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华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1]此次高中新课标修订,凝练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傅斯年先生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针对这一趋势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能够依据所学理解史料内容,全面概括史料信息;对史料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例如,杨适在《哲学的童年》中说“智者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表明希腊人已经感觉到再也抓不住生活中的更高目标,抓不住历史和世界中可靠的东西了。但是希腊人毕竟是已经吃过善恶树上智慧果的人们了。哲学在这时又一次表现了它的力量。”从材料中能提取什么信息呢?
材料体现的主旨是评价智者学派,“智者的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局限性,“哲学在这时又一次表现了它的力量”体现了智者学派的进步性。
通过上述类似例子可以总结出相应教学策略。⑴要求学生找出史料的出处,理解史料的上下文含义,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⑵弄清材料的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隱含信息”。⑶运用联系的观点,沟通历史与历史材料的关系。⑷学会判断、归纳、概括与总结,整理历史信息。
二、运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也有学者对此质疑,质疑的主要理由:一是刻有“魏武王”的石枕是从盗墓者手中缴获的;二是曹操生前常把自用的石枕等赐予近臣;三是墓所处的地貌、地形不太相符。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你觉得是不是曹操墓,你的依据是什么?历史的结论需做到“依托一分证据,有逻辑地说一分话”。学生应理性分析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是对史料性质的分析,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他们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二是对考证方法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文献记载与考古结果不吻合,孤证不立。李大钊说,“有了确实的证据,然后对于此等事实方能置信;根据这确有证据的事实所编成的纪录,所说明的理法,才算比较的近于真理,比较的可信”[2]。
三、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
“不同史料之间的互证,主要是不同研究者之间的文献史料、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之间、图文之间的印证。”[3]
案例:关于《西安事变》的看法
材料一:“西安的贼首张学良,他是绑匪,他是草寇,祖宗是马贼,子孙还是马贼……”
——《中央日报》1936年12月17日《讨逆——我们的十字军!》
材料二: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意义,……西安事变是革命的,是历史事业,是应该拥护的。——毛泽东1936年12月13日所作报告
为什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看法会不一样呢?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阶级站在不同立场为了不同利益对历史就有不同认识,但到底是哪种观点正确的呢?为了还原事实的真相,可以查阅1936年12月的《中央日报》、《大公报》、《西北文化日报》和《解放日报》,将他们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印证,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由此例延伸可以得出“互证”的教学策略。文献与实物史料互证方面,要充分利用王国维先生创立的“二重证据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在文献史料互证方面,要注意官方记载和民间记载互有长短处,远人记载比不上近人记载。在图文互证方面,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对历史事件,“要多角度地寻找史料来互相求证,形成历史证据来证实历史,体现史从证来的意识。”[4]
四、运用史料独立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曾经指导学生开展过《海峡两岸的战争与和平》等研究性学习课题。课题组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分与合”、“海峡两岸的军力对比”、“海峡两岸的经济实力与发展趋势研究”、“统一的方式是战还是和”等四个方面,收集数据、素材,将收集到的资料分类、校勘、再将不同史料相互印证。他们认为,统一是历史的主旋律,是时代的潮流,台湾目前的经济与军力都不是大陆的对手,阻碍统一的因素主要是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所以,统一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能承诺放弃武力。这些成果通过结题报告、调査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佐证史料探究的教学策略。首先是搜集历史资料,即判断研究课题历史时期,查阅各种书目和有关工具书获得研究课题资料,利用检索工具进一步弄清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其次是提出观点或假设,即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最后是构建自己的论述体系,即通过史料探讨,学生学会获取史料,并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在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和能力。
总之,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只有在提高学生辨别、运用和选择史料的能力,才能启发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史料形成个性化的结论或观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拓宽历史视野,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解读历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2]李大钊.史学要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1980:14.
[3]王枫.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44.
[4]陶明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