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滨
摘要:高校的继续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与今后的就业,在教学内容以及实践中强化学校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实现平衡,提高高校人才的就业率。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注重其实践性的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就业能力水平作为目标。结合目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发展情况,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就业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一、建立实践性的特色教学课程
高校的继续教育要注重高校特色的体现,侧重专业学科教育,凸显职业性教育,结合高校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技能需要开设特色课程。高校继续教育要注重教学实践性,形成科学化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要注重继续教育要求的体现,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职业教育需要调整课程,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文化课的同时开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课程,强化继续教育教学的就业指导。
高校继续教育要开设实践性的教育特色,配备专业化的实践课程硬件,同时丰富专业书籍、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掌握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二、结合工作实践需求强化学生创新水平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应将学生获得发展需求作为目标,以就业实践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素质技能培养。岗位创新对于执业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岗位技能培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中,对于在职人员是为获取继续教育的教学内涵实质,从教学中获得职业技能的创新思考,并将这种创新思考应用到工作实践创新中。对于是没有就业的职前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则是为获得职业技能和学历文凭,岗位创新对其而言,就是依据岗位技能与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继续教育与就业相结合。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职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引入新的内容,促使其社会实践与职业发展。岗位创新需要存在于人的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高校继续教育要注重学生工作、职位的实践创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创新型的思维,满足未来职业以及工作发展需要。
三、开展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就业实践
高校继续教育要有完善的就业机制,通过就业需要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方向,打通人才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沟通渠道[1],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满足企业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结合企业用工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发展,依据企业职业特性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实践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高校继续教育结合企业的种类、职业类型等,对继续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完善,形成实践化的教学理念与规划,使学生发展就业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这种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用工需要相对独立,并且与学生就业达成共识,使学衡继续教育与就业实践实現平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之,高校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就业作为重要导向,全面提高人才的就业素质与技能,满足企业以及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志国.就业导向下的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9 (1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