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一门集合综合性、逻辑性、灵活性的学科,也是对初中学生挑战度较高的学科。相比于传统式“填鸭”,不如转换成灵活性更高的“小组式”,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组式”;转变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时代的转型也促进了各个阶层、行业前进和改革,于是,对于有个性、有能力、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但是这种人才在传统形式的教育下是几乎不可能产生的。教育改革的浪潮随着被人们掀起,无论是身为教师或是学生,都“难逃一劫”。教师资格证的获取难度加大,教师入职时的笔试、面试不断增添内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再只凭考试试卷的分数等等,这些都是改变的实际措施,也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在具体的省份来说,自广东省进行高考改革后,从之前的全国卷“三加三”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加物理、化学、生物三门理科或是历史、政治、地理三门文科),转变为“三加一加二”(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加物理或历史再加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其中两科)。根据这样的高考调整,各高校的录取也进行了调整,许多高校的专业都要求学生选择物理这门学科作为高考成绩之一,所以物理变成了所谓的热门学科,地位也水涨船高,但是由于物理本身学科的独特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无穷无计的题海战术根本无法培养出有个性、有能力、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不仅效率低下,教师工作量极大,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萌芽,简直就是从根源处扼杀了创造能力,培养出来的只会是盲目做题的机器人,并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因此不少学者变提出了“小组式”教学方式。
所谓的“小组式”教学,就是指将本班学生,以5-6人为单位,切割成一个小组,小组内各成员围成一个圈,以面对面的形式上课。教师课前会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小组各成员需共同解决;课中则讲授物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公式等,并布置知识检测和能力提升题,小组内讨论解决,并选举代表上台讲解;课后组内各成员需要先独自完成作业,难题再组内解决。
同时,物理一些重要的结论、公式需要通过实验来推导得出,小组合作解决就是更好的解决方法。传统形式的教学只会由教师在课堂上做一次的演示实验,然后便强行让学生根据教师自己的意愿填写实验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教学步骤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没有任何阻碍,但是学生呢?大部分人都还是一头雾水的状态,对于老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根本无法理解,只能被动的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必考的考点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或是书本里,一些自律性较强学生在课后能够主动的学习,或是问教师,但是连课上都没有听的动力的学生,课后还会自己学习吗?这显然是不现实的。那这些学生我们就这样放弃了吗?老教师会告诉我们,课上听不懂是很正常的,课后多做习题,多考试不就可以了吗?成绩也会提高的,不用太担忧。
人都是有挫败心的,一次不会做,两次不会做,三次,四次依然做不好,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挫败感,哪怕是教师不罵,自己也会慢慢地放弃。
人有挫败心,但是也会有自豪感。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而感到骄傲和得到存在感,对于初中生,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的转折点,叛逆、个性是他们的特性,一味的打击只会让他们对物理彻底的绝望。相反“小组式”教学方法正是转变的最佳选择。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每个学生的能力、特长不一,在学习物理这门学科时,以前是由一名教师带着数十名学生,一些简单的概念或是物理量意义需要重复数次,甚至天天重复,但是一些学生就是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久而久之,教师疲倦了,这些学生也会减低学习的动力,成绩自然下滑。而“小组式”却可以很好的规避这些问题,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站在不同角度,给出不一样的解释。学生自己的思维与成年人之间是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他们因为没有充足的知识和概念,所以他们往往无法理解我们给出的解释。相反,我们何不将教师的身份给予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之间的教师,既能发挥小组的团队协作,互帮互助,又能温故知新。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主动学习的激情。而身为教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学生,当他们出现讲解知识点错误的现象时,及时地给出纠正,同时,可以学习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不足,能够吸取学生的好处,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真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制约因素。“小组式”教学方法同样有着自身的制约因素,首先是小组成员的构成,必须合理搭配,不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跟原本的构想背道而驰。小组内最好的搭配方案是两名优等生,作为指导小组长,两名中等生,作为提升对象,努力往优等生前进,两名后进生,作为帮扶对象;然后是学生的依赖心理,这种模块式的学习,容易造成小组内对“学习大神”的依赖心理,遇到难题不加思考就直接寻求答案,当寻求无果后,或许会进入“赖皮状态”,不断影响优等生的学习,一旦优等生出现妥协行为时,就代表“小组式”的失败。还有就是教师可能不适应这种方式,传统教学不允许学生发言,但这种新式教学的重点却偏偏在此!让学生自己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和勇于质疑的心。另外就是“小组式”教学的学习周期会很长,一般前几个学期是不会出现特别优异的学习成绩,甚至会出现,末尾的情况,这种情况恰恰是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等等最不希望出现的!因为这关系着他们的前途,孩子的未来,还有自己的地位。但是“小组式”教学的前期是以养成习惯为主线任务的教学,我们必须花费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养成主人翁的意识,让他们拾起曾经被抛弃的自豪心和个性!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有个性、有能力、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
数年的三下乡义务教学和在广东省珠海市进行的教育实习工作,让我有着很深的体会:“学物理,不悟理,迷雾里;悟了理,出迷雾,爱物理!”
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断地在学校接受教育,然后晋升至更高一级的学校,然后继续接受教育,最后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或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或成为默默无为的“小齿轮”,但是无论如何,教育事业的改革不会停止,“小组式”教学方法也会渐渐被完善,然后推广至全国各校!
参考文献
[1]龙玉红.生本理念下初中物理小组合作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74-175.
作者简介
刘铭培(1997-),男,广东佛山人,韩山师范学院。