的境况之中。
在《初恋》这部作品中,两性世界之间被架起了高高的藩篱。首先,在弗拉基米尔父母之间便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在主人公回忆有关初恋的故事时,开端起言便介绍了自己的母亲比父亲大十岁,他们结合在一起仅仅只是政治与经济的联姻,在他们的婚姻里没有任何感情成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二者的两性婚姻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父亲对母亲没有丈夫的温情款款,只有严肃、冷酷和专横的态度;母亲对父亲也没有妻子的含情脉脉,只有嫉妒、气愤和惧怕的情感。因此,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幸福,弗拉基米尔的父亲才会爱上活泼可爱、温柔贤惠的邻家小姐齐娜依达。其次,在齐娜依达与父亲的两性世界中也存在着无法挣脱的枷锁。尚未出阁的落魄贵族小姐与邻居有妇之夫的贵族侯爵先生相爱,无论从伦理道德层面审视,还是从人性关系层面来看都是不能为世人所接受的畸形恋爱关系。父亲在这段感情中仿佛找到了自己失去多年的青春,齐娜依达找到了征服自己的初恋情人,两个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真正的意义上的爱情,然而这份爱情在现实的世界中维持不过一年的时间便结束了。二者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只知道父亲在收到来自齐娜依达的一封信后便中风离世了,在临死之前给主人公留下了一封信写道:“我亲爱的孩子,对女人的爱情,对这种幸福,对这种有害的东西你要心存戒备”[4]52。由此可见,父亲所向往的感情终究被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所伤害了。第三,在弗拉基米尔与齐娜依达之间也存在着两性之间的桎梏。齐娜依达是一个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的女孩,在她的身上有天使的温柔美丽、大方可爱,也有魔鬼的狡诈个性与谋算心机,她懂得如何抓住男性的心理使他们围绕在自己周围。从小生活在缺乏爱的家庭中的弗拉基米尔遇见了温柔美丽,散发着母性光辉的齐娜依达便不可预防的爱上了她。然而他却发现齐娜依达所爱另有他人,而他的情敌竟然是他的父亲,这种畸形的三角恋关系使主人公的初恋以悲剧结局而告终。主人公在“初恋”过程中产生的喜悦、苦恼、嫉妒以及失落等情绪正是个体在情感方面一次至关重要的成长历程。
三.个体世界的游离
当个体从童真世界迈出脚步来到成人世界时,生命中便产生了无数次难以绕开和避免的灵魂的碰撞。个体第一次面对陌生化的世界,体验前所未有的情感,经历着惊心动魄的事情,在一次次的考验与磨难中完成自己的进化历程。有人百炼成钢破茧而出,有人不堪重负堕落于深渊,也有人因前途的无法掌控而产生浓厚的失重感进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游离。
19世纪的俄国动乱不堪,人们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前夜、危机四伏的社会中,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无路可寻、无人可依,无处可期是人们的常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大多是在创伤中完成自己的进化旅程。在《初恋》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弗拉基米尔的成长境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惊诧、焦虑与孤独。主人公在情窦初开的花季年华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他感觉自己的血液沸腾、心潮澎湃,难以言状的羞涩与甜蜜之感充盈在他的脑海之中。然而这种甜蜜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一种浓重的苦涩之情所取代,因为他发现齐娜依达所爱另有他人,于是他开始侦查齐娜依达身边每一位男性。当他循着蛛丝马迹揭开“情敌”的面纱时,惊诧地发现这个让自己日思夜想的“情敌”竟然是自己的父亲,一时难以诉说的复杂之情涌上心头,其中饱含对父亲的难以置信,对自己苦恋未果愁苦的哀伤以及被世界遗弃后失落的孤独感。十六岁的少年在焦虑中探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揭开“情敌”面纱那个晚上仿佛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丧失了面对现实的精神动力,“不想知道家人是否爱我,也不愿承认家人不爱我,时常逃避父亲……”[4]45,由此可见他精神处于一種“悬空”状态游离在社会之中。
在那之后,主人公的母亲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恋,于是举家搬迁至别处而居。苦闷、孤独的游离之感随着时间一起做着单向运动,既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只能把控着现在,成长的进程不期而至。当四年后得知齐娜依达死讯时的我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苦闷与焦虑,只剩下对自己青春匆匆而逝的感怀,对亡故多年父亲的思念以及对齐娜依达困苦一生悲剧命运的无尽哀思。
综上所述,在《初恋》这部作品中,通过屠格涅夫对弗拉基米尔初恋故事的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见个体在疏离的亲情世界中对爱的极度渴求,在深陷龃龉的两性世界中对爱的苦闷愁情,以及在饱经沧桑后孤独地游离在个体世界中对爱的重新唤醒,关注了个体心理与精神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作家对个体成长过程中创伤、迷失与困境的集中思考。
参考文献:
[1]侯辅君. 屠格涅夫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2]方华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恩仇悖离主题[J].小说评论,2012(04):138-142.
[3]白长龙.“恋母情结”的反对——《初恋》主人公心理透视[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04):118-123.
[4]屠格涅夫著,张晓林译.初恋[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5]蒋成勇等著.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M].北京:中古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