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辰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直隶南皮人。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一、洋务运动的领导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自此主政湖北近20年。督鄂期间,他倾力兴办近代工业,他于1890年所建汉阳铁厂促成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起步,成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被称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所以才有了毛主席对张之洞的高度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此外,张之洞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丝厂和湖北制麻局,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还开办有与它们配套的一系列中小型工厂。他在广东筹建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军工厂,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他所建广州机器铸币厂,乃是近代货币史上的大事。
二、维新变法的参与者
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总结失败教训,变法图治。康有为组织强学会,张之洞表示赞助和同情,捐5000两以充会费。1895年11月,康有为南下到了南京,去拜谒张之洞,受到张之洞的热烈欢迎和接待。康有为准备在上海设强学会,推张之洞为会长,并代张之洞起草《上海强学会序》。后来上海强学会成立时,他以会外赞助人的身份,捐款500两,拨公款1000两,表示赞同。1896-1897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梁启超主笔,汪康年为经理。张之洞以总督的名义,要湖北全省各州县购阅《时务报》,捐款千元,给予报纸以经济上的支持。
在张之洞的影响下,湖南巡抚陈宝箴命令全省各州县书院的学子阅读《时务报》。湖南成立南学会,创办《湘学报》、《湘报》,张之洞利用政治力量,推销《湘学报》于湖北各州县。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动戊戌政变,杀害了“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
三、清末新政的推动者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在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从内部督促清政府实行新政;而且这股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坚持保守倾向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清政府谕令全国各省编练新军;清政府以科举流弊太多,决定从1902年废除八股文。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同年,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外国政治。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
四、近代教育的奠基者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他重视经学育才,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在40多年的仕官生涯中,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于1898年3月刊行的《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纲领,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医、西史,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晚年受命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他创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的前身)、广雅书院等。为后世输送了大批量的人才,都成为了中国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京汉铁路的创建者
京汉铁路于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条铁路原称卢汉铁路,是卢沟桥、郑州至汉口的铁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1906年4月1日全线竣工通车,全长1214公里。
北起卢沟桥、南达汉口的这条卢汉铁路在清末是一桩惊天动地的大变革。围绕铁路,晚清朝野曾喋喋不休地争论过几十年。直至1887年,醇亲王奕譞奏请成立中国铁路公司方才获准。不久,李鸿章便上折奏请修筑津通铁路,此动议又引起一批守旧官员的抵触。面对再一次的争论,清廷于1889年2月下旨,征求沿海、沿江督抚的意见。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则奏请“缓建津通改修卢汉”,他在复奏中,力陈修筑铁路利国利民,是中国自强的必由之路,并从全局出发,陈述修津通,不如修卢汉,“宜自京城之卢沟桥起,经行河南,达于湖北之汉口镇,此则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也。”于是,清廷下达一道上谕:否决李鸿章的动议,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督办卢汉铁路。1889年12月17日,张之洞抵达武昌就任湖广总督。自此,张之洞踏上了督鄂修路之旅。
总之,晚清重臣张之洞虽然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有些做法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也镇压过农民起义,但是他还是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孙中山评价他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美国著名学者威廉-艾尔斯说: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