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当前实施的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于2018年11月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三地协同发展中,“京津同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京津两地拥有突出的政治文化优势、良好的工商业基础和雄厚的教育科技实力,在多个方面具备互补发展、合作共赢的能力与潜力。
一是地理位置互补优势突出。京、津两地仅相距120公里,在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两地本身都具有相对便利的交通设施和便捷的交通条件,5条高速公路连接京津两地,京津城际列车实现半小时互通,有利于实现区域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速京津两地一体化进程。除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外,在航运与海运方面,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对外联络、货运客运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型超大机场,天津机场作为区域航空枢纽,起到重要的辅助和疏散作用;同时,天津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交汇处,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运力位居世界前列,是京津地区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和我国北方沿海最主要的综合运输交通枢纽,承载着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是产业布局互补性强。近年来,北京通过实施“退二进三”发展战略,促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并在三次产业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中,新兴的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突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得以形成。具体而言,北京通过汇集近百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不断发展高新知识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众多大型银行总行落户北京,金融资本运作高效便捷;群聚国内一流高校,人力资本优势明显。天津作为老牌工业基地,在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可以看出,两大城市在产业功能上具有的强互补性将为京津同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文化科研领域共容性明显。由于地理位置临近,两市在贸易互通、文化旅游、饮食居住等诸多方面的互动性愈加频繁。京津两市同时作为我国人才集聚之地,合计拥有各类科研机构800余所、高等院校90余所。强大的科研人才和高等教育人才储备为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奠定了基礎,也为京津同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与技术支持。
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京津地区的开放发展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商贸机遇越来越多,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诸多外商将投资目标聚焦于这一重要地区。目前,一半以上跨国公司进驻北京设立在华研发机构,2万多家外资企业进驻天津创办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张晓星,赫鹏飞.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人民论坛,2016 (11).
[2]郑祖婷,郎鹏,孟琦.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8 (34).
作者简介:王智东,男,1975年出生,天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