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铃
摘要: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概念,“物哀”是日本民族长期发展后凝结的一种民族美学,也是日本文学历经多年依旧蓬勃发展的审美追求,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城,更是将“物哀”概念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的杰出表现者。其《伊豆的舞女》小说作品内容淋漓尽致的将日本优雅、纤细的“物哀”之美展现在群众面前,为人们带来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本文通过了解“物哀”概念,着重研究“物哀”文化在《伊豆的舞女》一文中的具体表现,以供参考。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日本;“物哀”文化;真情
一、简述“物哀”概念
(一)“物哀”的内涵
作为对自然感悟强烈的民族,日本民族认为自然美和色彩美就是美的定位,因此,自然美和色彩美也是日本人民在进行审美过程中的根本原型。他们会对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进而产生一定的感悟。日月星辰的起落交替、风花雪月的转瞬即逝,都让原本纤细、敏感的日本人的审美受到了生命短暂与无常的强烈冲击,因此,其感伤心理也愈发严重。他们可以从极为短小的诗歌篇章中感受到浓烈的季节感,在体验自然生命时,日本民族的艺术家会将这些感受与体验浓缩到“物哀”的范畴之内。作为日本一种较为传统独有的文学理论,或可以将其称为审美理念,对于带有自然美观感的季节感与生命感便是这种“哀”的雏形。“物哀”是日本固有的一种较为传统的美的范畴,无论是其行程还是其发展,都经过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先于其他各类美的形态而存在于日本的审美文化之中[1]。
(二)“物哀”的发展
从“记、纪”时代起,日本文学之中便已产生了以“哀”为美的审美理念,一直到江户时代,《源氏物语》这部作品之中对于“哀”的情感表现的更为深刻。本居宣长在这一文中深入挖掘了“哀”的美学形态及含义,并提出了“物哀”的美的理念。在本居宣长看来,紫式部已经将人生中各类真实的情感全部都写得清楚明白,那就是在人类所有的情感之中,只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才能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才能使人承受最为深刻的感动。在他看来,悲哀的“哀”只是其中的一种能够令人感动的情绪,“哀”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悲哀的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中感受到了有趣、可笑、高兴、愉快等,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哀”。因此“物哀”就是指人们在经历各类事情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内涵,并深入到感情进行感受。从本居宣长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所理解的“物哀”,其实是带指情真意切、真情实感。无论是对于生命的转瞬即逝,对于人生的变化无常,还是对于人们存在的各类情感,其都能被囊括到“物哀”范畴之内。因此,与其说日本人在利用自己身边的万事万物来与人情做比喻,倒不如说是利用人本身的真情来揭示世间的万事万物,尤其是会以残月、红叶、枯枝、衰草等景色来对人这一生中无法避免的消逝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进行描述。因为这些转瞬即逝,一旦流逝将无法挽回。在人的一生之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真诚的情感,如果能够以该观点为根本,将真情作为一切的基点,那么在悲伤之外的各类情感,就可以将其称之为“哀”。这里的“哀”便是指人这一生中的所有情绪。由此可知“物哀”的范畴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悲哀之中,更多的是指人这一生中所包含的各类极为普通却又极为特殊的情感体验[2]。
二、“物哀”在《伊豆的舞女》,一文中的表现
(一)简述《伊豆的舞女》
作为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伊豆的舞女》一文内容风格颇为清新唯美,但是却带着浓浓的哀伤之情,整篇小说的内容极为质朴动人,其中描述了一个作为学生的“我”,为了能够消解心中那令人窒息的忧郁,而选择独自去伊豆旅行,在进行旅行过程中,“我”恰好遇到了一群巡回卖艺的人,他们分别是女主角舞女、薰子薰子的兄嫂等人。在这四天的旅程当中,“我”和薰子结伴而行,在伊豆的青山绿水之中,“我”和薰子产生了纯洁的爱慕之情,这种感情让“我”和薰子之间的气氛更加朦胧而纯洁,这种交织动人的情感让“我”心中窒息的忧郁逐渐被排解。但是当旅程结束之后,“我”必须要返回,所以“我”只能站在返航的船头看着过往的一切慢慢消失,心中充满无限的惆怅之情。
(二)“物哀”在《伊豆的舞女》一文中的具体表现分析
《伊豆的舞女》这一部作品之中非常明显的继承了天王朝文学的文学特点,表现出优雅、纤细的女性美感,带有淡淡的哀愁。“我”之于舞女薰子,或是舞女薰子之于“我”,都没有能够直抒胸臆,在苦恼又忧郁的生活之中,“我”们在对方的情感中得到了温暖,从而萌生出了一种略带苦涩又满是甘甜的情感。这种情感轻忽飘渺、如烟似雾、缠绵浅倦,而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便在这种若明若暗的情绪之中逐渐展现出来,带有纤细的苦涩和哀愁。《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之中的“物哀”文化,主要是对同情、悲哀、感动、深切、朴素等情感的描写,通过对生活中极为渺小的人物的赞赏,描写他们各类真情實感,利用咏叹的方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使整篇文章的感情更能动人心弦。《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将“我”作为主体与客体,为下层女性人物赋予了极为悲剧的情调,最终塑造了一个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美虽然能够在表面上装饰的风雅、优美,甚至风流动人,但是其内涵中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悲伤与感叹,表现出纤细而深沉的悲哀,代表着“我”和舞女之间伤感感情的交织。
例如“我”与舞女薰子一行人来到了汤野之后,“我”对薰子的义兄说,要和他们一起旅行到下田,作者在文中一系列的描述,将舞女薰子的动作、薰子义母的言语,以及在听完茶店老太婆对薰子的轻蔑之后“我”心中的情绪刻画的栩栩如生。川端康成在这里极为出色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舞女薰子以及“我”的淳朴真挚,很好地表现出了哀伤纯净的单纯的少男少女的情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都能够感觉到这种玲珑剔透的如同水晶一般易碎的情感。
在这部作品之中,无处不在的展现了日本“物哀”文化的气息,为读者带来一种含蓄、委婉、质朴、真实、清淡的情感感受,同时还带着一抹淡淡的哀愁和伤感,极为显著的表现出了东方虚无色彩,这与我国大团圆结局以及西方的大悲剧美感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为我们在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而这些,也恰巧是日本人民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感的情感。
结语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物哀”作为日本文化中较为传统的美学理念,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极为丰富且深入,从《伊豆的舞女》一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作品在描写过程中极尽笔墨刻画了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传统美,同时也表现除了川端康成本人那种清新、冷艳、洒脱、深沉的性格。因此《伊豆的舞女》成为了近现代文学中日本“物哀”美的代表作品,亦成为传世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彭祥彬,刘家鑫.从《伊豆的舞女》看川端康成的美意识——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情感美[J].语文学刊,2014(12):56-58+64.
[2]杜晓丽.川端康成笔下女性的美丽与哀愁——以《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中的女性形象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